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以言为本,一石三鸟 |
范文 |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学异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以文言文教学为例,尤其在公开课上,教者为了追求所谓的“新、奇、特”,摒弃了传统的文言字词的打磨,或者蜻蜓点水地走一下过场,便直接让学生进入文学性与人文性的探讨之中。课堂气氛可谓热烈,多元解读可谓纷呈。然而学生对文言文精髓“言”的掌握现状堪忧。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效,想就以言为本的妙处作一初探。 一、字字以言为本,学会迁移 常言道,“学生有三怕。”其中之一便是文言文,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学生怕的不是以文言为载体的古典文学作品,而是离当今时代久远因而生疏难懂的文言字词。教师对此若熟视无睹,一味追求课堂的新奇、气氛的热烈,将传统的做法扔在一边,其结果是对文言字词的解释浮光掠影、浅尝辄止;而追求所谓的“时尚”,大谈文言作品的文学性与人文性,那么这不仅是对学生的不负责,而且对于我国优秀文学作品在真正意义上的传播也极为不利,同时这也与语文课程重视弘扬优秀民族传统的初衷背道而驰。 因此,无论新课程的要求如何变化,古人对文言字词的注疏应时刻引起重视,落实在教学上,便是不能丢弃对文言字词逐字逐句解释的做法[1]。也许有人说这样的成本太高,但是当学生深入理解了每一个文言实词、虚词,进而能结合具体的文言语境,在积累大量文言字词的基础上,对陌生的文章进行自信的解读,并在正式考试中,能做到举一反三,将课内的文言字词迁移到课外,提升做题水平的时候,还会认为这样的成本高吗?并且当学生真正深入文言字词的研究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会对文言文产生兴趣,从而自觉地做好预习工作,将预习的成果反映在书本上,老师再次讲解时,不仅缩减了时间,而且提高了针对性,学生成绩的提高指日可待,阅读兴趣的提升更是顺理成章。下面试举几例以作证明。 (一)新作品阅读 以苏教版课本为例,《必修一》至《必修五》共有24篇文言文,这些文言作品笔者都逐字逐句与学生一起探讨,确定其文言字词的本义与引申义及其用法。比如《阿房宫赋》中“杳不知其所之也”中的“之”字作动词“往,到……去”讲,当学到《五人墓碑记》中“佯狂不知所之也”及《逍遥游》中“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中的“之”时,学生能形成思维的迁移,确认此时文言虚词“之”的用法与含义都是相同的。因而在学《史记》中新作品《高祖本纪》“驱之鸿门”时便能成竹在胸,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二)应试作品阅读 笔者认为,高考文言文材料虽选自课外,但绝大多数考题却是课内的迁移。因此,重视课内作品文言字词的字字落实,把它作为教学的根本,从现实意义上而言也应是教师努力与坚持的方向。以2008、2009与2011江苏高考为例,其文言文考题第一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中的实词均是课内的迁移。2008年第一题的D选项“或多惶惧,失其常度”中的“度”,2009年第一题的D选项“率倜傥非常之人”中的“率”与2011年第一题的B选项“以公少年易之”中的“易”字,分别来自《史记》中《刺客列传》“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苏教版《必修二》中《六国论》“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与《史记》中《高祖本纪》“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中的“度”、“率”与“易”的迁移,2012年《伯父墓表》第一题,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中的“益”来自《刺客列传》15小节第一行,“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中的“益”,解释为“增加”,此处引申为“增强,扩充”,很快排除“有利”的解释义。理解了这些字在课内文本中的含义,再结合高考文本的具体语境,选出正确选项将易如反掌。即便像少数年份如2013、14年江苏高考《李丰传》、《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中第一题,对下列实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虽不能直接由课内文言文迁移,但其它三项均来自课内迁移,利用排除法加上对不正确项的理解也能很快确定答案。 成绩高了,自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将随之而提高,而这又将反转过来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文言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以言为本,字字落实,成竹在胸地阅读文言作品不再是难事。 二、句句以言为本,激发探讨 当字字以言为本上升到句句以言为本时,学生的深沉体悟便由此产生。以《管仲列传》为例,当教师把“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这句话中的每个字都落实疏通后,整句话的意思便完整而又清晰地浮出水面。这句话中的结果——齐桓公称霸,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一统天下;途径——管仲被举荐任用,在齐国施政;齐桓公称霸的根源——管仲的谋划一目了然。由此,在文学性层面,春秋第一霸主威风的描写及其成功的原因便呼之欲出、水落石出;在人文性层面,齐桓公善于纳谏、管仲鞠躬尽瘁的精神便有根可寻、油然而生。学生的探讨很快被激发,否则再精彩的天马行空、信马由缰的探讨终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这样的尝试屡试不爽。当学完了《高祖本纪》与《刺客列传》后,学生同样能深入品味文中的每一句话,或就字词的质疑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对章节的衔接阐明自己的见解,或就人物的看法见仁见智……比如有一名学生就《高祖本纪》的前五小节一连提了六个问题,并将自己的看法亮出,与同学老师探讨。比如相对当时地位并不高的刘邦,吕公却曰“臣少好相人”中的“臣”字,第三、四小节衔接不当的原因,高祖“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却“常繇咸阳”是否矛盾如此等等;另一名学生就《刺客列传》中太子丹不适合从政从多个角度阐述了他不成熟的表现。尽管问题提出的角度有的新颖、有的陈旧,亮出的观点有成熟自然也有幼稚的成分。但是能提出问题本身就显得难能可贵,进而展开的文学探讨更是值得夸赞。而所有这些如果离开了文言字句的深沉体悟便无从谈起。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而提升其思维能力,探究文本的文学性与人文性正是题中之义,只不过不能因此简单思维,跳跃最重要的字词句的解释。实践证明,在字字以言为本的基础上,学生因为熟悉,所以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明显提升[2]。进而在句句以言为本的基础上,便能有所依托,从句子中自然而然地挖掘文本的文学性及其背后所蕴藏着的人文性,很快打开他们思辨的大门,借助工具书、联系已学知识,自然而然地展开文本的综合解读,笔者认为,这样的做法才是切实可行的。如果跳开文言字词的梳理或就单独几个字进行解释,便会破坏学生就整句句子清晰的理解,从整体上而言,想要深入地探讨文学性与人文性也就成为无稽之谈。 句句以言为本,深入品味古代汉语背后的世界,欣赏熟悉的风景,那么连成一片的将是文学性与人文性精准的探讨及由此带来的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篇篇以言为本,积累素材 毫无疑问,当教师逐字逐句地疏通文言字词后,师生将品味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舒坦与充实,使得全文一览无余,内容烂熟于胸。诚然逐字逐句地考证其含义,确实将花费很大的工夫,然而这是一项基本功,它带给教者本人与学生的更多是踏实与自信,连字成句、连句成篇后,用现代汉语思维重新解读文本,不禁仅发现,古代文学中的宝藏、古代汉语中的精华在撩开其古老的面纱后,又多了几分亲切与厚重。 这时,对作文教学无疑将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议论文写作。学生写议论文最大的困难在于没有素材。由此产生选什么材料及怎样使用,以期能较好地证明文章论点的问题。当整篇文言文都依照字字落实的原则进行教学后,学生普遍反映对文章的整体轮廓、行文思路及人物描写了然于心,这与轻描淡写地分析文言字词进而结合具体语句随意地分析文本的文学性与人文性所产生的效果是判若云泥的,素材积累后一切将柳暗花明。 以《史记》为例,我们选择教授了《高祖本纪》、《项羽本纪》、《管仲列传》、《刺客列传》、《魏公子列传》、《淮阴侯列传》、《屈原列传》、《李将军列传》等八篇文章,学完之后,学生收获颇多,字词的积累增加了阅读文言文的自信心,句子的积累使其深入品味文章的文学性与人文性,而整篇文章的文言积累,能让学生更清楚全文的内容,从而积累素材。以议论文《退步原来是向前》为例,很多学生选择高祖的军队过去后,把架在绝壁上的栈道全部烧光,用来防备诸侯的军队与强盗的偷袭,也向项羽表示没有东进的意思,从而为他的韬光养晦、蓄势待发做了准备,使得他最终夺取天下的例子。也有较多同学运用《项羽本纪》中项羽只知进、不知退的例子证明他最终失败的原因是刚愎自用,又为了所谓的面子不肯过江东以图东山再起,却把失败归为天命,从来不懂退一步思考自身的缺陷,最终酿成身死国灭的下场,值得深思,这就从反面证明了退步有时是为了更好地向前。当然如果从《管仲列传》中挖掘管仲最终使齐桓公守信用,归还鲁国的土地,使得诸侯纷纷归顺齐国或者《魏公子列传》中无忌的谦让退步在关键时刻得到了贤士们的帮助,使得他顺利渡过难关,实现人生的跨越等,这些例子也同样可以信手拈来,成为作文题《退步原来是向前》的佐证。 把文言文中的经典事例搬到议论文写作中,不仅具有典型性而且极具说服力。然而这一定是建立在篇篇以言为本的基础上,学生才能用现代汉语的思维将其运用得游刃有余,使其论证入木三分。 字字、句句、篇篇以言为本,一石三鸟,文言的阅读、文学的探讨与文章的创作将别开生面。而成竹在胸的阅读、翘足而待的探讨与信手拈来的创作也将带给教师与学生不尽的享受与无穷的回味。昔日枯燥的文言文,也将因此生机焕发、活力四射。 注释: [1]郑逸农.先言后文:文言文教学的基本顺序[J].中学语文教学,2012:57. [2]彭尚炯.倡导“文”“言”融合,提升鉴赏层次[J].中学语文教学,2012:60. 参考文献: [1]丁帆.杨九俊.史记选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2]周永沛.语文教学的本色追求——“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研讨会闭幕词(节选)”[J].中学语文教学.2012,(12). (方志诚 苏州工业园区第二高级中学教师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 21512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