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互联网背景下创新高校写作教学的实践探讨 |
范文 | 王凤霞 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日趋交融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仍然欣喜地看到,文字的力量并没有减弱。一方面,人们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和各类便捷化的终端设备,参与频密的阅读、评价、思考等活动;另一方面,博客、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的勃兴又降低了文字准入的门槛,为文字爱好者提供了更多的自由书写和发表平台。这一时代浪潮也日趋辐射到高校的写作教学中。如何焕发写作课程的活力,对接新时代大学生将多样想法转化为恰当表达的需求,是高校写作课教师需要正视并思考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顺应时代发展创新写作教学,应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三方面入手。 一、加大对教学对象的引导力度 写作之所以能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在高校普遍开设,正是因为它以同步提高大学生的写作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标,倡导向各个学科的学生敞开大门,而非以专业背景为前提或限制。“作为基础学科的写作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它除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担负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操、审美修养、心理素质以及创造能力、创新品质的重任。”[1] 为了更好地落实写作课开设的宗旨,更好地焕发教学对象的学习活力,教师应该在讲授者的既定角色之前,首先承担起引导者的重任。 (一)加强对素质培养意识的引导 写作本是人们身处万象纷纭的世界中,用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沟通交流的本能表达,更是一种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展现。美国的卡尔·钮坡特在《如何在大学里脱颖而出》一书中谈到一个观点:“在任何时期任何地方,能说会写永远是最重要最有用的本领。”由此可见,写作能力的高低,不仅可以成为专业學习效果的评判标准,更反映了个体的学识涵养、审美能力和思辨能力,成为当代大学生全面综合发展的基础。引导学生明白为什么而学,才能增强学习的动力;明确素质积淀对个人成长成才的巨大反哺作用,才能让学生自觉接受各种写作训练。 (二)加强对规范表达意识的引导 写作既是一种技能训练,同时也有赖于多年多学科学习积累的基本功。教师在激荡启发学生多样写作思维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与之相辅相成的一个问题,即写作表达的规范性问题。规范表达符合主客体认知规律的对接,能够精炼概括写作传达的中心内容和内在深意,与工作、生活实践相结合更能发挥晓畅明白的优势,是发挥文章效果的基本保障。受碎片化阅读和表达的影响,许多学生在提笔正式书写文章时,往往呈现出规范意识淡漠的倾向。大到一篇文章的文思凝练、谋篇布局,小到具体语句的衔接畅顺,都与写作的规范性要求有一定距离。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规范表达的意识,需要明确依体行文的表达习惯。“体”,主要指的是文章的文体。明代徐师曾曾在《文体明辨》一书中说道:“文莫先于辨体,体正而后意以经之,气以贯之,辞以饰之。”可见古人高度重视文体意识,并把它放在影响文章成败的关键位置上。不同的文章,都有一套建立在前人写作实践基础上,约定俗成的表达架构,不容混淆。对于实践应用性强的一些文体,更是如此。比如公文文体,为了发挥法定的效力,都需要遵循规范表达的要求,而对于具体的文种而言,15种党政机关公文又有着各自从固定用语到段落衔接、语气表达的细节差异。从规范性入手,可以更好地洞察到不同文体的写作规律和要求,更好地确立模仿学习的方向,使写作训练更卓尔有效地开展。 (三)加强对主动表达意识的引导 互联网的发展造就了新的社会生态,也激活了当代大学生的活跃思维。而在传统的理论讲解——作品分析——课堂训练的教学三部曲面前,学生容易产生思维被固化的现象,甚至消极应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主动表达的前提是感觉有话可说。从保障教学效果的实际出发,教师要注重在课堂上积极创建激活表达意愿的教学情境。恰当的情境建构,积极与学生的社会生活感受和认知心理相联结,能够让学生在“似曾相识”的熟悉氛围中,唤起自身的联系和畅想,活跃写作思维,产生主动表达的积极性。 同时,大学生又具有求知求真的特点,他们不仅需要“知其然”,更对“知其所以然”有迫切的需求。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自我书写的过程中,不约而同流露出通过表达、交流和分享,渴望获得指点,从而提高进步的想法。教师可联系自身积累的教学经验和写作经验,梳理出写作过程中常见的疑惑和难点,从解决问题的思路入手,掀起切中人心的“头脑风暴”,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自我创作个性相符,可供借鉴和模仿的写作方法。 (四)加强对创新表达意识的引导 写作是一种有意义的表达,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发展状况和作家多姿多彩的个性才华。当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创新性的渴求,也触动了写作教学的相应思考。一是基于同一个写作点,鼓励不拘一格的个性表达。写作不仅可以涵养表情达意的能力,得到自圆其说的审美享受,更是提倡在书面语言的有序编织中展现多样化的个性思维。写一篇春天的游记,是开门见山,点出游玩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还是从具体的游赏心得入手,重在抒发心情,还是标记为一篇游玩攻略,与个体试图传达的表现效果密切相关,体现了难能可贵的个性化思维,评判标准不能一概而论。 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开拓写作新阵地。在互联网时代和新媒体蓬勃发展的环境下,写作早已突破纸笔、报刊杂志一类的传统载体,获得了更广阔、更灵活、更便捷的表现空间,渲染出异彩纷呈的表现风格。微信写作已日渐成为当下社会一种崭新的书写形态。它促使写作者由单一的写作状态向集采、写、编、排多位一体的融合创作转变。这当中既体现出写作者鲜明的个性风格,也以分享和讨论的方式输出个体思考的探索和尝试,充分体现了写作教学提倡的主动性和目标性相契合的宗旨。 以交互性为主要特点的微信写作,需要写作个体调动全方位的创新元素。在吸引他人关注的过程中,既通过图片、短视频、版式等营造个性书写的风格特色,也通过话题输出,及时更新和快速回应,保持和读者的密切互动。而且微信写作的内容修改有一定限制,相应地要求作者有规范表达的意识,周密思考的习惯,精心细致的设计等,无形中对写作者的综合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可设置新媒体写作专题,引入创新写作的话题,鼓励学生善用微信平台,拥有自我书写的新阵地,逐步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主动表达意识,多样表达触觉,创新表达能力的写作人才。 二、对教学内容的三维塑造 在长期的实践操作中,写作教学主要由基础写作和应用文书写作两类组成。前者分为散文、诗歌、小说等,着重打造专业写作素养,后者以提高综合性、实践性写作能力为目标,包括公文写作、事务文书写作、新闻写作等。上述内容的写作效果,主要由教师通过练习、作业、考试等形式给出分数和评价,学生较少有机会在实践应用中检验实际的写作能力。 当学生感觉不到学习和实践应用的密切联系时,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同步下降。从时代發展对写作人才的召唤出发,兼顾学生个性化、多样化、注重沟通与实践运用的表达需求,写作学科的教学内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拓展。 (一)基于不同专业的学习定位,突出教学内容的适用性 写作涵括的对象包罗万象,想在有限的课堂学时中一一展现,显然不太可能。并且当写作教学作为一门提高综合素质和表达能力的公共课时,更应考虑到教学对象的专业特点、个性心理、情感表达等多重因素,提高教学内容和实际运用有机融合的可能性。中文专业的学生钟情小说创作,美术专业的学生则未必。用同一套教学内容,面向不同专业学生授课,期许的教学效果很难实现。在历经中小学语文教育和作文训练后,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对其进行分类指导、量体裁衣的写作教学,才能更好地突出写作学科适用性的优势。 中文专业的学生在叠加大一的基础写作和大二大三的专业写作后,积淀了较好的写作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可注重锻造适用于多平台、多岗位的写作能力,并鼓励尝试小说、诗歌在内的多样化作品的创作。针对美术专业的学生,教师可在开拓他们写作视野的同时,加入与专业运用相关的写作话题。如围绕一次书画展的举办,可同步拓展海报文案、邀请函、通知、计划、总结、请示等应用文的学习。音乐专业的学生对歌词鉴赏和写作有一定要求,教师可积极响应学生需求,与学生切磋交流歌词的写作技巧。 (二)基于互联网的便利,注重载入灵活多样的教学资源 开放便捷的互联网资源,为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提供了极大便利。同时,学生通过百度、中国知网、维普信息库、万方资源库等多种搜索引擎获得参考范文的行为越来越活跃,教师也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教学资源,而要通过便利的互联网,进行信息搜索和筛选,综合比较判断后为学生提供可信度高的参考内容,为教学注入活水之源。 在公文写作教学中,为解决学生实践感受不足的困惑,教师应该主动示范,找到有效材料,为学生搭建可参考体验的写作情境,确保教学目标的预期效果。面对互联网的海量资源,教师还要根据实际需要,对材料进行过滤和筛选。各大政府网站公开发布了大量与工作实践密切结合的公文例作,并且可以按照发布时间的先后,搜索新鲜度较高的文章。这类参考资源格式严谨规范,用语精当贴切,对缺少工作实践体会的学生来说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写作教学更是有益的补充。 (三)响应时代变化和学生需求,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写作教学这一学科同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以反映时代变化,积极参与时代发展进程为己任。也就是说,写作课要体现鲜明的时代感。[2]在互联网时代,写作教学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同步发生了变化。如锦城学院写作与传媒系在新媒体环境下,对写作人才进行了新的界定,认为写作人才应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能综合大量新信息并准确恰当提炼、掌握语言技巧进行批判性阅读,有效写作且语言清晰”[3]的特点。参考这一思路,写作教学的内容要引导学生大胆跳出“摹写”的圈子,抓住思维训练和综合信息能力两大抓手,切切实实提高大学生的实际表达和应用能力。 三、对教学设计的新考量 在以往的观念中,教学设计主要围绕着课堂展开,并精确到具体的学时,在空间和时间上有相对的限定性。备好教案,确保教学内容充实,就能顺利开展课堂教学。这种做法通常忽视了学生在课堂即时性的真实反映。从教学的有效性出发,教学设计需要正视并解决几个问题: (一)教与学的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讲,教是学的前提和重要辅助,学是教的根本目标和效果体现。为了确保目标的实施,教学设计可结合网络环境,灵活增加前置和后移两个环节。“利用网络可以构成协同学习的环境,使写作教学突破课堂时空的限制。”[4]前置阶段,教师可精心准备一段十分钟左右的新课视频,通过网络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传递,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自行下载浏览,对新课的内容提前预知,并做好必要的准备,如进行相关阅读和资料搜集。在课堂教学时间结束后,教学设计的后移环节可以通过统一的网络平台进一步发挥作用。如在学和练的关键点上,适当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上传到QQ或微信群,教师通过网上批阅、点评学生习作,进一步评估并延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成果。 (二)学习与互动的关系 围绕着统一的话题,以教师为发起者,呼吁学生进行补充、分享、讨论、点评等互动是教学设计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尤其对于习惯在网上使用评论功能的大学生,促动他们倾吐心中的话语,才能让教学在和谐的氛围中向纵深方向拓展。选择近期发生,社会关注度高的热点话题是启动互动讨论的重要一步。央视315晚会曝光部分日本进口食品涉嫌来自核污染区,知名品牌无印良品名列其中。该品牌次日第一时间在网上发布了回应该事件的声明函。结合这一社会热点事件,笔者在课堂同步设置了讨论话题:作为涉嫌品牌,就央视的曝光应如何及时作出回应?声明函的写作应如何对接社会公众的质疑点和关注点?语言的表述应注意哪些要求?有了实际案例,同学们现场进行了热烈讨论,对声明函的特点、作用、语言表述等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教师再适时加以理论的补充和引导,学生对声明函的写作有了全面的了解,并且可以触类旁通其他类型函的写作。 3.独立与合作的关系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通常都会把学生的课堂反应作为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教师在进行课堂讲授时,学生也在同步进行属于个体的接收、联系、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相对而言,是一个独立而隐形的过程。以统一的目标任务为中心,将分散的个体以学习小组的名义联结起来,可以更好地激发学习个体的活力。一方面,小组学习可以帮助个体正视既有知识结构和经验的束缚,克服畏难、惫懒等不良情绪,主动为集体成果的展示出力;另一方面,积极性高的同学能够在小组当中承担起组织者的角色,发挥着分解任务,监督实施的作用。当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一旦开启,相比独立学习,成员可以较快进入思想碰撞的状态,在思考、联想、搜寻、成型等步骤的引领下,呈现出更佳的组合表现。由于小组任务的合作完成,是在平等自由交流的氛围中进行,更容易兼顾到个体的兴趣特长,触动创意的生发。 参考文献: [1]董小玉.现代写作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梁彦玲.新视野下高校写作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写作,2017,(1). [3]王晓燕.数字化与实训平台双轨制下的中国文学写作改革—应用型大学传统学科写作教学新思路[J].写作教学,2015,(5). [4]戴盛才.网络环境下应用写作互动式教学的实践研究[J].铜仁学院学院,2012,(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