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浅探 |
范文 | 一、语文阅读设计主问题的意义 语文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头之一,语文特级教师陈钟樑认为:“教学就是用最节省的时间、最简洁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并尽快转化为能力。”但阅读教学“费时费力,收效甚微”的现象普遍存在,其中课堂问题设计的无效是一个重要原因。 例:《陋室铭》教学实录 师:写环境有什么作用? 生:沉默。 师:“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个环境是非常寒碜还是非常清幽的? 生:清幽的。 师:好,清幽的,这个清幽的环境写出了什么? 生:品德的高尚。 师:品德的高尚、高雅,所以,环境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衬托品德——高雅、清幽。(师板书) 师:“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这个生活风貌又表现了什么? 生:表明自己远离世俗。 …… 2分钟5问,一节课96问。当前语文课堂提问的“沙化”现象较为普遍的存在。余映潮老师提出阅读教学的八个大量减少,其中之一就是“大量减少课堂教学中的碎问碎答”。 二、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的特点 余映潮老师指出:“主问题”就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点和粘合剂,在教学中有着“以一当十”的力量。我们在教学中通常将“主问题”误解为直接分析文章结构、主要内容、思想主题和写作技巧,其实,“主问题”应该采用“曲问”的方式巧妙设计主线问题,借以分析文章的重难点。简单而言就是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针对某一教学目标而设计的“以曲求直”的提问方式。如何设计主问题是教学设计中最为重要的环节。 主问题具有纲领性(一种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问题),指向性(“主问题”能直切文本核心),层次性(“主问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是精心安排的),牵引性(“主问题”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 三、如何进行主问题的设计 (一)根据阅读课的教学结构进行问题设计 例1:《端午的鸭蛋》 1.初读阶段:主要目的是初步读懂课文,把握文意。 问题①:这是一篇内容写什么的文章? 2.精读阶段:再读课文,欣赏文句。 问题②:让我们一起来品尝一下这枚端午的鸭蛋,品味文中的几句话。 3.品化阶段:读出文章的情趣。 问题③:趣读“挑鸭蛋”、“玩鸭蛋”,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生活情趣呢? 这节课可以说是思路清晰、结构完整。初读—精读—品读,其实就是反刍式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层次逐渐深入的阅读过程,知识由于不断的反刍而得到不断的巩固,化为养料而被学生充分吸收。另外,以三个主问题引领三个教学板块,表现出一种外观形态上的建筑之美。 例2:《春酒》主问题设计 ①文中主要写了哪些人,哪些事? ②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小孩子? ③母亲是怎样一个女子? ④乡亲们可爱在哪里? 点评:由一个主问题,向下梳理,环环相扣。 例3:《马》主问题设计: ①本文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你最欣赏“谁”?为什么? ②对这两种马,作者的情感一样吗? ③如果你是一匹马,你会选择哪种生活方式? 点评:主问题的设计,形成课堂教学的三大板块 (二)可以从文章的题目入手 1.对标题的诠释,《向沙漠进军》:“这篇文章的标题通俗地说是什么意思?它包含几个方面的含义?”《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哪些段落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哪些段落写闻一多先生的‘做?‘说和‘做分别指什么?通过‘说和‘做,写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哪些品格和个性?” 2.对标题的评论,如《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不是于勒?你认为文章的标题和内容是否吻合?” 3.对标题的补充,如《春》《故乡》两篇文章的标题,从语言上看,都是一个词语。它们无法给读者提供相对完整的信息,因而可以设计活动,将其补充为一个完整的句子,如补充为“我对春天的礼赞”和“我对故乡的人、事、物、景的记忆与观察”这样两篇文章的题旨便一目了然了。 4.拟副标题。如《最后一课》:“请学生默读课文,给文章拟写副标题,一个——故事,并简要说明理由。”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避免过去教授小说只重三要素的分析,肢解文章的倾向。学生在拟写副标题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对文章内容的初步理解和整体关照。 (三)巧妙抓取文章的联结点 《皇帝的新装》谁能用一个字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骗,梳理出“骗子行骗、皇帝受骗、大臣助骗、百姓传骗、小孩揭骗”的故事情节)《我的叔叔于勒》的故事情节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钱字,于勒在没钱时和有钱时菲利普夫妇的言行、心理及精神实质) 《项链》中对玛蒂尔德的认识,过去的教学更多的是停留在她是个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妇女这一点上。北师大二附中的何杰老师没有照搬套用,而是结合很多学生比吃比穿、讲排场爱面子的虚荣问题,设计了一个问题:“如果项链没有丢,玛蒂尔德会是什么样的命运呢?”经过热烈的讨论,学生基本上能归纳为:“前期玛蒂尔德被虚荣心迷失了自我,后来通过诚实劳动找回了自我。”可以说,这个结果比较理性地初步认识了“虚荣”对一个人的影响。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批评能力上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奇妙的克隆》问题设计: ①“克隆”是名词还是动词?②克隆奇妙在何处?③克隆鲤鲫鱼出世前后发生了什么事?④围绕克隆人,人们有哪些讨论?⑤科技进步为什么令人“悲喜交集”?你还能举出一个事例来吗? 问题①设计的意图在于弄清克隆的含义,尤其是克隆这一概念的演变过程。问题②抓住“奇妙”一词,这两个字是能够涵盖课文全部内容的,而且能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大意和结构。问题④⑤立足长远,着眼于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四)再现作家的“创作谈”或巧借其它作家对作品的分析 《端午的鸭蛋》从作者汪曾祺自己的创作谈“我认为语言不只是形式,本身便是内容”入手,设计一个主问题:从1、4、5、6段中找出有色彩、有声音、有画面、有味道、有动作的语言,试用批注的方法,体会端午之乐。学生在教师示例的指导下:圈、点、画、写、读、思、品、说,深入体味了汪曾祺家乡特有的“淡而有味,平中见奇”的语言风格,感受了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留恋童趣的丰富情感。 《云南歌会》从对沈从文行文风格的分析“沈先生对至善至美的追求,阅读沈从文,就是阅读那些山水、那些人事、还有那些人们心底的机巧”入手,设计问题:究竟沈从文在彩云之南邂逅了怎样的美丽?学生初读文章,很快梳理出答案。教师又通过还原文章选入教材时被删减的话:“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赞歌”,设计问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教师引导,明确沈从文是借《云南的歌会》传达出他对自然、对人、对生活的品味和欣赏。美好的生活和生命从作者自然柔和的笔调中汩汩流出。所以,云南的歌会岂止丰富了师生的见闻,还丰富了生活,丰富了文化,丰富了人们的心灵。 (五)直奔文章的语言 例1:《项脊轩志》细节教学 问题:①你认为课文中最让你感动的细节是什么?②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找出句子并翻译,评点分析,给评点内容拟题,师形成细节图:优美恬静的月夜桂影图;颓败凌乱的家道衰落图;真挚深沉的至亲关爱图;勤勉发奋的书生苦读图;一往情深的夫妻相伴图。 例2:学习程翔老师教授的话剧《雷雨》,根据程老师抓住话剧剧本的特征——话剧是以对话为主要手段来讲故事和表现人物性格的,因此,理解、品味人物语言是话剧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把整篇文章看成“对话篇”,围绕陆续展开的话题再把“篇”分成一个个的“对话段”,再把每个对话段分成“对话组”,然后进行阅读。这样的设计教学是别出心裁的,不仅符合话剧的特征,也顾及了剧本样式的特点。学生在一句句对话中梳理出它们的相关性,也就是逻辑性,使之成为一个个“组”和“段”,进而形成“篇”,从而整体上把握住课文的内容。 问题设计如下:①如果把整篇文章看作“对话篇”的话,课文有很多“对话段,每一个对话段都围绕一个话题展开,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通过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把看似“散”的对话在头脑中逐渐加工成了一个个对话“板块”,这一个个“板块”便勾连成了完整的“对话篇”,最终使学生完成了对故事和人物的认知。 例3:《琵琶女》中女主人公是“被压迫、被侮辱、被抛弃”的妇女形象吗? ①琵琶女是自愿步入风尘的,谈不上“被压迫”。 ②全文中无一处涉及其“被抛弃”,从“弟走从军阿姨死”可推知。 ③从唐代风气看,琵琶女出入青楼是受当时时尚理念的影响。她是一个向往荣华富贵,追求享乐,具有强烈虚荣心的乐妓形象——从良的歌妓(叶鹏语)。 四、主问题设计注意点 一是主问题设计,要还原语文课的语文味;二是主问题设计应紧密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展开;三是主问题设计,需要教师精心研读文本,在对文本准确而独到的解读下,灵活的运用教材;四是主问题设计,还需要有实践性,它要根据学情和实际的课堂情况做一些调整。 参考文献: [1]蔡智敏,姜联众.第九届语文报杯全国优秀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实录[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3. [2]高伟毅,刘淼.9线考察:语文优质课例篇[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 [3]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王斌 ?新疆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教师培训学院 ? 83000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