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以“问题”激发兴趣,以“问题”提高质效 |
范文 | 施永华 (上海市青浦区第二中学,上海 201700) 【摘要】部分普通高中学生最不喜欢的是语文课,教师想尽办法,却不能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良好局面。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语文课堂;学生兴趣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一、背景 新课标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问题化组织,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问题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话启发了我。在近几年的实践与思考中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与体会。 二、问题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一)运用问题教学法,教师必须精心设计问题,做到科学、合理 1.提问要切中要点,抓住关键 所谓“切中要点,抓住关键”是指设计的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既有基础,又要注意问题的思维容量,从大处着眼,避免琐碎。具体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从文本最关键处介入。阅读材料中能体现中心思想的点睛之笔,如散文中的“题眼”,诗歌中的“诗眼”等关键的内容,如能抓住它就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引导学生以此为突破口,那么理解文本就显得游刃有余。 教授《世间最美的坟墓》,在让学生了解了托尔斯泰墓的朴素后,教师运用多媒体列举了众多著名伟人华丽的墓地后,再追问:“托尔斯泰为什么不也为自己建造一个华丽的陵墓,而要选择这么一个土丘作为自己的安息之地呢?”学生面对这个问题,沉思起来,教师就在学生这种情绪之中继续分析课文,创造了较好的教学气氛。 (2)要从矛盾处、伏笔处、悬念处介入。许多文章内容似乎有“矛盾”之嫌,然恰恰是作者泼墨着力之处;而伏笔、悬念更是体现了作者构思精巧之神韵。 如《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的课题,“忘却”和“记念”是矛盾的,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了全文后,再抓住它来提问:鲁迅写本文的目的是“早已想记念”,但其标题却说“为了忘却的记念”,开场白也说:“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其用意是什么?这引起了学生的争论、深思。通过讨论,学生们终于达成共识,其实这里的“忘却”是“摆脱”、“搁置”的意思。即把由烈士牺牲带来的深广悲哀暂时搁置一边,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这不正是本文的题旨所在吗?经过这一问题的争论,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入了。又如《项链》《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伏笔、结局都可以设计成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使学生在领悟内容深刻的同时也感到创作手法的高妙。 (3)要从含蓄处介入。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文中多次出现对风雪描写的句子,教师可以结合电影及其他作品中出现的风雪情景进行提问:为什么作者要多次描写风雪?把主人公林冲放在风雪的环境中有何意图?环境描写有什么重要意义?从而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探究,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强化对环境描写作用的认识。 2.提问要注意教学对象,要讲究策略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面对的班级有一定的差异,而每个班级是由不同的学生个体组成,同样的问题因为学生的差异性,在不同的班级提问方式也应有所不同,提问是否具有针对性,其效果显然不同。 另外,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问题”的内容、“问题”的深浅、“问题”的大小等。如《回忆鲁迅先生》一文的语言风格,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本文与以往学过的散文风格有什么不同?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沉闷,我立刻意识到所提问题的不合理,于是迅速调整问题:本文的语言风格与《老王》有相似之处吗?与《阿房宫赋》有什么不同?补充了这两个问题,问题指向更明确,在比较中学生就较容易发现本文“清新、自然、质朴、恬淡”的语言风格。 (二)运用问题教学法,必须让学生成为“问题”的主人 1.让学生明白成为“问题”主人的意义和价值 老师的“教”是为了不教。问题教学法的最初阶段,提出问题这一环节是由教师完成的,只是停留在教师发现问题的水平,要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定要把问题教学法的功效发挥到极致。因此,要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重中之重。 2.择机疏导,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学生从生疑到解疑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教师必须不断疏导和应用灵活的方法培育学生质疑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 (1)在教学中创设和谐民主的气氛,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进入高中阶段,普通中学的学生由于初中时经常有意无意被教师忽略、上课很少主动的交流,逐渐产生自卑心理,不敢提问。多鼓励引导的策略可帮助学生走出阴影,哪怕再细小再琐碎的问题,只要通过教师的因势利导,会逐步让学生恢复自信,从而在学习中主动提问,主动交流。 (2)最大限度赋予学生思考和探究的空间,提升解疑的能力。“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要求老师培养学生一定的研究能力、实践能力、选择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教师可以引领每位学生解决课堂教学探究中的各种疑问,使学生的质疑能力不断提高。每节课尽可能从学生角度预设教学方案,让学生自行生疑、答疑、解疑,彼此合作、携手共进。 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普通中学学生的思考能力相对较弱。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类处理显得尤为重要。与文本内容关系不是很紧密的问题,个别交流;与文本的内容相关,但不是最主要的问题,简要回答,或者让学生一起帮助解答;与文本关系密切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通过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的梳理,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更重要的是可以突出教学重点,提高教学的质量效益。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只要教师以认真的态度投身教育教学,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实问题,主动学习、积极实践,勤于思索,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问题教学法”的尝试,让学生学得有趣,让教学提升了层次。师生重拾信心,教学的质量与效益有了显著提高,语文教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编辑:毕力中)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