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课堂的美在于教学节奏的流畅
范文

    语文课除教授有价值的知识以外,还应该给学生带来一定的精神愉悦。这样学生才喜欢上语文课,喜欢学语文,进而喜欢阅读,喜欢表达,也才可能提高学习效率。有时听一堂课,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学生下课了也恋恋不舍,学生也许并没有意识到这堂课好在哪里,这很可能就是教学节奏的功劳。因此,教师平时备课,除了必要的知识技能准备外,更要重视把控课堂教学节奏。

    节奏本是音乐学的核心概念,是音乐作品的基本构成要素,也是人们用来描述音乐特征或评价音乐风格的基本视角。《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音乐节奏的定义:“从最普遍的意义上讲,是对比因素有规律的交替出现。音乐不能脱离时间而存在,节奏就是音乐的时间形式。”节奏是音乐中“必不可少的要素”。

    从音乐节奏的定义出发,我们认为节奏是把以时间为线索的作品均看成由若干具有一定意义的段落组成,而这些段落的排列与组合样式的变化与规律,就组成这个事物的整体意义。比如,睡眠苏醒、心跳脉搏是生命的节奏,山峦起伏、潮涨潮落是大地的节奏,昼夜更替、四季变化是大自然的节奏,战争与和平、繁荣与衰退的交替是人类历史的节奏,回目章节设置、描写议论抒情的运用是书籍文章的节奏,人物的上场下场开幕落幕是戏剧的节奏。可以说世界上许多事物都具有节奏变化的特征。一堂语文课,也是以时间为主线展开的一段过程,课堂节奏也应是评价课堂的主要尺度,可以说课堂的美在于教学节奏的流畅。

    教学节奏的流畅在于教师教学语言的个性化。在这方面,语文教学比其他任何学科都表现得更为突出。叶圣陶曾说教师要“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 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这里的“曲曲传达”就是个性化的有节奏的有板有眼的表达。作家写作,往往斟酌又斟酌,修改又修改,一句一字都不肯随便。无非要找到一些语言文字,意义和情味同他的旨趣恰相贴合,同他的表达的节奏相贴合,使他的作品真能表达他旳旨趣,表达情感的节奏,生活的节奏,时代的节奏,生命的节奏。作为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情味和节奏,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的符号,怎么接近作者的旨趣呢?怎么能感受情感的节奏?怎么能感受到天地万物的节奏呢?所以,叶圣陶说,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为什么要加口耳?就是要很好地把握节奏。要教好语文,务必把握好教学语言的节奏,错综地使用好“高低,强弱,缓急”这三类语调。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的吟咏,把文字里蕴藏着的意义都给宣泄出来。要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学生们听了之后,自然会理会到原文意义的大半了,把文章中悲壮、快活、叱责、慷慨、不平、恐怖、怨恨、沉郁、悲哀、仁慈等等感情有节奏地表达出来,把上课时生成的热诚、确信、庄重、满足、优美、疑惑、愤怒、惊愕,喜悦等等情绪也能有节奏地表达出来。

    教学节奏的流畅在于把控所学材料的难易、接受水平的高低。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于细微之处见精神,在细节之间显节奏,将难易安排得疏密相间,错落有致。教学材料的“难”和“易”直接影响学生接受心理。“易”给人舒缓、轻松的感觉,“难”则使人感到沉闷和压抑。如果难而又难,会给人以焦虑感,学生长时间沉闷,容易疲劳。如果一味地易而又易,则会使人产生空疏感,学生情绪过于松弛,注意力就难以集中。只有难易相间,才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保持旺盛的精力。接受能力好的学生,精力能高度集中,思考积极主动,以体现一个“张”字,基础不扎实的学生,则可在“张”中体现一个“弛”字,让他能跟上教师节奏,能适应班级的生成互动。“张而不弛”和“弛而不张”,都是不讲究节奏美的表现,只有在紧张之中见松弛,激越之中见舒缓,全班学生才能在张弛相济、起伏有致的节奏变化中轻松愉快地获得更多的知识。

    教学节奏的流畅在于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有机组合。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不同环节分别构成一定意义,完成一定教学目标。比如学习一个生词、读好一段课文、讨论一个问题。处理这些环节、片段使用的时间长短如何,轻重关系怎样,手段怎样变化,对整堂课的教学效果产生什么影响。这些要素往往通过一定的时间目标、构成一定的价值,同时又充满变化。人的中枢神经有兴奋与抑制两种状态,两种状态总是有起有伏、交替出现的,当人的神经中枢的某个区域处于兴奋状态时,他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于某一点,某项任务的完成状况就好;反之,人的中枢神经处于抑制状态,他对某项任务就会出现疲倦、甚至厌倦感,精力就不能集中到某一点上来。

    教学节奏的流畅还在于科学运用板书。凡是板书都有一定的预设性。一般来说,教师的理解力较学生要好许多,对一篇课文的接触也比较早,研读时间充分,又有教参的帮助,在理解文章精髓、概括文章大意等方面,教师比学生有“先发”优势,教师可以事先设计好板书的内容及关键词语,在教学中演绎成板书。因此,教师可通过板书引导和把控教学节奏。有时学生的理解和教师接近,板书便有了激励、强化的功能,有时学生的理解与教师的预设有很大的偏差,这时的板书便担负了一定的课堂生成的功能。学生选择、交流、辨析、鉴别的过程就是体会思考乐趣,接受进步激励,感觉做学习主人的满足的时候,也正是教学节奏最富活力、最具生命张力的时候。

    流畅的节奏使教学各环节融洽统一,整体和谐,使构成课堂的各要素搭配合理,穿插得体,衔接自然,以达成教学单元的和谐美。

    节奏不是孤立存在于章节当中的,而是与整篇作品的意义、语言、结构、风格紧密结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节奏也不是机械的,是“激于灵感的、有机的运动次序”。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节奏的流畅也绝不是自然主义意义上的自然,而是经过了艺术加工、锻炼之后而达到的一种“天工”自然之美。正如苏轼在强调“冲口出常言”的同时,还强调了“法度法前轨”。他提倡“天巧”、“天匠”,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的。苏轼说:“清诗要锻炼,乃得铅中银。”清新自然的诗歌,来自于锻炼之工,其效果当是“天工不见雷斧痕”。美的课堂、流畅的节奏又何尝不是天工不见雷斧痕、百炼钢化绕指柔呢?

    参考文献: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4).

    [2]郑桂华.语文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耿琴.苏轼行云流水说[J].烟台大学学报,1994,(04).

    (张正涛 甘肃省天祝县第一中学 733200)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16:5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