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伴 乐 入 诗 |
范文 | 张春红 【摘要】诗歌想象丰富,语言精练,意境开阔,韵律讲究和谐,感情抒发含蓄。在原始人刚刚学会讲话,还没有创造任何记录语言的简单符号的时候,诗歌是和音乐、舞蹈融合在一起的,这就从本源上决定了诗歌和音乐有难以割舍的密切关系,决定了诗歌的音乐美。 【关键词】诗歌教学;想象;音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诗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是最不易把握和操作的。以前我教学诗歌,先导读后品味再背诵,学生学过背过,囫囵吞枣似的很快就忘过了,学习诗歌收获并不多。后来,我逐字逐句疏通诗句含义帮助理解,学生虽记录了不少知识点,但却破坏了诗歌的整体感、意境美,不利于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去年,我在困惑之余,尝试着借助音乐来凸现诗歌的音乐美去教读诗歌,帮助学生入境悟情,既创设了课堂和谐的教学情景、又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诗兴趣,还感受了文字底蕴的优美旋律,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教学效果。 一、赏乐入境 英国著名诗人德莱顿曾说过:“有什么样的激情是音乐所不能燃起或抑制的?”我利用音乐在创设氛围方面所特有的作用,竭力营造出与诗歌意境,感情相吻合的课堂气氛,从而把学生引入诗的境界中。学生通过感知音乐,自然会产生爱恨、悲喜或怨怒,情感的烙印会触动思维的理智,在音乐中诵读文字,犹如身临其境,自己其事亲历其情。所以,音乐为学生理解诗歌奠定了感情基础,是老师教读诗歌的法宝之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读诗歌怎么赏乐又入何境呢?清代学者王国维把诗的境界归纳为三种:“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与境胜,或与意胜。”(《人间词话·乙稿序》)即使是以意胜的作品也是移情入境,情中设境,离不开韵律和意象的。因此,我就借助相关的音乐再现诗中的韵律引导学生赏乐入境。比如在教苏教版九上诵读欣赏《乡愁》诗的时候,为了唤起学生对家乡的思念,触着诗情走入诗境,在新课导入时,我先用多媒体播放费翔演唱的FLASH歌曲《故乡的云》,营造一种亲人和同胞们思念呼唤游子归乡的氛围,让学生间接体会漂泊游子的思亲盼归之情。通过溢满思念的图片和饱含磁力的声音再加上悠长舒缓的曲调,既引导学生诵诗入了境悟其情,又使抽象含蓄的愁思之情具体化、形象化。诗人纷繁难解的千愁万绪就易为学生所理解了。 二、借乐解情 情感是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而音乐则是人、事、景、情、理结合的表现形式。“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离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王夫之《姜斋诗活》)因而,在学生借助想象、联想沉浸在诗歌艺术境界的基础上,还必须沟通诗人和学生的情感,借助与之非常切合的音乐,让学生被美的境界所激发的感情与诗人所寄予的情感产生共鸣、交流。例如,在教读白居易的《琵琶行》时,我先让学生朗读品味领会其形象美,而后抓重点词感知音乐波澜起伏的旋律变化,接着播放了婉约凄凉的琵琶二胡合奏轻音乐,配之以缓慢低沉、悲悲切切的诉说之声:“我本是京城的里的女儿,家住在蛤蟆陵附近……深夜里忽然梦见少年的乐事,纵横的涕泪洗落了脸上的脂粉……”让学生沉浸在琵琶女痛苦、压抑、伤感和愤激的感情氛围中。后来,乐声欢快明朗,洋溢着喜洋洋的气氛,“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乐声弹出了歌女当年火红的青春时代,道出了当年车马喧腾、欢声笑语、喝酒唱歌的热闹景象。过一会儿,音乐变得呜咽凝重,青春之火熄灭了,美丽光环消失了。此时无声胜有声!如此,用音乐来激发学生去解读诗情,使学生能与诗中人物共感叹、同悲乐。琵琶女的幽苦、江州司马的失意就能借助于音乐而被学生感悟了。 三、邀乐吟诵 可以说,一切艺术在于表现两种因素:重复和变化。所以,吟诵诗歌这门艺术完全可以让音乐与诗歌重合,从而使吟诵诗歌像音乐的有组织、有结构,产生抑扬顿挫的美、回旋往复的美、流畅悦耳的美、整齐错综的美,此即邀乐吟诵。 例如,我在教《乡愁》一诗时,把著名的二胡演奏家马思聪舒缓优雅的《思乡曲》带入了课堂,伴随师生抑扬顿挫地吟诵诗人厚积薄发的思乡爱国之情,又何惧阅历浅显、情感单一的中学生不能深入领悟诗人的求学清愁、漂泊离愁、丧母哀愁、分裂归愁的家国之恋呢? 四、听乐静默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民主平等成了新型的师生关系,讨论交流成了必备的教学流程,课堂充满了欢歌笑语,洋溢着不绝激情,在有声有色的世界里给了师生充分民主的天空,但在伴乐学习的诗歌教学歌声、读声、乐声不绝于耳的课堂上,还必须不时地静默,静默……此时无声胜有声!让学生闭目端坐静听音乐的同时,在大脑里构想画面,身临其境;揣摩心理,领悟哲理;体会情感,同喜同悲;设想美好生活,进行知觉静化、心灵净化……静默,能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静默,能给学生以想象的翅膀;静默,能给学生以情感的熏陶……乐中静默,在诗歌教学中散发着诱人的芬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五、享乐创作 画笔在乐声中格外神奇,纤指在乐声中愈发灵巧,舞姿在乐声中倍加轻盈,笑容在乐声中更显灿烂。享乐创作在诗歌教学中亦可大放光彩:放上一曲贝多芬的《命运》做渲染,学生也能挥笔叩问:“问腾飞科技,谁主沉浮?”;欣赏一曲肖邦的《葬礼进行曲》,学生亦可写出悲壮的《十里长街送长霞》;和着《乡间的小路》,学生抑或吟诵出一首《再别母校》……我坚信:音乐,魅力无限;学生的潜力——更无极限! 音乐——诗歌理解的催化剂;音乐美——诗歌理解的突破口。古人说:“诗歌与音乐相映趣。”我要倡:“伴乐与学诗同享乐!”——在诗的国度里。 (编辑:龙贤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