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创设教学情境引导自主学习
范文

    牛世贵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从而达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创设;教學情境;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怎样才能既切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又根据语文知识的形成过程,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学生乐学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精心备课,根据课文内容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起每一个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动机,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每一位学生在自主进行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语文知识,培养了他们的学习能力。那么,怎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精心预设情境,从而达到引导自己的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经过自觉、积极主动的认知活动和合作学习,获得主动发展的过程。它是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创设精神和创造性人才的基础,主动全面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就自己的一点点体会谈谈如何创设情境,使学生自主学习。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堂课巧妙的开头设计,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型学习状态转化为主动进取型学习状态。

    现在电子白板、一体机等的广泛运用于教学,为情感情境的创设提供了一个很有利的平台。例如教学《观潮》时,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可以这样设计:上课伊始,教师播放潮水的声音,并提问学生:“同学们,听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听到了什么?谁能说说感受?”学生听到潮水声后议论纷纷,教师因势利导:“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去看看我国著名的钱塘江,去那里观潮。”通过创设情景,勾起学生想去观潮的强烈欲望,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文本当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大潮的雄奇。接着教师播放录像,视频上展现出钱塘江大潮,并配上简洁明了的解说词,这样就把学生带进了一个有声有色的观潮环境中去,激发学生主动地去参与学习《观潮》这篇课文,从而能体会钱塘江大潮气势壮观的情景。学生在观赏完毕之后,从不同的角度开始了描述。紧接着教师抛出一个问题:“看到这样壮观的画面,你心里有什么样的感受与问题?”大多数学生立即提出:“钱塘江大潮真壮观!”“这样的大潮是如何形成的?”教师反问学生,“作者为什么把潮水比作战马呢?千万匹、齐头并进、浩浩荡荡有什么作用?”此时学生已经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潮来时的形态和战马向前奔很像。战马马不停蹄地向前,潮水也是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铺天盖地地涌来。通过形象直观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了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文字的魅力,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教学抓住了本节教学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二、创设情境,设疑提问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只有当个体活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思维才算真正启动。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设疑质疑,激发自己的学生提问题的意识,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究、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的时候,开始上课教师就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东西,哪一位同学能猜得到它是什么呢?”这个预设的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强烈的问题意识,给了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学生会很好奇老师究竟带来什么东西,他们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了。然后教师出示生了锈的一个鱼钩,学生回答后,教师及时板书“鱼钩”两字,然后提问:这个鱼钩好看吗?它怎么样了?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鱼钩不好看,都已经生锈了。教师就加以肯定地说:在今天首都北京的历史博物馆中同样陈列着这样一个生了锈的鱼钩,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却称它为“金色的鱼钩”。让学生读题后主动地设疑:为什么把生了锈的鱼钩叫金色的鱼钩?这鱼钩是谁用过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品读课文,探求新知,用自己的语言发表意见。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初步感知和发言中了解到学生是怎样读书、怎样思考的,并了解了学生的实际水平。这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的起点,确定教学的重点,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思维,做到因势利导。而且它使学生在开始阅读课文之时,就得到一个自主读书的训练机会。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不仅了解了老班长的精神,还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设情境,读中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自主学习”强调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营造民主氛围,使全体学生全身心地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去感悟文章丰富的思想感情。朗读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一种手段,也是很好的一种表达情感的方法。教师要安排学生读课文,把朗读课文当作感悟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方法、一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每一个孩子都能有感情地进行朗读,细细体味课文的每一个词、每一个字,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比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文章,记叙了首都人民聚集在北京的长安街上向周总理遗体告别的感人情景。在教学第一自然段的时候,教师有意把教室事先布置得昏暗一点,黑板上方挂一幅周恩来总理的遗像,并披上黑色的纱,同时教师播放一曲哀乐。这样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品读课文,使学生从读中体会,从读中感悟人民送别自己敬爱的周总理时的内心活动,以及人物的思想感情。可以分男女同学进行比赛朗读、分小组朗读、指名朗读、报名朗读等等,看谁读得最精彩。并给予几分钟的准备酝酿时间。在准备的时间内,学生们兴趣盎然,一遍一遍地尝试,并根据文本修改语调节奏。几分钟过后,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你争我抢地参与到比赛的行列。他们不仅读出了首都人民悼念敬爱的周总理的感情,同时自己也投入到课文的情景之中去了,教师也轻而易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四、创设情境,引导想象

    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就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精心设计教学,创设特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学生创造想象的情境和条件。例如学习《温暖》一课的时候,教师根据“清洁工人望着敬爱的周总理激动地说不出话来”这句话,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这位清洁工人当时心里是怎样想的?他想对周总理说些什么?”“假如你是清洁工人,你想对周总理说些什么呢?”这样就把学生带入特定的环境中,让学生的想象像装上翅膀一样展开出去。又如在教学《嫦娥奔月》这一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提问:当嫦娥要阻止逢蒙的阴谋的时候,请同学们想一想,嫦娥当时会怎样做?她是怎样说的?学生们交流讨论,教师乘势出示一幅情景图,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要引导学生积极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教学达到了高潮,学生也走近了嫦娥,感受到了古代神话的美好境界。在这一堂课上,老师通过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了很有实效的语言文字训练,真正把语文课上出了语文味。

    通过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中获得丰富多彩的直接经验比教师死教、学生死学而获得的间接经验要好得多,这也是我们学生学习语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特点,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让学生亲身去体验“问题情境”,把问题情境模拟出来,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打好基础的重要途径。

    (编辑:马梦杰)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7:2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