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读者意识”初探 |
范文 | 什么叫做读者意识?在马正平教授的《高写作学引论》的“写作意识”这一章中作者谈到了读者意识,他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作者在构思文章时,不仅要考虑自己希望发布什么信息,而且要考虑读者需要的信息以及信息的浓度,也就是说读者的心理需要也会作为一种信息反馈给作者,从而使作者确定更加合适的信息,所以文章未成或未到读者手中时,这个反馈系统就已经客观地存在在作者的脑中了。这就是读者意识。 一、“读者意识”概念溯源 孔子曾经说过,为文之道“辞达而已”。“辞达”即意显。这就告诉我们写作时要考虑读者是否接受。东汉王充认为,文辞是说给别人听的、写给别人看的。体现了很强的传达意识。他还提出要根据读者才智的高低写出不同的文章。 在古代,诗人们已经注意到了读者因素对于诗歌创作的影响,他们重视读者,渴求知音。诗人写诗时吃苦费神不要紧,但要是得不到读者的理解和认同则是令人沮丧的。贾岛《题诗后》亦云:“两句三年得,一语泪双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在这里,读者的审美反应甚至成了诗人作不作诗的前提条件。 二、“读者意识”内容要素 读者对象研究的全部内容就集中在认清读者是谁这个问题上。因为每个具体的读者都会有特定的心理状态、接受能力和与作者的关系。 (一)读者心理 读者心理包括读者的兴趣和读者的注意。传播学认为,读者的兴趣直接影响传播的效果。美国传播学家雷蒙德·鲍尔在《顽固的受传者》一书中指出:“在可以获得的大量(传播)内容中,受传者中的每个成员特别注意选择那些同他兴趣有关,同他立场一致,同他的信仰吻合,并且支持他的价值观念的信息。他对这些信息的反应受到他的心理构成的制约……现在可以看到传播媒介的效果在广大的受传者中远不是一样的,而是千差万别。”也就是说虽然读者是各种各样的,但是又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的读者都有一些相同的阅读需求。作者可以根据群体的相同需求来创作。找到固定群体的阅读心理特点,然后投其所好,进行创作。现在的文学作品市场主要分为两种文学类型,纯文学作品,与通俗文学作品,根据受众不同内容安排上也不同。纯文学在内容编辑上侧重把读者想象成那些喜欢探索生活和人生哲理的人;而通俗文学则重点考虑小市民那种猎奇、寻求刺激的心理需求。注意也是一种心理状态,作者为了更好地传播自己的文章内容,总是尽量设法去引起读者的注意。引起注意,实际上也是为了使读者产生阅读兴趣。 (二)读者接受能力 读者对文章的接受能力也是作者写文章时应该考虑的问题,这在说明的写作中尤为重要,因为即使同一类读者,由于其知识结构、知识水平不同,也会有不同的接受能力。少年儿童和成年人、一般读者和专业技术人员、一般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学者,他们的接受能力、兴趣等有明显的差异,所以写这类文章时,内容有深有浅,深入浅出,效果会更好。议论文也是这样,写给一般群众看的和写给议论家看的文章应深浅有别。即使是文艺作品同样存在一个读者接受能力有差别的问题。人们的文化程度和文学艺术修养程度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能力,因而一般读者看意识流小说感到吃力,而知识分子和一些文化水平、文艺修养较高的人看用传统表现手法写的故事性较强的作品又感到不够味,这些人希望能通过作品发挥自己的再创造能力。由此可见,写任何文章都有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按他们的希望、需要去安排组织文章材料。 (三)读者与作者的关系 这个问题主要是针对应用文、公文写作。不同的读者和作者的关系不同,于是作者要采用不同的表达口气、称谓、态度。例如给朋友的信,口气自由随意;给长辈的信,不可放肆而应尊重对方;写给晚辈的信应该严肃庄重一些;写给同事的文章应亲切、平易;写给敌人的文章应严厉尖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文章内容,增强表达效果。 三、“读者意识”培养策略 (一)“读者意识”的缺失 作为一个致力于语文教育的工作者,首先我们把关注点集中在学生写作上。现在学生语文学习中公认的难题就是作文。学生在写作上表现得如此差的原因主要是:为作文而作文。这又分为两个概念。一是学生把写作文当成任务,就是为了交作业才写作文的。二是老师方面,把作文只当做作业,一切的评判标准都是为了考试得高分。这就让作文失去了活力。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归结为学生与老师读者意识的缺失。 学生写作读者意识差的原因可以分为三点。 1.功利化的倾向 大部分的学生都认为学习就是为了考试,这让他们在面对学习时充满了功利心。写作也是一样,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无法达到经历丰富的程度,写作素材就會匮乏,所以为了得到高分不惜随意编造事件。我们经常可以在学生的写作中看到父母去世或遭遇车祸之类的话语,没有真情实感,自然无法得到高分,得不到高分就更加没有写作的兴趣,于是形成恶性循环。 2.模式化的倾向 在中学的教学模式中,每种作文类型都有相应的写作模式。有一种说法叫做“以不变应万变”,说的就是模式。如果遇到议论文就要用三段式,要有论点、论据;如果是记叙文就要用起承转合的模式。这些都是对的,但是却是僵化的。所有人都是这样写,作文毫无新意,也没有活力。 3.个性化语言的缺少 作为生活中极具个性的少年,作文语言却毫无个性可言。课外阅读少,语言积累薄弱也是原因之一,但是真正的原因却不止这些,模式化的语言,生硬的古诗词嵌入,都使得作文平淡无奇。没有个性的语言很难给人留下印象。 许多学生都反映说自己在作文中的所写所想很多时候都不是自己的真实想法。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说出自己的真实看法,有可能老师不喜欢,就是说他们认为这篇作文是写给老师这一个人看的。所以为了讨好老师,只写老师愿意看的东西,但是结果常常是适得其反。对于读者意识的有意识这是一件好事,但是这种单一的意识却是不正确的,作文不仅要给老师看也要给同学看,同时也要给自己看,要把自己的读者范围扩大才能有写出受大范围读者认同的文章的可能。从老师的角度说,老师在做文章的评判者之前,应该先做一个单纯的读者,把读者的感受反应给学生,并给学生一些建议,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不能一直以批评者的态度面度学生,让学生一点点进步才能培养出写作的兴趣。 (二)“读者意识”的培养 首先我们要讨论的就是读者意识与阅读之间的作用关系。 1.读者意识对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的目的是理解,尤其是对于中学阅读而言,阅读是中学语文考试中的重难点。只有理解了,学生才有可能掌握选文的核心意义。我们说读者意识就是转换角度看问题,作者在创作时站在读者的角度以期让读者更深入、便捷地理解。可以说读者意识就是作者主动在作者读者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相同地,读者在阅读时就应该主动地揣摩作者的“读者意识”,作者想让读者读到什么样的信息?他(她)为什么要写这些?为什么要这么写?举例说明,鲁迅先生的名篇《秋夜》中写下了这样的名句:我家的后院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在课文讲解中,这句话是讲解重点,该怎样理解这句话呢?排除絮语的可能,作者有意为之,可能是想要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为了更好地了解这句话读者可以从“读者意识”入手。之所以用这种谨慎的看似多余的语调,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在创作时的心境是极其谨慎的,这样再联系作者当时写作时的时代背景,作者可能是想间接地表达一直压抑紧张恐惧的社会气氛,这样就可以轻松地理解这句话。如果读者意识能够被广泛地引进中学的阅读理解课程,这对于我们培养聪明的读者有不容小觑的作用。 2.培养读者意识的方法策略 (1)从阅读中培养。大量地阅读文章,并在阅读的过程中带着目的。仔细地揣摩作者的意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用这种表现手法?他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2)当好读者。要想当个好作者,首先要当一个好读者。上文论述过读者在文章写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阅读过程中对于好的表达方法,或者文章独特的结构形式要进行客观评价,真正地站在读者的角度上对文章做出评价。 (3)假想读者。文章是写给读者看的,想要写出让读者接受的文章,就要在创作的过程中对读者进行假想。读者是什么人群?喜欢什么样的语言风格?对什么样的事件感兴趣?通过假想可以大致掌握读者的心理。 (4)与读者沟通。不管是通过假想还是推测都不如实际地与读者面对面地交流更有效。在创作史上就不得不提起白居易。白居易每一次写了新诗都要读给乡村里的老婆婆听,如果听不懂就不用,一直修改到能听懂为止。这就是最简单的与读者交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 以上就是對于“读者意识”的初步研究,读者意识对于写作活动的作用是不容忽略的,要想写出受读者欢迎的文章,必须在读者意识上放更多的注意,这对写作教学以及写作理论研究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正平.高等写作学引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贾岛.题诗后[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 [4]石鑫佳.初中作文教学中学生“读者意识”的培养[D].苏州:苏州大学,2010. [5]罗雄.写作教学中学生读者意识的培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修晓萌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32500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