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中学生经典阅读现状及策略
范文

    陈平+梁冬林

    21世纪电子文化、图像文化蓬勃发展,“经典阅读危机”已成为我们面临的一大问题。人们的阅读品味、欣赏水平正在下降,这种趋势直接影响着经典阅读的主体成员--中学生。因此,在今天这个大众文化盛行的时代背景之下,语文教育更应该回归经典,通过阅读经典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经典著作作为人类普遍智慧的结晶,具有原创性、传承性,富有鲜活的生命力,蕴含丰富的人文启示,得到人们普遍认同,启迪人类体悟人生价值意义,擢升人的灵魂高尚伟大,完善个人人格,丰满个体精神,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巨大资源。经典阅读无疑是实现语文教学诸多目标的最佳途径。

    然而教学任务繁重、升学竞争激烈,想让学生在课外时间大量阅读经典只能是一个奢望。同时,大众文化以其强大的解构功能摧毁了文化经典的神圣性,并将文化经典作为自己的资源来吸取。主观上紧张的社会生活、各种利益关系的诱导让人心浮躁,让人们读不懂经典,没法懂经典,甚至不想懂经典。

    而对于许多学生甚至家长来说,语文经典阅读是奢侈,是负担,唯恐避之不及。而一旦学子意识到考试只是生命中的一段经历,人活着不是为了吃饭的时候,他们自我完善的内在需要就开始觉醒,而课外阅读也就成了内饰生命的必需。这种生命意识的唤醒特别重要,特定意识外显的态度远比方法更重要!当然,这种唤醒不是只有布道式的垂直传输,可以是读书报告会上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可以是读书沙龙同伴赞许的目光,可以是在师长引导下进入作家再造的世界对别样人生的体悟,可以是在改编名家名作时创造的喜悦……从此,语文经典阅读成为生命的有机部分,就如吃饭睡眠一样成为人的基本需要,这时候,又有什么力量能够对它加以剥夺呢?

    那么,我们该如何改变经典阅读的尴尬现状呢?

    首先,阅读方法指导与情意培养同步。阅读方法的指导无疑是重要的,不少有心人在这方面作了探究并颇有心得,而笔者要指出的是,方法指导与情意培养必须同步,在某种程度上,情意的培养更为重要。这好比沙漠上长不出庄稼,情感的沙漠也很难产出精神的花果。一些人觉得经典名著没看头,而对于搞笑影视、日本漫画看得津津有味。有人带着猎奇心理看名著只拣刺激的描写(战斗、色情等),而对于人物的生命状态毫不关心。这些都是由于审美情趣不高,因此必须加强情意品质的培养,让爱心、怜悯、责任、正义感始终伴随阅读。

    其次,变孤立隔绝为协同联通。充分开展阅读的共享交流,可以显著提高阅读效益。老师和学生一起读,共享读书乐趣。对于经典作品,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之前首先读书,这样的读书指导也就让学生服贴。可以选定专题,让同学们共同开始阅读行动,共同撰写阅读报告。

    而且师生共读、生生共读能够形成场效应。阅读中的寂寞有时候正如旅途中的独行一样难耐。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同样的一段路程,一个人走时分外漫长而无聊,好友伴行则不知不觉已“春风十里”,情趣盎然。在语文经典阅读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同学们多一些读书伙伴。师生共读、生生共读都是好办法。老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进来,可以向同学们推荐自己心中的佳作,也可以从学生那里了解新面市的图书佳作,可以解答同学的疑难,可以袒露自己的感受,可以传授读书心得,还可以说明自己的困惑,鼓励同学探究其中奥秘。

    中学生尚处于人生的叛逆期,教师苦心倾情的教导,学生即使接受,在逆反心理的支配下,这种接受又要大打折扣。而同伴之间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同伴之间,生活经历比较相似,学习环境基本一致,生理、心理发展都有相通之处,使得学生之间原有的阅读能力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在阅读活动过程中会采取基本一致的阅读习惯,运用相似的阅读思维进行阅读活动。但同时,阅读过程中必然产生的阅读能力又具有个体差异性。如果在同伴推荐阅读的前提下同时读同一种、同一类书,阅读之后又由彼此分享阅读心得,必定会使得双方或多方对阅读材料获得更深的理解,知识积累和阅读能力共同获得提高,而知识意义的建构正是在同伴互动、共振、碰撞、争鸣而发生的场效应中逐渐完成的。

    最后与中考、高考适度对接。经典阅读如果既能促进人的精神成长,又能在应试中助学子一臂之力,则谁还会反对阻遏?而事实上经典阅读对学生应试水平的提升是肯定的,只是很多时候,人们没有意识到罢了。语文老师要做的是将这种促进显著化——显者,看得见也;著者,相当大也。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一些奇珍异宝在自然生长的情况下,需要几十年甚至数百年上千年才能成形有用,一旦有了先进技术,其生长周期可以大大缩短,短到人们觉得值得为之投入,为之等待。语文老师就是要帮助学子将经典阅读对应试水平促进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有效性转变为显效性。

    另外,要强化学生培育优势资源、学以致用的意识,鼓励、指导学生对阅读的名著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开发利用,如对名著中的某个人物进行评论、与名著中的某个人物进行对话、借名著中的人事联系现实进行发挥、名著新编等等,这些工作实际上就是为有品位的有个性的作文应试作准备,学生尝到甜头,自会欲罢不能,形成课外阅读的良性循环。

    当然,对新生来说,中考或者高考在三年后才会来到,远水解不了近渴。基于这样的考虑,可以在平时的考试中拿出一定比例的分数块检测近阶段经典阅读的效果,让那些扎扎实实读下来的同学有成就感。

    (陈平 梁冬林 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级中学 476600)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3:4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