标题 | “从对面写起”手法在古典诗词中的运用教学案例 |
范文 | 刘利 一、教学设想 引导学生掌握“从对面写起”的手法在古典诗词中的表现形式及产生的艺术效果,进而学会赏析运用这种手法的古典诗词作品。 二、教学过程 (一)通过回忆李清照的《一剪梅》,教师指出该词中所运用的“从对面写起”的表现手法 1.学生齐声背诵李清照《一剪梅》,教师出示幻灯片。 一剪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教师提示:这首词大约写在女词人新婚后不久,是写给她外出求学的丈夫赵明诚的。美满和谐的爱情生活使得李清照虽与丈夫小别,亦深深思恋。她与丈夫心气相投,同志相亲,爱到深处心相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虽实写李清照对丈夫的相思之苦,然也虚拟了丈夫对自己的倾心相爱,这是李清照爱的幸福与自信。这里,实际上运用了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即“从对面写起”的手法。 3.教师明确“从对面写起”表现手法的概念。幻灯片呈现 “从对面写起”,就是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作者不直接或不仅仅直接抒发对对方的思念之情,而是反弹琵琶,从对方着笔,这样,就使得作者或作品中主人公的怀远或思归之情,既显得生动形象,富有意境,又显得具体充实,富有深度。 4.学生了解这种手法后进一步玩味,体会《一剪梅》。 (二)赏析李商隐《夜雨寄北》和杜甫《月夜》,引导学生掌握“从对面写起”的手法 1.幻灯片呈现两首作品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巴山】指蜀中山川。 月 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青辉玉臂寒。 何时依虚幌, 双照泪痕干。 注:【鄜(fú)州】今陕西富县。【虚幌】薄幔。 2.学生诵读这两首诗,并感悟。 3.教师引导学生赏析。 (1)《夜雨寄北》 一般认为是李商隐在剑南东川节度使府作幕僚时寄给居住在中原的妻子的作品,他抒发了对妻子的深切怀念之情。诗人寓居巴山,更值秋天夜雨绵绵,池塘水涨,诗人在孤寂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妻子的怀念。先是通过“君问归期”,“未有期”的一问一答,表现了夫妇双方互相牵肠挂肚的深挚感情。后两句是作者的想象,希望不久的将来团聚的时候,能把自己今夜听着秋雨而思念亲人的情景向妻子讲述。情思委婉,情致曲折,深刻的思念之情落笔对面,贯注其中。 幻灯片呈现 表现形式:将写自己与写对方相结合,相互生发,相互映衬。 艺术手法:虚实结合从对面写起 (2)《月夜》 天宝十五(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寄居在羌村。七月,唐肃宗即位于宁夏灵武,杜甫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去投奔肃宗,为平叛效力。不幸,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名作。然而,诗人不是直抒其情,而是推己及人,从妻儿落笔,诗一开篇,便用清冷忧伤的笔调勾绘出一副闺妇思夫的动人画面,创造了一种凄清冷落的气氛。先想妻子“闺中只独看”,“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再思儿女“未解忆长安”,用妻子的脉脉深情和儿女的稚气天真来反衬诗人满腔的儿女情长和绵长的相思之苦。全诗抒的是杜甫的真情实感,这是实,但却是虚写,用妻儿衬托;妻儿对己之思念是设想,这是虚,但却是实写。这种写法,虚实相生,使自己之情和妻儿之情融注为一体,更具感人力量。 纪晓岚赞此诗:“纯从对面着笔,蹊径甚别。” 吴汝纶赞此诗:“专从对面着想,笔情敏妙。” 幻灯片呈现 表现形式:通篇纯从设想对方来展开艺术构思,宛转曲达。 艺术手法:虚实结合从对面写起 4.学生从教师的赏析中再度体会感受两首诗醇厚的感情,深邃的意蕴和巧妙的笔法。 5.学生自行小结“从对面写起”艺术手法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效果,然后教师加以补充明确。幻灯片呈现 表现形式:“从对面写起”的手法一般都是用在思亲念旧、羁旅乡愁的作品中;写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把写自己与写对方结合起来,相互映衬,如李商隐《夜雨寄北》,二是通篇纯从想象对方展开艺术构思,如杜甫《月夜》;作品中的时空跨度大,时间既可指向过去,也可指向未来,地点关乎主客体双方,千里相连;情感流向形成主客互动;整个作品贯穿着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结合;诗作常常使用一些诸如“忆”、“想得”、“遥知”、“遥怜”之类领字来结构全篇。 艺术效果:诗从对面飞来,一笔两写,十分巧妙。感情更为深沉,意蕴更为丰富,艺术感染力更为强烈,更具有浓浓的诗味,耐人咀嚼,别有风致,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效。 (三)拓展练习。介绍几首运用了“从对面写起”的手法的作品,让学生练习赏析 幻灯片呈现 除夜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八声甘州(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三、教学后记 “从对面写起”这种表现手法在古典诗词中运用的比较多,给高中学生赏析作品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本节教学试图引导学生通过典型作品的赏析,让他们掌握这种手法的表现形式及产生的艺术效果,进而提高其鉴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把《夜雨寄北》和《月夜》的赏析以及两首诗中“从对面写起”这种手法如何巧妙的运用作为重点来突破,在此基础上,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这种手法运用的特点和规律,教师加以明确和完善,推动学生的认识由感性及理性,由个性及共性发展。拓展练习时教者对作品背景及大意可作适当提示,重点让学生赏析。
一、教学设想 引导学生掌握“从对面写起”的手法在古典诗词中的表现形式及产生的艺术效果,进而学会赏析运用这种手法的古典诗词作品。 二、教学过程 (一)通过回忆李清照的《一剪梅》,教师指出该词中所运用的“从对面写起”的表现手法 1.学生齐声背诵李清照《一剪梅》,教师出示幻灯片。 一剪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教师提示:这首词大约写在女词人新婚后不久,是写给她外出求学的丈夫赵明诚的。美满和谐的爱情生活使得李清照虽与丈夫小别,亦深深思恋。她与丈夫心气相投,同志相亲,爱到深处心相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虽实写李清照对丈夫的相思之苦,然也虚拟了丈夫对自己的倾心相爱,这是李清照爱的幸福与自信。这里,实际上运用了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即“从对面写起”的手法。 3.教师明确“从对面写起”表现手法的概念。幻灯片呈现 “从对面写起”,就是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作者不直接或不仅仅直接抒发对对方的思念之情,而是反弹琵琶,从对方着笔,这样,就使得作者或作品中主人公的怀远或思归之情,既显得生动形象,富有意境,又显得具体充实,富有深度。 4.学生了解这种手法后进一步玩味,体会《一剪梅》。 (二)赏析李商隐《夜雨寄北》和杜甫《月夜》,引导学生掌握“从对面写起”的手法 1.幻灯片呈现两首作品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巴山】指蜀中山川。 月 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青辉玉臂寒。 何时依虚幌, 双照泪痕干。 注:【鄜(fú)州】今陕西富县。【虚幌】薄幔。 2.学生诵读这两首诗,并感悟。 3.教师引导学生赏析。 (1)《夜雨寄北》 一般认为是李商隐在剑南东川节度使府作幕僚时寄给居住在中原的妻子的作品,他抒发了对妻子的深切怀念之情。诗人寓居巴山,更值秋天夜雨绵绵,池塘水涨,诗人在孤寂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妻子的怀念。先是通过“君问归期”,“未有期”的一问一答,表现了夫妇双方互相牵肠挂肚的深挚感情。后两句是作者的想象,希望不久的将来团聚的时候,能把自己今夜听着秋雨而思念亲人的情景向妻子讲述。情思委婉,情致曲折,深刻的思念之情落笔对面,贯注其中。 幻灯片呈现 表现形式:将写自己与写对方相结合,相互生发,相互映衬。 艺术手法:虚实结合从对面写起 (2)《月夜》 天宝十五(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寄居在羌村。七月,唐肃宗即位于宁夏灵武,杜甫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去投奔肃宗,为平叛效力。不幸,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名作。然而,诗人不是直抒其情,而是推己及人,从妻儿落笔,诗一开篇,便用清冷忧伤的笔调勾绘出一副闺妇思夫的动人画面,创造了一种凄清冷落的气氛。先想妻子“闺中只独看”,“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再思儿女“未解忆长安”,用妻子的脉脉深情和儿女的稚气天真来反衬诗人满腔的儿女情长和绵长的相思之苦。全诗抒的是杜甫的真情实感,这是实,但却是虚写,用妻儿衬托;妻儿对己之思念是设想,这是虚,但却是实写。这种写法,虚实相生,使自己之情和妻儿之情融注为一体,更具感人力量。 纪晓岚赞此诗:“纯从对面着笔,蹊径甚别。” 吴汝纶赞此诗:“专从对面着想,笔情敏妙。” 幻灯片呈现 表现形式:通篇纯从设想对方来展开艺术构思,宛转曲达。 艺术手法:虚实结合从对面写起 4.学生从教师的赏析中再度体会感受两首诗醇厚的感情,深邃的意蕴和巧妙的笔法。 5.学生自行小结“从对面写起”艺术手法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效果,然后教师加以补充明确。幻灯片呈现 表现形式:“从对面写起”的手法一般都是用在思亲念旧、羁旅乡愁的作品中;写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把写自己与写对方结合起来,相互映衬,如李商隐《夜雨寄北》,二是通篇纯从想象对方展开艺术构思,如杜甫《月夜》;作品中的时空跨度大,时间既可指向过去,也可指向未来,地点关乎主客体双方,千里相连;情感流向形成主客互动;整个作品贯穿着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结合;诗作常常使用一些诸如“忆”、“想得”、“遥知”、“遥怜”之类领字来结构全篇。 艺术效果:诗从对面飞来,一笔两写,十分巧妙。感情更为深沉,意蕴更为丰富,艺术感染力更为强烈,更具有浓浓的诗味,耐人咀嚼,别有风致,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效。 (三)拓展练习。介绍几首运用了“从对面写起”的手法的作品,让学生练习赏析 幻灯片呈现 除夜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八声甘州(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三、教学后记 “从对面写起”这种表现手法在古典诗词中运用的比较多,给高中学生赏析作品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本节教学试图引导学生通过典型作品的赏析,让他们掌握这种手法的表现形式及产生的艺术效果,进而提高其鉴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把《夜雨寄北》和《月夜》的赏析以及两首诗中“从对面写起”这种手法如何巧妙的运用作为重点来突破,在此基础上,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这种手法运用的特点和规律,教师加以明确和完善,推动学生的认识由感性及理性,由个性及共性发展。拓展练习时教者对作品背景及大意可作适当提示,重点让学生赏析。
一、教学设想 引导学生掌握“从对面写起”的手法在古典诗词中的表现形式及产生的艺术效果,进而学会赏析运用这种手法的古典诗词作品。 二、教学过程 (一)通过回忆李清照的《一剪梅》,教师指出该词中所运用的“从对面写起”的表现手法 1.学生齐声背诵李清照《一剪梅》,教师出示幻灯片。 一剪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教师提示:这首词大约写在女词人新婚后不久,是写给她外出求学的丈夫赵明诚的。美满和谐的爱情生活使得李清照虽与丈夫小别,亦深深思恋。她与丈夫心气相投,同志相亲,爱到深处心相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虽实写李清照对丈夫的相思之苦,然也虚拟了丈夫对自己的倾心相爱,这是李清照爱的幸福与自信。这里,实际上运用了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即“从对面写起”的手法。 3.教师明确“从对面写起”表现手法的概念。幻灯片呈现 “从对面写起”,就是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作者不直接或不仅仅直接抒发对对方的思念之情,而是反弹琵琶,从对方着笔,这样,就使得作者或作品中主人公的怀远或思归之情,既显得生动形象,富有意境,又显得具体充实,富有深度。 4.学生了解这种手法后进一步玩味,体会《一剪梅》。 (二)赏析李商隐《夜雨寄北》和杜甫《月夜》,引导学生掌握“从对面写起”的手法 1.幻灯片呈现两首作品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巴山】指蜀中山川。 月 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青辉玉臂寒。 何时依虚幌, 双照泪痕干。 注:【鄜(fú)州】今陕西富县。【虚幌】薄幔。 2.学生诵读这两首诗,并感悟。 3.教师引导学生赏析。 (1)《夜雨寄北》 一般认为是李商隐在剑南东川节度使府作幕僚时寄给居住在中原的妻子的作品,他抒发了对妻子的深切怀念之情。诗人寓居巴山,更值秋天夜雨绵绵,池塘水涨,诗人在孤寂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妻子的怀念。先是通过“君问归期”,“未有期”的一问一答,表现了夫妇双方互相牵肠挂肚的深挚感情。后两句是作者的想象,希望不久的将来团聚的时候,能把自己今夜听着秋雨而思念亲人的情景向妻子讲述。情思委婉,情致曲折,深刻的思念之情落笔对面,贯注其中。 幻灯片呈现 表现形式:将写自己与写对方相结合,相互生发,相互映衬。 艺术手法:虚实结合从对面写起 (2)《月夜》 天宝十五(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寄居在羌村。七月,唐肃宗即位于宁夏灵武,杜甫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去投奔肃宗,为平叛效力。不幸,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名作。然而,诗人不是直抒其情,而是推己及人,从妻儿落笔,诗一开篇,便用清冷忧伤的笔调勾绘出一副闺妇思夫的动人画面,创造了一种凄清冷落的气氛。先想妻子“闺中只独看”,“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再思儿女“未解忆长安”,用妻子的脉脉深情和儿女的稚气天真来反衬诗人满腔的儿女情长和绵长的相思之苦。全诗抒的是杜甫的真情实感,这是实,但却是虚写,用妻儿衬托;妻儿对己之思念是设想,这是虚,但却是实写。这种写法,虚实相生,使自己之情和妻儿之情融注为一体,更具感人力量。 纪晓岚赞此诗:“纯从对面着笔,蹊径甚别。” 吴汝纶赞此诗:“专从对面着想,笔情敏妙。” 幻灯片呈现 表现形式:通篇纯从设想对方来展开艺术构思,宛转曲达。 艺术手法:虚实结合从对面写起 4.学生从教师的赏析中再度体会感受两首诗醇厚的感情,深邃的意蕴和巧妙的笔法。 5.学生自行小结“从对面写起”艺术手法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效果,然后教师加以补充明确。幻灯片呈现 表现形式:“从对面写起”的手法一般都是用在思亲念旧、羁旅乡愁的作品中;写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把写自己与写对方结合起来,相互映衬,如李商隐《夜雨寄北》,二是通篇纯从想象对方展开艺术构思,如杜甫《月夜》;作品中的时空跨度大,时间既可指向过去,也可指向未来,地点关乎主客体双方,千里相连;情感流向形成主客互动;整个作品贯穿着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结合;诗作常常使用一些诸如“忆”、“想得”、“遥知”、“遥怜”之类领字来结构全篇。 艺术效果:诗从对面飞来,一笔两写,十分巧妙。感情更为深沉,意蕴更为丰富,艺术感染力更为强烈,更具有浓浓的诗味,耐人咀嚼,别有风致,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之效。 (三)拓展练习。介绍几首运用了“从对面写起”的手法的作品,让学生练习赏析 幻灯片呈现 除夜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八声甘州(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三、教学后记 “从对面写起”这种表现手法在古典诗词中运用的比较多,给高中学生赏析作品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本节教学试图引导学生通过典型作品的赏析,让他们掌握这种手法的表现形式及产生的艺术效果,进而提高其鉴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把《夜雨寄北》和《月夜》的赏析以及两首诗中“从对面写起”这种手法如何巧妙的运用作为重点来突破,在此基础上,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这种手法运用的特点和规律,教师加以明确和完善,推动学生的认识由感性及理性,由个性及共性发展。拓展练习时教者对作品背景及大意可作适当提示,重点让学生赏析。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