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文本解读
范文

    【摘要】《“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记叙了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在他

    七八岁的时候写了第一首诗得到父母截然不同的评价,以及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和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的爱。

    【关键词】文本解读;两种评价;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细读全文之后,我发现文本语言颇具张力,尤其是作者以独白形式展现的认识过程,这个过程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1.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呢?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

    “亲爱的,发生了一件奇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

    2.“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一读:质疑爱

    学生第一次感受这两组句子,自然还没有对全文整体的把握,尤其是对巴迪父母内心的揣摩,所以主要是让他们领会到对于巴迪的诗,母亲的评价和父亲的评价是那样地截然相反,从而引起一种情感上的冲突。母亲的评价是“精彩极了”,学生从“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搂住”“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奇妙的事”等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中可以很直观地发现,母亲认为:“小巴迪实在了不起了,竟能写出这样的一首诗。”“我儿子这么小就会写诗,真聪明。”……体会到母亲为小巴迪的诗而欣喜、兴奋之情,不容置疑──母亲爱巴迪。受到母亲夸赞而得意扬扬的小巴迪,迫切地等待心中敬仰的父亲的表扬。而相反,从父亲“糟糕透了”“糟糕的诗还不够多吗?”“扔”等也能很强烈地感觉到父亲的态度是冷漠刻薄的。尤其是 “扔”字,对于自己孩子的作品,不屑一顾已经是莫大的伤害了,何况是“扔”,那是在直白地显示这个作品一钱不值。文中“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真切地传达了此时此刻小巴迪的难过、伤心、失望的心情。难道父亲不爱巴迪吗?

    扎扎实实让学生关注到这些语言现象,我想无论是情绪的体味,还是句子的朗读都是水到渠成的。

    二读:理解爱

    课文开头第一句就说:“记得七八岁的时候,我写了第一首诗。”那么极有可能是母亲评价得太夸张了。毕竟是第一首诗啊,哪能精彩极了呢?而且课文后边作者也说:“几年后,当我再拿起那首诗,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相当糟糕的诗。”这总是事实吧!显然母亲是因为要鼓励他才做出这样的评价的。那么巴迪的父亲有没有太过分呢?还是课文开头这一句:“记得七八岁的时候,我写了第一首诗。”要注意,是七八岁的时候,比照我们,七八岁能写诗了吗?显然,巴迪在写作上是具备一定的天赋的。由此我们联系到课文介绍父亲的句子;“我敬仰我的父亲,他是一家影片公司的重要任务,写过好多剧本。”其实巴迪的父亲就是个作家,他应该比其他人更会小心翼翼地呵护巴迪的创作欲望。更重要的,在巴迪的心里,父亲的评价是颇具权威的。因为父亲是专业人士。也因此,他才会把小诗“用最漂亮的花体字重新誊抄,还用彩色笔在他的周围描上一圈花边,又满怀信心地放到餐桌父亲的位置上。”我以为“他一定会比母亲更加赞赏我这首精彩的诗。”可结果却让他沮丧之极 ——父亲说了没给他留一点余地的狠话。这样看来,无论是母亲还是父亲,似乎都没有恰如其分地评价这首小诗,而是都带了自己的意图和情绪,无论是“精彩极了”,还是“糟糕透了”,都是父母爱的流露,只不过表达的方式不同罢了。

    三读:体会爱

    那么巴迪的父母为什么要这样的言不由衷呢?从母亲来说,这一点并不难理解。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能写出一首诗来,母亲自然觉得应该大大地鼓励他!即使诗本身并不怎么样,但就是冲着孩子敢于写诗的勇气和灵气,也应该大大地鼓励!就像巴迪说的:“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我,因此我一直在写作……这种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由此证明,母亲夸张的鼓励对他的坚持创作是很有意义的。

    回头来看父亲,其实父亲很清楚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分量,但同时他也清楚自己该扮演什么角色。当巴迪的母亲当着巴迪的面向他大肆夸赞时,他已经有了一种隐隐的担忧:怕孩子被母亲的赞赏给迷惑了,从此自以为是,不知天高地厚。他也知道自己这样直接地泼冷水,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伤害,因此在评价之前也是沉思良久的。课文说“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这不仅是因为巴迪很紧张才觉得时间漫长,同时也说明了父亲在沉吟,在思考!他会思考些什么呢?儿子小小年纪就能写诗真是了不起!可是刚才他母亲已经给了他太多过分的表扬了。于是最后父亲才决定狠狠地批评他!巴迪后来的成长过程也证明那不近人情的批评是很有意义的,就像他说:“……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读到这里,我们的心底自然都会流泻出这样的感受:“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当巴迪成为一名作家,写了许多作品后,他对父母亲的评价便有了深刻的感悟。“‘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一股是赞扬之风,一股是批评之风。没有因赞扬声而迷失方向,没有因取得的成绩而骄傲、自满,沉浸于赞扬声中而不再去努力;也没有被批评声而吓倒,丧失信心,一蹶而不振。赞扬声,批评声都代表着两种表现形式的爱。一种是严厉的爱,一种是宽容的爱。这两种爱都体现了父母对子女的爱与关心。

    有了这样一个出发点,再来看这两组截然相反的评价,不仅不觉得它们是截然相反的,反而觉得他们是那样地饱含深情,那样地温暖和谐;而且那样真实地展现出父母之爱的不同方式,使学生对自己生活中的爱的遭遇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从这点上说,这样的读来读往,不仅是让学生在文本中走了来回,更是让学生与巴迪共同经历了一个认识自我,也认识父母之爱的过程。

    作者简介:杜清燕,女,1987年生,福建泉州人,硕士学历,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13级,学科教学(语文),语文教育教学。

    (编辑:刘佳琦)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3: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