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范文

    未来人才的竞争将主要是人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竞争,因此素质教育要求学校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课堂教学是教师施教、学生求知的主阵地,自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浅谈几点心得:

    一、转变教师观念,强化创新意识

    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一个富有创新精神,拥有创新人格的教师,能够站在时代的前沿,站在高科技革命的高度,自觉主动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是社会对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今后立足社会,创造社会的必备能力。

    教师的创新意识首先体现在教育观念上。因此,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学过程将由传统的传授知识变成引导学生发现信息、捕捉信息、加工信息、研究问题、增长知识的过程。教学方法上,教师应从传统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改变传统的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遵循学生语文学习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创造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形成一套具有特色的教学思想。

    知识经济时代,还要求语文教师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既要学习科学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又要学习贯彻新课改理念、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以学生主体为出发点,树立新型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价值观,重视学生智力开发、能力培养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诚如朱熹《观书有感》一诗所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强化自身的创新意识,拥有自己的源头活水,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课堂永葆生命的活力。

    二、激发学生兴趣,诱发创新欲望

    杨振宁先生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可见,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一个人要在学业上有所发展、有所创造,首先必须对学业充满满腔的热忱和极大的兴趣。

    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必须想尽办法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将引人人胜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歌,言简意赅的歇后语,饶有情趣的民谣,美妙动听的音乐,启迪智慧的谜语,寓意深刻的漫画,鲜活的课本剧以及国内外重大新闻和学生关注的时事热点等融入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每上一节语文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的创造意识。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草船借箭》一文中的生字“忌”,可以采用猜谜语的方式进行巧记,“记一半,忘一半”,还可以让学生自编谜语、故事等方式,加深对生字词语的记忆和理解,起到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诱发创新欲望的目的。

    三、构建和谐关系,营造创新氛围

    营造平等的民主氛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学生创造力滋长的最佳土壤。教师应该重视教育的科学性、民主性、创造性,努力营造学生创造力发挥的宽松环境。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时时有新方法、新思路,以学生为本,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温柔的声音甜美的笑容和蔼可亲的态度,恰如春风细雨令学生倍感温馨和亲切。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进行深层次的沟通:面对朗读课文字词读不准、感情不到位的学生,教师能予以谅解,和学生一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吞吞吐吐,沉默不语时,教师都能给予宽容和支持。教师应清醒地看到学生是不成熟的个体,要时时激励他们敢想敢说,敢提出独特的见解,敢用怀疑的眼光看问题。这就为学生创造了舒适的心理空间,不仅能够调节课堂沉闷的气氛,更能够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思维,使学生对知识时刻保持一种好奇心与兴趣感,保护他们的创新意识,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其实,语文的教与学不应限于一般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教师要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是大课堂,生活是活的教科书,时时能学语文,处处能学语文。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当师生相遇时,能微笑着接受学生的问候,甚至主动和班上的学生打招呼,关心学生;当学生主动为教师收发作业本、擦黑板,教师能真诚地道声“谢谢”;当学生犯了错误惊慌失措,内疚不安,准备接受老师严厉的批评时,教师反而以平静的态度,给予宽容、谅解,提出希望……教师的人格魅力,必将影响学生的人格素质。教师平等友爱的交往态度,言传身教的榜样示范,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的营造,不仅会对学生人格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可见,教育无小事,处处都隐含着教育机遇,也体现着教师教育的创造性。

    四、开发情感智力,培养创新品质

    注意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帮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活动所必需的团结协作精神;要帮助他们学会用正确的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宽广的胸怀对待困难和挫折,最终形成良好的创新品质。

    苏霍姆林斯基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学生创新品质的养成,同样离不开自我教育,日记正是一种自我对话、自我教育的载体。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坚持写主题日记,有意引导学生反思自我言行,发掘自我潜力,确立自我发展目标。笔者布置的主题类型多样,有激励学生勤奋好学的,例如:读书是谁的事?今天,我进步了吗?有引导学生自我反思的,如:我能知错就改吗?今日事,今日毕?有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的,如:谢谢你,——!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有鼓励学生勇往直前的,如战胜挫折,我能行……针对学生的主题日记,笔者及时进行批阅,对学生的困惑予以解答,对学生的优点予以表扬。通过这些主题日记的书写,学生及时修正了自己原有的、不太全面的价值观,获得了战胜挫折的勇气力量,找到了与人相处的正确方法,也懂得了在集体中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打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鼓励质疑探究,发展创新思维

    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有一定的方法可学的。例如:湘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六课《古文两篇》之一“司马光”,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创新材料。司马光不被缸水深所吓跑,勇敢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向水缸砸去,从而顺利地救出同伴。这一行为,得益于他异于常人的思维,即是一种创新思想的表现。因而,对学生来说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材料,让他们意识到创新就在身边,创新并不深奥。

    苏霍姆林斯基:“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诚然,一切创新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爱因斯坦也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在教学《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一文时,笔者设法消除学生害怕答错的心理恐惧感,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学生们积极开动脑筋,提出了一系列好问题,如:遇难者是谁?是个怎样的人?他在哪里遇难?遇到了怎样的危险?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打给谁?通话内容是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发?遇难者一共打了几个电话?作者为何在标题中强调“第三个”电话,有何特殊含义?为什么不以前面两个电话为题……学生就这些问题进一步探究,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熟悉了课文,体会了作者的情感,启发了自己的思考。可见,培养学生从各个角度去研究问题,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探索兴趣,而且使学生发现了许多品评角度,还会促使学生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产生创造性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提高学生独创性思维的能力。

    又如《古文两篇》中的“称象”。讲述的是曹操和臣子们称大象重量的故事。有一次,东吴的孙权送给曹操一只大象,曹操带领文武百官和小儿子曹冲,前往观象。久居中原的曹操从未看过这种庞然大物,十分好奇这个大怪物到底有多重。臣子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终究找不出称象的办法,正欲放弃时,曹操7岁的儿子曹冲,突然开口称想出了办法。于是,众人依计行事,果真称出了大象的重量。那便是:把大象赶到一艘船上,记住水到船舷的位置,并刻上记号。再把大象牵上岸,把一筐筐石头搬上船去,直到船下沉到刻记号的地方为止。然后,把在船上的石头逐一称过,全部加起来,石头的重量等于大象的重量。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时代,曹冲的方法的确很聪明。这一聪明,正是他的好奇心、观察力和想象力的集中体现。

    可见,少年儿童是极容易形成创新意识的,因为他们对世界充满了无限好奇。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坚持推动他们观察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学生成为创新人才是指日可待的。教学本文时,教师们还可以启发学生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可以利用哪些现代工具来称出大象或别的重物的重量。在动手动脑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下,完成的作业想必是精彩纷呈的。

    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意味着创新不只是那些社会精英的权利,每个人只要有创造的意识、创造的行动,就会取得创造的成果。而语文学科在学生创造力培养方面,与其它学科相比,又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希望小学语文教师在教书育人中抓住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切时机,竭尽全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与智慧,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胡杰.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校园(理论版),2011,(5).

    [3]林灵.浅析在语文学科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J].文教资料,2011,(9).

    (张艳玲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410081)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5:0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