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初中语文有效作业设计初探 |
范文 | 翟少华 作业是学科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对所学知识的复习与巩固,是反馈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之一。教师通过作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能据此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因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然而,传统的语文作业应试色彩浓重,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等培养目标的实现,阻碍学生语文学习潜能的发挥。诸如这些弊端的存在,严重影响着语文新课改的推进。 所以,语文教师不但要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要关注语文作业设计的实效性、创造性。其中的关键是,在设计常规性作业的同时,根据课程目标,设计开放性作业,这样就可能把学生从封闭的语文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融入学校、家庭、社会广阔的天地中,实现语文学科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做到学科间融合,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 在我们学校开展实效性、创造性作业研究过程中,笔者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设计拓展性作业 先学后教,事半功倍,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预习”这一环节。如教学《社戏》之前,可布置学生课前收集有关鲁迅的资料,通过多种途径了解鲁迅,或查找、阅读,或上网浏览,或向他人了解等,然后小组合作,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动手办一份小报,再把同学们办的十多张小报贴于墙,让同学们相互阅读。有对鲁迅生平介绍的,有代表作赏析的,有写作背景介绍的……。这样一来,不待老师讲,学生对鲁迅这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已不再陌生了,对于他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也有所了解。在教学课文时,学生就能联系鲁迅的生平思想来领悟文章的主题及表达的情感了。 上课前布置这样的预习作业,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学习能从“理性把握”到“感性认识”,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通过这一预习途径,学生得到的不仅是作者的相关资料,更重要的是形成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和自主研究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设计多元化作业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作业设计当然要围绕学生这个主体进行。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学生由于其天赋和后天习惯的原因,存在着差异。所以作业的设计也必须考虑到这一点。但当前的作业设计采用的还是一刀切的模式——“千人一面”。所以,在尊重学生个性和学习差异的基础上,要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乐于接受作业,并能在完成作业中获得轻松愉悦的体验。因此笔者的作业设计采取多元化,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多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认识事物,例如教学《宇宙里有些什么》等说明文前,可布置学生搜集同课文有关的文章、图片、影像等资料,教师在教学时结合学生搜集的资料理解文章内容,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合作,学会搜索信息,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再如在学习了老舍的散文《济南的冬天》后,笔者布置了形式多样的课后作业:一是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进江南的冬天,去感受阳光下江南冬天的“温润”和没有阳光时江南冬天特有的“清凉”……然后把自己感受到的景、情、趣等都记录下来,然后写成文章,学习老舍抓住事物的特征,“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技巧;二是开展朗读、绘画比赛:选取有关冬天的诗词文,小组预选的形式,选出高手参加班级朗读大赛,或者绘画大赛,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在多样化的作业中不仅体验了冬天特有的魅力,还熏陶了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了想象能力和欣赏水平。 这样的作业,可以让不同层次、个性的学生,都有参与的可选性,从而使作业能面向全体学生,能促进学生全体发展。 三、设计开放性作业 《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作业的设计要与生活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作业的有效性。语文作为母语,具有得天独厚的听说读写的环境和资源优势,语文学科是最具开放性的。因此,笔者在设计语文家庭作业时,既立足课本,又着眼课外,放眼社会,放在社会生活这个大环境中,充分利用语文课外资源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家庭作业的内容、形式、方法、时间、评价都要具有开放性。 如“感恩节”来临,笔者建议学生给自己的父母写一段感恩的话,结果很多家长向笔者述说了他们内心的欣喜之情。 作为学生暗地里很喜欢对自己的老师评头论足,那笔者就因势利导,在课堂上辅导后,学生交上来的作文均有长进,人物形象的刻画可以说是入木三分。什么《我们的“老班”》、《拿什么形容你,我的徐老师》、《风趣的王老师》……一篇篇佳作可圈可点。 有一段时间,校内大厅里老是有随意停放的自行车,学校三令五申要求自行车应停放在指定地点,可刚禁止时还行,慢慢的又故伎重演,这不仅影响了校园环境,而且给进出的人员带来不便。于是,笔者就请学生观察这一现象,讨论后并写下随笔。学生思维活跃,写作的情绪高涨。 四、设计趣味性作业 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怕做作业、不做作业,大多是对作业形式及内容的兴趣不浓。心理学表明,单调乏味的学习活动容易产生疲劳,并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反之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其学习热情势必高涨,学习效率会显著提高,教学效果便不言而喻。因此,语文作业的设计应讲究趣味性,要以灵活多样的形式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例如学习《狼》专题,笔者让学生小组合作,搜集“狼”的有关资料完成:1.填写“狼“的个人信息(内容包括姓名、年龄、家庭住址、性格、喜欢的食物、爱好特长等);2.搜集关于“狼”的成语、谚语、歇后语等;3.准备辩论的论据材料(正方:人类应当护狼,反方:人类应当猎狼)。学生将自己搜集的材料装订成册,满怀信心地期待语文课的到来。这样的设计,不仅给学生留有创造发挥的余地,更增添了学习的兴趣。再如学了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后,笔者引导学生自由选择角色,自由选择表演伙伴,组织表演小组,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把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再加合理想象,并配上一些动作、表情,让全班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练习,最后由学生评出最佳创意、最佳演员、最佳合作等奖项,尽量让每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通过角色表演活动,引导学生把丰富的学习资源内化为自身的财富,从而激活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发展他们多样的个性。 学生趣味盎然地完成新奇多样的习题,练习成了他们一种愉快的精神享受,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唤醒了学习的主动性。 总之,教师设计作业应以提升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目的,尽可能让语文作业内容更生动有趣些,让学生爱上作业,爱上语文,满怀兴趣地把语文学好、用好。 总之,生活的外延,就是语文学习的外延。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笔者认为要立足教材,关注生活,把作业设计变成“能力训练场”的教学设计,努力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验困惑与顿悟、辛劳与收获、幸福与快乐。这样的作业才不会再成为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学习需要、生活需要和人生需要。 最后,设计有效的语文作业,还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考虑完成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把握作业的量度和难度。二是要优化作业设计的内容,经常变花样,调剂胃口,力求丰富新颖,切忌单调、陈旧。 综上所述,精心设计课外作业,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得到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素养,也是教学过程非常重要的一环。好的作业设计,不仅可以巩固一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开发智力,拓展知识面,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应成为所有语文教师教学的关键。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