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从《庖丁解牛》中感悟为师之道 |
范文 | 在高中语文课本中,学生至少会接触到庄子的两篇作品,《逍遥游》和《庖丁解牛》,与《逍遥游》的汪洋恣肆、意出尘外所不同的是,《庖丁解牛》以寻常意象表达养生处世之道,看似寻常最奇崛,其难能可贵自不待言。在《庖丁解牛》的一开篇,“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为我们再现了一个技艺精湛的业界传奇,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职业素养和艺术魅力。掌声、赞许之外,让人不禁深思:在平凡的岗位上,当庖丁将血淋淋的屠宰工作的每一个动作,锤炼成富有韵律和美感的舞蹈语言的时候,这不正昭示着“道”的直接和丰富吗?此外也隐喻着,“道”从来不厚此薄彼,嫌贫爱富,不论你是裘马扬扬的翘楚精英,还是引车卖浆的贩夫走卒,都可以通过悟性和坚守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而从容抵达。 长久以来,人们从中感悟到的理趣和味道何止千万,如“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顺其自然,不强求”;“技经肯繁之未尝”之“避开锋芒,从长计议”;“以无厚入有间”的“以己之利攻彼之弊”;“善刀而藏之”之“收敛锋芒,低调做人”等等,但从为师之道,从教育教学中,我们能找到哪些有深意的暗示呢? 一、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仪式感和韵律感 当我们把视线回转到语文教师身上,这种充满了仪式感和韵律感的外在就体现为教师的语速、语气、语词、神态、手势、姿势、情绪等,而这一切如果相得益彰,与所讲的内容恰切妥帖地融合在一起,那么教师“展示之道”的气韵便应运而生了。 笔者在骨干教师培训的时候,曾经有幸聆听过北师大教授李怡的鲁迅讲座,让我初尝“得道”的况味。如李教授他讲道,“鲁迅惊闻瞿秋白死讯,带病搜集文稿的时候,不免哽咽,想鲁迅病魔缠身,挣扎起来,必当遍体生寒,所谓‘垂死梦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然而平生知音惨死远方,束手无措,只能翻检诗稿,略尽绵薄……”在表达哀婉低回之意时,李教授句句带情,但又不是声嘶力竭,愁眉苦脸,而是在波澜不惊的叙述中,层层蓄势,至水积蓄千尺,忽然打开闸门,巧妙地让听者层层堆叠的感情和认知与突然而至的惊喜和错愕在闸门前回旋冲撞,由此产生的感慨和回味,正可谓恰如一江春水向东流。此时我望向幻灯片上的瞿秋白,只见他清癯骨立,思接远山,这一份雍容,真真地当得起鲁迅的一番真情。 二、“教学之道”与“教学之技”的万里之遥 “道”与“技”的一字之差,却有万里之遥。在笔者看来,“道”是技艺的高度纯熟化和本质化,其凝练的体现为“运用之妙,存于一心”。是更加深邃地、广阔地认识自己这份事业的眼光,以及将这份事业做到意想不到的极致的能力。 “道”是态度和坚守,因为“道”的神秘性体现在从量变到质变的无法预知。正如王国维所说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道”没有必然的因果性,它“不为尧存,不为桀亡”,“道”的大成,是由悟性、才情、态度和胸怀等多种因素融为一炉,才可能锻造出的,如同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所说,“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片面强调了得道之后的高妙神迹,却对得道过程中的艰辛和执着有所掩盖和抹杀。其实,从“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也可以窥见,庖丁虽然聪明灵秀,但也是经历了三年的“转正期”,在摸索,在思考,只是这三年,也许就压根没有出刀,只在心中和手中模拟了,否则,按照良庖的标准,也是要换三次刀了。 这里不妨引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三境界”来比拟从“技”到“道”的漫长和艰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随路”正合“臣之所好者,道也”,里面是满满的“不畏艰难,目标高远”。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正合“三年之后、方今之时”,这一份“坚定不移,孜孜以求”在文中一笔带过,但却是从“技”迈向“道”最至关重要的一环,庖丁天分过人,须得三年,换做常人,也许是三十年,也许是一辈子。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处”正合“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所谓“千锤百炼,终成正果”,落得皆大欢喜。 三、寻求顺畅,避免对抗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发挥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结果他做到了。从语文教师成长来讲,这种避实就虚、调和矛盾的思路对于解决学生问题和人际关系都有着强烈的指导意义。时代的发展,课堂改革将教师从主宰神位上拉下来,成为课堂的筹备方和组织者,那么老师必须要认清自己角色的变化,深切地认识到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内涵,改变过去教师一言堂的授课方式,从思维层面改变唯我独尊的意识形态,放下高高在上的学术权威的架子,倾听或许普拙但来自于心底的真实的声音,否则,沿袭旧的思维惯性,不顾及时代赋予学情的变化,一意孤行,那么终将沦为“族疱”而不得不对着残刀啜泣。 四、登堂入室后的恭谨和敬畏 “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这样的举动并不是来自于一个新手,而是来自于已经得道的可以游刃有余的庖丁。这样的一份对“道”,对职业的尊崇,让人钦佩。在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方面,首先是教师应该保持终身学习的节奏,终身学习代表的是你的严肃、笃定的教学态度。高晓松曾经谈到,在和日本的一位料理界的大师交谈的时候,高问道,您从事这个职业这么多年,有过厌倦吗?这位大师回答说,我才做了二十五年啊,怎么会厌倦呢。这简单的话语,隐藏着多么丰富的潜台词,在大师的眼里,二十五年和一项事业相比,只是时间沧海中的一粟,“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二十五年不过入了门,在磨砺技艺和提升境界的忙碌中,大师只是感觉到二十五年的短促,其对职业的定位之高远和伴随而来的谦逊由此可见一斑。 教师在职业认同方面,还存在着分歧。工资低,待遇差,地位每况愈下等等,教师应该在所信奉的“道”中,体察一个“卫道者”的坚守和宁静。《庄子》书中时常提到一个“独”字,用来表示个人独立的思想品性,庄子特别欣赏那些不与世俗同流,完全按自己意志行事的人。如“独来独往,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在宥》),“独乐其志,不事于世”(《让王》),“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天下》)等等。 最后讓我们看北宋著名理学家、关学领袖张载怎么定义为师之道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名言历代流行不衰。我们姑且不论自己的职业报酬与自己的职业素养是不是成正比,至少在“为万世开太平”这一高度上,我们恐怕要对自己给予这份职业的认知而赧然吧?而当我们恪守教师之“道”,以文化传承为己任,从历史的大视野,以社会思潮的干预者角度去思考问题、组织教学,那么就会祛除一些金钱权力的羁绊,逐渐回归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航道来。 (谢来达 秦皇岛市第三中学 06600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