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关于提高初中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范文

    林月清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然而在提倡新课程改革的今天,部分中学生写作现状却不容乐观。本文针对如何有效提高初中作文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深入研究。根据初中作文教学的特点,归纳有效性教学的判断方法,重点总结提高初中作文教学有效性的主要途径,对提高初中作文有效性教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初中;作文教学;抒发真情;高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生活需要感情的滋润,而写作更要注重抒发真情,张扬个性。作文中如果没有“自我”,缺少“真情实感”,就如同没有灵魂的躯壳。在新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大讨论中,作文教学中的这一问题成为了社会议论的焦点。《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要求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不说假话与空话;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鼓励自主写作,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要求淡化文体,重在激发学生练笔的兴趣,引导学生乐于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变‘要我写为‘我要写……”由此看来,新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更人性化、个性化的要求,重视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抒发真情、张扬个性,这已成为广大初中语文教师的共识。然而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学生为本,树立其写作信心,激发写作兴趣

    写作作为一种自觉的精神生产活动,它的写作主体因驾驭整个写作活动,从对客观世界的选择,到材料的谋篇布局,到立意成篇,再到修改推敲,无一不突现写作主体的机智与创造。因此,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树立其写作信心,激发其写作兴趣至关重要。作家梁晓声说:“对于少年儿童,快乐写作是最值得倡导之事。惟快乐,才有自愿可言;惟自愿,才有真情实感的流溢和表达。而真情实感,乃初级写作起码的元素……”针对如何将学生从写作的惧怕心理中解放出来,我认为应先解除强加给学生的“指导”章法,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愿意写的事,以“我”为先,使他们的笔端流泻着活泼的个性,缘于“情”而作。我们每个同学都有把作文写好的可能。有些同学虽然语文成绩不尽人意,不懂得语法知识,甚至不知道该怎样把肯定句变为否定句,但却能写出一篇篇文笔流畅,见解独到的好文章。潜能生能写出好文章,优秀学生当然就更有可能。为此,我常在班上对学生说:“在写作方面,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优势,关键看你是不是抒发了真情实感,展现了个性魅力。”在我的感召下,每位同学都树立起了写作的信心,我认为这是很关键的一步,因为不管做什么事,信心都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包括写作),充满信心地去做和垂头丧气地去做,那效果肯定大不相同。例如:我班有位后进生,每次语文考试,他都只能勉强及格,而且字迹潦草、卷面不整洁。但他所写的文章,尤其是周记却常有妙句和新意,于是我就常常以此来鼓励他,促进他写好作文……后进生能写出好作文,优秀生当然也不示弱,他们你追我赶,终于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都写出了文质兼美的文章。

    二、培养关注生活的主动意识,积累写作素材

    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热忱地投入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亲身体验各种滋味。其次,教师平时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比如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奇人趣事,在搜集整理中,学生按自己的目光审视客观世界,用自己的思考方式感知世间万物,形成独特的视野,孕育鲜活的思想,又有兴趣参与写作,得“一石二鸟”之效。再次,教师要指导学生怎样细心地观察、感受、体验,用心灵的触角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像观察身边人,如同学、老师、家人、邻居和我们周围的有特点的人,通过对他们的言行举止进行细致观察,就会获得更多写作灵感,描写出来的人物才会活灵活现,充满生机。像杨绛笔下的“老王”,就非常具有典型性,“他僵尸一般的身躯,镶嵌在门槛上,还有那暗淡的脸色和那残疾的眼睛。”这些细节之所以会清晰得如见其人,都是作者细致观察的结果。因此,要让学生学会看世界、看各色人,并从细致观察中获得写作素材。学会用眼睛观察生活,用心灵感受生活。学生不再是游离于文章之外的苦心经营的编造者,而是体验生活的主角,表现生活的高手。

    三、搞活作文课堂教学,解决学生“怎样写”的难题

    课堂教学是双方共同的实践活动。因此,必须处理好“教”与“学”、“动机”与“效果”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谙熟学生的写作实际水平,针对学生“不知道怎样写”的难题指点门径,力求做到一课一得。

    (一)引导学生分析命题,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任何一种作文命题,无论是何种体裁,也不管是何种形式,都具有限制性和开放性的特点。现行的课本中,有些文章由于所反映的内容与现代生活距离久远,削弱了对学生的吸引力,我们应该与现实社会接轨,关注社会公共事件,并从这些事件中获得一些写作角度和写作材料,这样才能增加作文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像某中学生自杀事件这类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这些学生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选择呢?其事件背后又折射哪些社会问题呢?学生心理脆弱的根源在哪里呢?只要对这些事件进行深度剖析,我们就会发现很多过去被忽视的东西有多么重要。在作文中连接社会事件,不仅是对社会的认知,也有力促进自我成长。这样的作文就会显得很有分量,比起那些“假大空”式的喊口号作文要强之百倍了。

    (二)指导学生把握思维的方法,拓展学习发散思维

    同一个题材,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发现的问题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各有不同。作文教学要使学生在构思时思路开阔、八方辐射,“万涂竞萌”,要想使学生立意时独出机杼,不落窠臼,想人之所未想,发人之所未发,那就必须在培养学生集中思维的基础上适当发展他们的多向思维方式。运用这种“扩散”型的思维,学生就会感到思如泉涌,要写的东西很多,就会感到作文绝非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这样,就可以从诸多的角度中选择自己体会深刻、材料新颖、立意独特的角度来写,克服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的毛病。

    (三)引导学生辩证分析问题,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青少年学生思想解放,喜欢独立思考,勇于标新立异。但和成年人比,他们还缺乏社会生活的经验,思想还幼稚,看问题片面,没有深度,这些特点常常在他们的作文中表现出来。因此,教师应对他们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用全面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提高他们辩证分析能力。寻找出材料所揭示的正确观点,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情,进行评论,文章必然会抓住要领,褒贬得当,就不至于泛泛而谈,单薄无力了。

    (四)让学生掌握文体知识,彻底告别“四不像”

    学生写文章之所以感到无从写起或不知道“怎么写”,原因之一是不掌握文体知识,缺少“规矩”。根据不同的题材性质,用不同的体裁来表现,写作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平时的写作中,由于不重视文体特点,对文体缺乏正确认识,很多学生都会弄出“四不像”的作文来。如今,这种“四不像”作文已经近乎达到泛滥的程度,夹叙夹议。语言像散文,形式却不是散文结构;抒情意味很浓,但又不是一般议论文中的论据叙述方式。这当然不是学生的错,教师没有严格规范要求,错误理解“文体不限”这个概念,以至造成学生根本就没有什么清晰的文体概念,自然就不会写出文体鲜明的作文。因此,规范学生作文行为,强调文体特征,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写作习惯,这已经成为当下初中作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五)运用范文引路,提高作文规范化程度

    模拟训练传统的教学范文还是有不少在写作手法和技巧上的可取之处,可以把其当作学生模仿写作的典范。因此,教师应在教这些课文之前,作好写作安排,教者心中有数,学者学有目标。在评析课文时,可以有目的地着重分析作家观察、发现、思考、联想、选材、构思的方法,讲清每篇文章的仿作重点,让学生有法可效。范文引路要注意的问题是:要求学生学范文之取材分析、布局谋篇的方法,而不是抄袭,让学生通过模仿开拓自己的思路,并加以发挥,最终变为自己的东西。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知识,“怎样写”的心理障碍问题得到了解决,教师往后的作文教学工作也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初中作文教学改革已是箭在弦上。我们的作文教学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从“文本”走向“人本”,要让学生敢于抒发真情,展现个性,那么以后的作文教学之路将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在激扬文字中重塑人格[J].浙江师大学报:社科版(金

    华),1997(6).

    [2]洪胜生.树立教学新理念 把准作文方向盘[J].中学语文教

    学,2002(6).

    [3]《语文新课程标准》

    (编辑:龙贤东)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7:2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