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毛泽东教育思想对打造“湖湘语文”的启示 |
范文 | 华婷++王匀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语文教育大家。作为湖湘文化的传承人,毛泽东尽管没有出版过语文教育专著,但在其一生的革命教育事业中,一直十分重视语文教育,不管是早期的教学实践活动,批示制定的政策文件,还是发表的文学作品,都深深蕴含着湖湘特色。因而,发掘、领会毛泽东的语文教育思想,对于打造极具湖湘特色的语文教育湘军,推动湖南语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的语文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 (一)早期直接从事语文教育工作 求学时期,1917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主办工人夜校,课程定有国文、算术、常识三种,其中国文内容为认字、写字、短文、便条、信札等。1920年,毛泽东被聘为一师附小主事,主持学校各科教改,经过一年半的努力取得成效,其中国文科表现得最为明显。因此,1921年毛泽东被破格聘为一师本部22班的国文教员,期间积极倡导传播新文化,改革国文教学。1921年8月,毛泽东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并担任教务长,设文(含中国文学、西洋文学、新闻学、社会学等)、法两科,主张“创造新学校,施行新教育”。1922年,毛泽东在安源路矿创办了第一所工人夜校,让更多的工人识字学文,普及生活常识,大规模地发展了平民教育。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组织创建“中央红校”,亲自担任学校的教学工作,教学内容分为文化、政治、军事三部分,其中文化课主要是学识字,首先从易记而又与之每天打交道的生活用语开始。同时,还担任苏维埃大学校长,积极倡导在苏区举办夜校、识字班和列宁小学的观点,使苏区的文化教育事业有了迅速的发展。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认为一切文化教育事业要适合战争的需要,指出“文化教育(识字,作文,看书报等能力的养成),是整个教育计划中最重要最根本的部分之一”,于是亲自担任抗日军政大学教育委员会主席,自编讲义,登台讲课,传授文化知识,培养了大批革命的力量。 (二)后期亲自指导语文教育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语文教育非常重视并多次强调其重要作用。他认为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是工作的基础工具,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工具,也是进行革命斗争的基础工具。毛泽东始终把语言文字工作作为提高国民素质、文化教育的基础工程来抓,在他的支持下,1954年成立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提出要简化汉字,并深入研究汉字简化具体方案;1956年指导制定《汉语拼音方案》,并亲自拍板决定方案使用拉丁字母;1958年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明确指示“一切干部要学普通话”,重视并极力推广普通话。 此外,毛泽东关于语文的教学内容提出要“剔除封建的糟粕,吸收民族的精华,还要大力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建立起中国科学的、民主的、大众的新文化、新教育。他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启发式、前后联系、温故知新等语文教学方法以及多学多问、善读活书、注重自学等语文学习方法。在写作方面,他以身示范,并提出了文章必须反复修改的理论和改进文风的理论。 二、毛泽东教育思想中的“湖湘特色”履印 (一)受地域环境的影响 湖南,赤县神州的芙蓉国,亦有“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之誉。由于地处我国中部、长江中游,中国腹心之地,东有罗霄,南薄五岭,西接黔蜀,北阻大江,境内多山少田,交通极为不便,三面环山、一面靠水的独特闭塞地域环境培养了湖南人较为独立,不随波逐流的精神;恶劣的自然条件、艰苦的生存环境与此同时造就了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自强不息、敢于担当的品性,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任何人的成长都与一定的地域环境、文化背景相关联。毛泽东是地地道道的湖南人,尤其是他的青年时代几乎都是在湖南省内度过的。毫无疑问,生于斯、长于斯的毛泽东骨子里深受湖湘地区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三湘四水的湖湘环境是毛泽东成长的沃土和摇篮,也是毛泽东教育思想发展的底蕴和源泉。 (二)受思想文化的熏陶 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而最早积淀和深受浸染的显然是湖湘文化。湖湘文化是指长期以来在今湖南地域范围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底蕴深厚、特征鲜明的地域性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楚文化传统,自南宋胡、张理学的问世,到王夫子的继承和发展,再到谭嗣同、曾国藩等近代湖南士大夫的传播和推广,湖湘文化陶冶和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名人、有志之士,毛泽东就是其中一个。毛泽东出生于湖南湘潭,这正是湖湘文化的奠基人胡安国避难的讲学之地,后又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师从湖湘文化的重要传承人——杨昌济老师,因而,毛泽东在潜移默化中深受湖湘文化的影响,而这种潜在的文化熏陶对于其教育思想的形成尤为重要。如毛泽东深受湖湘文化“实事求是”的实学思潮的影响,特别重视教学中“能见之于事实”的“有用之学”;在湖湘圣贤创世的历史观和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影响下,也具有心忧天下、身体力行的知行观。可以这么说,湖湘文化滋养了毛泽东,成为他教育思想中鲜明的文化履印。 三、毛泽东对打造“湖湘语文”的启示 “湖湘语文”是指以湖湘文化为根基和底蕴的湖南语文教育。湖南语文教育的发展历史悠久,自远古时期就已萌芽,经历了两宋时期的兴起,近代时期的繁荣,再到当代时期的革新,始终以鲜明的湖湘特色走在中国语文教育的前列。目前全国不同风格具有地方特点的语文教学流派已兴起和形成,如“苏派语文”、“浙派语文”、“闽派语文”等,作为一个教育大省,蕴含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湖南语文理应在流派之争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因而打造“湖湘语文”成为湖南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毛泽东作为湖南本土的语文教育大家,不管是其教育思想还是自身的文学作品深深地打上了湖湘文化的烙印,展示了湘派语文的教育风格,对于打造“湖湘语文”,指导和推动湖南语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意义重大。 (一)遵循了“湖湘语文”求实尚践的传统 在毛泽东的语文教育思想中,非常强调在实践中学习。早在担任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主事兼师范部国文教员期间,毛泽东就发表了关于旧教育制度的论述,认为旧教育最大的弊端在于与社会脱离,旧学校的一大坏处就是脱离平民,因而他一直强调教育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和实际中去。青年时期,他就采取“游学”的方式,先后走访了长沙、宁乡、益阳、安乡等地,历时数月,步行千里,广泛进行社会调查。后来在创办自修大学、工人夜校和农民运动讲习所期间,也十分重视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开展社会调查,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在教学方面,毛泽东一贯倡导要理论联系实际,是其教学观的核心。在其早期创办学校时,就提出讲课时要求“每一抽象的概念的说明,都必须证之以具体的例证。每一具体经验的讲述,则应当引导向一定的原则”。1949年经毛泽东多次审阅修改的《共同纲领》中明确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方法为理论与实践一致”。1957年毛泽东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中说到“知识分子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在没有同实践结合的时候,他们的知识是不完全的,或者是很不完全的。知识分子接受前人的经验,主要是靠读书。书当然不可不读,但是光读书,还不能解决问题。一定要研究当前的情况,研究实际的经验和材料,要和工人农民交朋友。”1964年毛泽东在接见尼泊尔教育代表团时,批评了当时我国教育脱离实际的情况,要求“文科要把整个社会作为自己的工厂。师生应该接触农民和城市工人,接触工业和农业。不然,学生毕业,用处不大。” (二)秉承了“湖湘语文”经世致用的宗旨 毛泽东的语文教育思想中有一条贯之始终的红线,那就是教育必须服从于并服务于当时的政治、经济的需要,即经世致用的原则。最早提出这一理论是在1921年,毛泽东在创办湖南自修大学时在《入学须知》中要求学生“研究致用的学术”。1923年,创办湖南自修大学《新时代》月刊,撰写《发刊词》中又再次强调“努力研究致用的学术,实现社会改造的准备”。在后来的实践中,毛泽东也是紧遵这一理论,根据不同时期的需求提出不同的语文教育方针。土地革命时期,我党最首要的任务是组织人民进行革命斗争,以巩固苏维埃政权。毛泽东提出当时的文化教育方针必须围绕“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而进行,发展广泛的社会教育,努力扫除文盲。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指出“在一切为着战争的原则下,一切文化教育事业均应使之适合战争的需要”,并制定了各项文化教育政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做出重要指示,即“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此外,毛泽东教育思想中经世致用的原则在各时期语文教材的编写中也有所体现。求学期间,他为工人、农民夜校编写的教材,总是紧密联系当时革命斗争的内容,比如把工人运动的口号“过去是牛马,现在要做人”作为识字教材,在教学“工”字时解释为“‘工字上一横代表天,下一横代表地,中间一竖就是代表工人阶级顶天立地的意思”。土地革命时期,苏区国语教材密切联系土地革命战争的实际,宣传革命道理,通过《为什么要革命》、《谁革谁的命》、《红军好》等课文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地主阶级的压迫剥削人民的罪恶,鼓动人民参加红军。解放战争时期,语文教材的选材内容强调密切结合革命斗争和生产劳动的实际,在1948年边区课本《中等国文》中选取了大量的红色文章,如《红色勇士》、《人民功臣李二狗》、《三渡天险》、《强渡黄河》等。解放后的语文教材则把“文质兼美、适合教学”作为选材的重要标准,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孙犁的《荷花淀》等成为了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名篇。 (三)体现了“湖湘语文”通变求新的思想 “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这是毛泽东对教育工作的一条重要指导思想,在语文教育中体现的尤为突出。毛泽东同志一贯重视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早在创办湖南自修大学期间,毛泽东就提出,教学要启发、诱导学生,重在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其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1926年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上课时,他采用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不迷信权威,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并组织他们到农民革命根据地海丰县进行实地调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1929年,毛泽东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加以归纳总结,提出了著名的“十大教授法”:启发式(废止注入式)、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干部班要用讨论式等。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亲自领导改造旧教育,实施教学改革,在教学方法上多次强调讲课不能满堂灌,反对注入式;学习要与创新相结合,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60年代,毛泽东培育并肯定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视之为“理想的教育”,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改革教学方法,实行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专业教学与专业生产相结合、采取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的‘三结合方法”。 毛泽东还十分重视语文课程的改革。1917年,在一师范求学并举办工人夜学时,毛泽东每日坚持撰写《夜学日志》,由于夜校授课对象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工人,对于教学内容他写道“觉国文似太多、太深。太多,宜减其分量;太深,宜改用通俗语。”到了抗争时期,对于红军大学的课程内容,毛泽东则认为文化课分量不足,满足不了革命和战争的需要,于是1936年建议“把文化课(识字,看书,作文三门)更增加些,我意把它增加到全学习时间(包括自修时间)的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1957年,当毛泽东发现学校课程太多,对学生压力太大时,在普通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课程要减少,古典文学要减少,诗经大部分没有诗意。减少门数,减少份量,为的是全面发展”、“课本要两三年修改一次,使之不脱离实际”。 (四)突显了“湖湘语文”典雅厚重的特色 毛泽东在语文方面的成就不仅体现在其独特深刻的语文教育思想上,还在于他本身就是一位文学家,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佳作,对语文教育教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毛泽东的诗词作品收录在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中,共67首,其中《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等已成为语文教材的经典。细细品读毛泽东的诗词,不难发现其作品中随处都体现着湖湘文化的精神风貌与价值追求。 一是湖湘人以天下为己任,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怀。1925年写的《沁园春·长沙》中,青年毛泽东和一群风华正茂的同学们,在湘江之畔、橘子洲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虽身无分文,却心忧天下,抒发了以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己任的豪情壮志;1956年创作的《水调歌头·游泳》中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表现了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思索社会主义建设宏伟蓝图,时刻为国家和人民着想的爱国主义情怀。二是湖湘人上下求索、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写于1927年《西江月·秋收起义》中的“秋收时节暮云平,霹雳一声暴动”表现了毛泽东不畏强暴,领导中国共产党开始武装斗争的豪迈气概;《清平乐·六盘山》中“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是毛泽东1935年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生动表现了毛泽东二万五千里长征已在脚下,以闲远欢欣之气眺望新的征程,誓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信念;《七律·到韶山》是1959年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时所作,“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表现了毛泽东当时面临的尽管是全面人民经历着血和火的考验,但仍对社会主义建设充满信心,敢于战天斗地、改造山河的豪气。三是湖湘人百折不饶、积极乐观的奋斗精神。毛泽东写于1935年的《忆秦娥·娄山关》是一首慷慨悲烈、雄沉壮阔的词,其中的经典名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重头再来的气度和乐观主义精神;同样写于1935年的《七律·长征》把红军长征中艰难的跋涉写成“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而“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是表明即使在二万五千里艰险的长征途中遭遇敌人的围堵,越大河、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难万险,却仍“更喜”、“尽开颜”,因为胜利就在前方。这是何等的乐观情怀,又是何等的豪迈气魄。创作于1962年《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中把地球写成“小小寰球”,把强大的国际反华势力写成“有几只苍蝇碰壁”,并在最后发出“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的誓言,在毛泽东的笔下,世界小得可以运于掌心,强暴势力变得不堪一击,战胜困难变得轻而一举,视若游戏,突显了诗人在现实面前昂扬向上的豁达情怀。 四、结语 毛泽东的语文教育思想深深根植于独具特色、个性鲜明的湖湘文化的肥沃土壤,在其一生的革命教育事业中,创造性地继承了湖湘文化思想的精髓,积极从事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精心探索语文教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认真进行文学创作,形成了独具湖湘特色的毛泽东语文教育思想体系。尽管毛泽东同志逝世已有多年,但他的语文教育思想以及他在语文创作中的成就仍然弥足珍贵,对于当今的语文教育教学尤其是湖湘语文教育的推动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而我们湖湘语文教育工作者应继承和广大发扬毛泽东的语文教育思想,并从其思想宝库中找到启示。 (基金项目:湖南警察学院科研课题“湖湘语文”教育思想研究(课题编号:2014YB10)阶段性成果;湖南省教育厅学校史志研究会课题“毛泽东学校教育思想研究”(课题编号:XSYJ2013007)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刘宏煊.毛泽东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 [2]蒋伟杰,万喜生.学习和研究毛泽东教育思想——毛泽东教育思想研究论文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3]彭大成.湖湘文化与毛泽东[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4]傅炳熙.略论毛泽东的语文教育思想[J].殷都学刊,1994,(1). [5]繆爱明.毛泽东的语文教育思想[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3,(1). [6]胡凤琪.毛泽东早期语文教学观述略[J].教育评论,1991,(6). [7]王开扬.毛泽东对中国语文建设的贡献[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4,(3). [8]程达.毛泽东的诗词、政论及其语文教育思想[J].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90,(2). [9]何春阳.基于湖湘文化的毛泽东诗词爱国精神研究[J].短篇小说,2012,(9). [10]陈亚南,薛辉.毛泽东诗词与湖湘文化之关系[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 (华 婷 湖南警察学院 410008 王 匀 湖南省韶山管理局 41130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