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如何提高作文评改的有效性 |
范文 | 笔者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发现:1、学生由于对语文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语言储备量稀缺,词汇量匮乏,以致写作时无话可说、无情可发,即使有一时的灵感,也找不到合适、准确的词语来表达,最终成为“无米之妇”。2、学生进入高中后,随着学习任务加重,很少有时间去观察社会生活,更不要说去“思考”了,且不懂构思,缺乏章法,所以写出的作文没有“味道”,无法达到“深刻”这一层。3、学生在思想上把作文当做被动的任务去完成,每次练笔都是一次次的痛苦经历,久而久之就敬而远之了。4、拿到老师精批细改的习作后最多瞥一眼分数就扔到一边,不肯主动修改,而工作时间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又导致老师不可能一一面批来监督了解学生的收获。那么,有没有可以抓一“环”而动全“身”的作文训练方法呢? 前苏联的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学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出发,把它们之间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地创造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就能促进学生的发展。[1]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也认为:只要有合适的学习条件,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将会消失,都有能力学习和理解教学内容,获得较高的学习成绩。[2]所以,依据学生的差异,为学生创造合适的学习条件——建立最近发展区——互评小组,这样将监督机制贯穿到整个训练过程中,让学生这个学习主体自始至终参与到作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并通过“最近发展”达到分层推进、整体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目的。所以,笔者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发挥学生的互相监督作用入手,通过建立“互评”小组来解决问题。下面,笔者就作文“互评”小组的建设和具体操作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小组建设 在整个作文互改教学中,学生分组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分组是否合理直接关乎整个作文教学的成败。因此,在给学生分组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遵循以下两个要求: (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 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二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依据学生作文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性别、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差异,将班级的学生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使各组之间达到相对平衡。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三是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二)明确成员职责 组长既是作文互评活动的领导者又是作文互评活动的组织者,是小组的灵魂。他的职责主要有:组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讨论、分析修改、互评讨论及撰写评价表格、反馈评价结果给老师等。组员主要统一和整理本组的评改意见、撰写自己负责的某一方面的评语,填写等级评价表等。在老师和组长的指导下,每个成员在一段特定期间里主要负责“内容、表达、发展”中其中一个方面的合作评改,特定期间以后要求组员轮换不同的岗位。 二、具体操作 (一)制订明确的奖惩机制和每次训练的评分细则 从本质上说,评其实也是一种写,是一次查缺补漏,取长补短的更为高级的写。所以,我们可从学生参与“互评”的现实意义入手,思想上让学生理解“互评”对提高作文水平的可能性、重要性。其次,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好相关的监督、奖惩机制,如批改后要签名确认,评后容许作者争辩,对表现突出者予以适当奖励等等。 根据训练目标,结合高考评分标准,设计好合乎本阶段学生认知和思维发展规律的且具有层次性的评分标准,然后有目的地选择上、中、下三个层次的学生的习作进行精批细改,并将这些资料印发给学生作为评改范例,给学生提供具体的可操作的评改标准及程序,增強“互评”的可操作性。如:议论文系列写作训练中,笔者在完成“入格”训练后,笔者把“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设为本阶段的训练重点,设计了这样一份“互评”卷: 学生评改作文要求 文章作者: 班 号 说明:评改时请在对应的段落或句子旁注明你评价的理由。 1.内容(60) 给分:(1)准确理解材料,得出唯一中心论点;并能准确、清晰表达,36分以上;(2)分论点(或论据)与中心论点关系紧密,合情合理,42分以上;(3)能依据论点安排好论据的详略,并能结合分论点进行合理分析论证,48分以上。 扣分:有多个中心论点的36分以下;分论点不能阐释中心论点的40分以下。 评分:平均 分;1、 分;2、 分;3、 分;4、 分。 理由:(概括)中心论点 ; 分论点 ; 简要概括论据: 。 2.表达(30) 给分:(1)能完篇、且能做到首尾呼应的,18分以上;(2)分段合理(段落能讲清一件体现论点的完整论据或一个道理)且用词造句清晰简明、句式灵活多变的,22分以上;(3)论证层次分明、思路清晰、逻辑合理(如:能依并列关系,层递关系等安排分论点),25分以上。 扣分:每出现一句表达不清晰的句子或病句扣1分,最多扣10分。 评分:平均 分;1、 分;2、 分;3、 分;4、 分。 理由:结构 ; 分段(层次) ; 用词造句(句式) 。 3.发展等级(10分,每个亮点2分,在对应处打“√”号) 评分:平均 分;1、 分;2、 分;3、 分;4、 分。 理由:(1)能完卷,卷面整洁( );(2)立意准确,表达清晰( ); (3)结构完整,详略得当( );(4)能用好论据并对论据有适当的分析( );(5)语言表达自然流畅,富有文采( )。 总评 : 分 综合评语: 。 评改组长: 班 号 (二)互评的落实与监督 布鲁纳合作学习的观点提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合作教学理论认为每个学生由于发展水平、兴趣爱好不同,对同一事物有理解的不同和认识深刻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学生间可以进行交往与合作学习的前提,“只有在有交往、有知识和经验存在差异的人的场合,才会有教学的出现。”[3]互评中,学生因能力上的差别,出现误判是正常现象,为弥补上述不足,笔者一方面要求学生不在习作上出现明确的个人信息,另一方面要求原作者在拿到互评卷后如觉得与自评的误差超过10%,可向教师申请面批,面批的对象主要是在“评分标准”的范围内能提出明确质疑的习作,面批时,把重点放在对本习作的缺点提出的明确修改建议上,这样既不打击学生创作的热情,又使学生在享受到质疑的乐趣时了解到自己的不足。 (三)“评”后的总结提高 小组互评的目的是使学生清楚:好,好在哪里?差,病根何在?讲评前,老师要根据训练目标和互评时发现的共性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不求大而全、面面俱到,只求学有所得,定好讲评的重点。选几篇有代表性的优秀作文全班一起鉴赏或选一两篇原作者与互评小组争议较大的习作来个全班同批,通过这样具体的比较,学生就可发现自己习作的症结所在,再加上教师适时的点拨指导,综合归纳,学生就会在争论、探讨中,自然而然地找到提高自己作文水平的具体办法。 作文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互评的最终目的不是为批而批,而是为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个人的写作水平而批。从这个角度来说,学生对习作的优缺点有具体可感的印象是修改原作的最重要的基础,让学生从评语中去发现自己习作的问题所在,从刚完成的总结讲评中学到提高的办法时,学生的心理应处于最佳的应激状态,所以,教师应“推波助澜”、“趁热打铁”,及时让学生根据互评意见,扬长避短,修改巩固,自可达到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 笔者认为互评作文不但让老师从繁重的作文批改中解放了出来,还给了学生发现自己习作的具体得失,找到训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自己具体的努力方向的机会;换个角度来讲,教师也因学生的“互评”而减轻了全批全改的工作量,从而能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具体、深入地了解到学生的知识缺陷,及时调控自己的教学进度和教学策略。当然,这只是本人的一点实践与尝试,如何更好地挖掘学生在评改作文时的效用,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还有望同仁们一起探讨与研究。 参考文献: [1](苏联)維果茨基.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美)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1986. [3]安德华,肖艳梅.旨在培养科学家的教学理论——重读布鲁纳《教育过程》[J].职业圈,2007,(07). (叶禄文 广东省广州市第44中学 51065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