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情感渗透方法浅议
范文

    景云

    【摘要】教师依据具体课文内容有所侧重,并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阅读指导,适当地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阅读教学情感渗透目标就会得到全面落实。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情感渗透;方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而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若要面面俱到地落实这一课程目标要求绝非易事,但是笔者认为教师若能依据具体课文内容有所侧重,并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阅读指导,加以适当地训练,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以提高,那是自然而然的,这一课程目标就会得到全面的落实,下面就结合我的实际教学,谈一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是如何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情感渗透的。

    一、依据文章文体,理解题目初定感情基调

    语文阅读教学,可引领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文章包含的情感丰富多彩,但是文不离体,每一种文体其实已经大致为文章定下了感情的基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好大的方向,进行阅读方法点拨,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同段落、不同语句的语气、抑扬顿挫的表现,等等,就能逐步准确地引导学生把握好文本所蕴含的丰富人文情感。我在教学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一文时,首先就根据文章“写人”这一主线,展示玛丽·居里的照片,以及对玛丽居里夫妇在科学领域的杰出贡献进行介绍,对文章没有写到的加以补充,使学生对文章有初步的认识,然后引领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加之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玛丽·居里的执着与理想,坚定的信念与情感,因而在初读课文阶段学生就已经领略,阅读教学的目的也就基本得到解決。当然这种方法适用于情感比较单纯的文章,例如流沙河的《理想》、何其芳的《雨说》等这样表达铿锵有力、感情色彩明朗清晰的文章。

    二、品读细节,细心领会

    有的文章因为有着庞杂的人物关系、跌宕的故事情节和多条叙事线索,没有一定阅读能力的培养积淀,一时半会想要他们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是相当困难的一件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面对相同的学生,针对不同的文章,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才能实现目标要求。在教学《变色龙》一文时,我就遇到这样的问题,原本想着这是一篇极具讽刺意味的小说,又加上是一篇小说,学生喜欢,那么理解就不难了。谁知道在教学过程中,用平时的方法阅读,学生也就仅仅了解简单的故事情节、滑稽的人物形象、令人发笑的情节,深层次的内涵所知甚少,作者想要表达的沙皇压抑、空虚时代,上至国家机器下至老百姓,全处于空虚、无聊;彼此没有同情,之后又相互嘲笑的深层的社会现实中,针对这一情况,我就把重点放在对故事情节的梳理和人物细节描写的把握、分析上,从对重点句子的阅读开始,最后回归到整个篇目,又分析作者为我们刻画如此近乎不可能的人物形象,到“奥楚蔑洛夫”这一荒诞的名字,最终引导学生明白这不合情理的故事结局,挖掘细节背后隐藏的潜台词,最后终于明白那样的畸形社会下畸形的社会百态,那么文章的主题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此种方法适用于内涵丰富,情节、人物比较复杂的文章,例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鲁迅的《故乡》等。

    三、开展有感情的阅读同样也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针对文章所表现的时代背景、人物年龄层次、生活场景的复原,那些特别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文章,最能触发学生引起共鸣,有时反而会达到我们预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教学《羚羊木雕》这一课时,我起先预想通过情节分析,语言品味,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教育大家要重视真情的主旨。但是在自习课上预习时学生就已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已经分小组开始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朗读得声情并茂,朗读中发现情况,我立即调整教学策略。当堂进行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学生的积极性、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又因为文章表现的情景贴近学生生活,最后这篇文章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需要强调的是,这类文章须是学生容易理解,和学生的生活相近的文章,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少年闰土》《孤独之旅》等。

    最后,结合文章特点,抓住文章节奏,分析意向的象征意义,进行阅读指导,同样会有出人意料的收获。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在山的那一边》即是如此,教学这一课时,我首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重点揣摩小主人公从好奇到探索,从失望到寻求妈妈的帮助,从重拾信心到最终寻得“大海”的惊喜和抚慰;在细腻揣摩的同时,引导他们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展开想象;当孩子读得流利而又有感情时,逐步分析意象“海”“山”的象征意义,从而理解了作者意在鼓励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总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但是只要我们勇敢面对,最终一定会看到我们向往的大海——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从学习效果来看,第一课的成功,一直影响到以后文章的学习,学生逐步抛开小学生的思维习惯,懂得理解深刻的主题。

    “学有方法,教无定法”,要想灵活把握这些方法,须教者结合课堂教学和学生鲜活的思想,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否则即使课堂上学生的思想已经碰撞出火花,作为教师没有及时发现,很可能将一堂非常生动的课,变成庸庸碌碌的甚至毫无生命的课,这就对教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编辑:郭恒)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4: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