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高三语文阅读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
范文

    【摘要】高考语文真题的阅读文本文质俱佳,可以作为高三语文教学的课文使用。为培养新时代中国青年,在阅读教学中需要追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坚持进行以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为内容的世界观教育,以人生理想教育、人生价值教育、人生态度教育和人生道路教育为内容的人生观教育,以阶级观教育、国家观教育和法制观教育为内容的政治观教育,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文化教育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为内容的文化观教育,以大德教育、公德教育和私德教育为内容的道德观教育。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三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高考语文命题以选拔“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高中生为目标,充分发挥语文科在高考体系中“立德树人”的独特功能。因此,高三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需要深入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文化观和道德观。教学实践证明,思想上如果出了问题,学生悟不透阅读文本的主题内蕴,立不正写作材料的合理意旨,长不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019年3月18日,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一要求为高三语文阅读教学指明了一条科学教学的大路和高效复习的出路。

    高三语文教学并不是只有刷题过程中阅读技巧的训练,同时也该有典范文章的从阅读到鉴赏的系统教学。这类典范文章,或可视为高三语文的课文,正是近年来高考真题中所包含的各类阅读文本。本文以此为例,对高三语文阅读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教学”内容做一简要分析。具体而言,是要在阅读教学中做好如下“五观+五育”。

    一、世界观教育

    世界观是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国人民共同秉承的世界观,是我们的共同语言和共同逻辑。科学世界观教育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两个方面。

    辩证唯物主义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高考真题中有很多阅读文本都较为清晰地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论述类文本尤其如此,观点论证的大厦是行文过程一层层搭建的,而整个地基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师在执教这些文本时,需要立足于这些观点,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规律,是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领域的贯彻和运用。在真题文本中较多的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都能读到有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的运动发展构成历史这一基本规律。

    比如,2014年乙卷的论述类文本是一篇涉及美学领域的论文,摘编自王晓旭的《美的奥秘》。选文共分五段,由真善新在与假恶旧的矛盾冲突中失败形成悲剧开始分析,详细论析了悲剧美的因素和载体,终篇时总结道:悲剧虽然表现了伟大和崇高的人被摧毁,但是展现了人的伟大和崇高是无法摧毁的。引导学生阅读这一文本时,教师便可基于矛盾规律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所阐述的悲剧理论。

    矛盾是事物的本质属性,矛盾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首先,科学认识的首要前提便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文本始于矛盾冲突来分析悲剧的产生,原因之一就是矛盾具有普遍性。其次,文本又涉及了矛盾的同一性。矛盾每一方的存在和发展都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文本论述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便是相对于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而言的。因此,双方力量越是悬殊,悲剧主体的抗争就越是艰难,所蕴含的审美价值也就越高。最后,文本还表现出矛盾的斗争性,即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反对、竞争、否定,同时也表现了矛盾斗争推动事物质变的观点。文艺作品以真善新与假恶旧在两极对立后美好一方的毁灭为结局,却升华了作品的艺术境界,强化了作品的审美性质,实现了“以悲为美”的质变发展。

    二、人生观教育

    人生观是根据一定的世界观去观察和对待人生的目的、价值、道路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文学即人学,真题中大量的诗歌、散文、小说反映了形形色色的人生观,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人生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为主,但也确实存在一定的消极的人生观。因此,教师指导学生研读文本时,需要帮助他们准确辨析、科学认识。人生观教育的融入主要包括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人生态度和人生道路四个方面。

    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提出了六点要求,第一点便是要求青年人“树立远大理想”,要“志存高远”,“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阅读真题中的大多数人物传记,都可以感受到传主树立的远大人生理想。人生价值教育重在引导学生牢固确立判断人生价值的标准是对社会的劳动和贡献这一标准。人生态度教育讲究要用积极进取的态度对待人生的苦乐、荣辱和发展。人生道路是达成人生目的的途径,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应该与人民需求、国家发展结合起来,这样才会把人生道路越走越宽,离人生目标越来越近。真题的传记文本常从纵向梳理名人的人生道路,让学生睹见其贡献和风采并思考背后的原因。

    比如教育部考试中心2008年命制的实用类文本阅读题的传记《盛宣怀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文本对夏东元的《盛宣怀传》第十章做了比较大的改动,整合成了一篇四段的文字记载。首段首句便明确传主一生发展道路的指引,即办资本主义大事,做封建主义高官。后三段分别叙述了盛宣怀为发展实业而兴办教育的三个阶段。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盛氏控制了一批大型企业,却苦于缺少与新兴企业相适应的新式人才,于是创办附设于企业的训练班。1895年秋,传主以“学以致用”为准则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堂。1896年春,盛宣怀在事业上大展宏图,又创办了南洋公学。这些内容反映出了他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以挽救大清國运与为企业储备相关人才以成就自己事业的密切联系,表现出盛氏作为实业教育家的远见卓识,能够给予考生以人生道路选择方面的深刻启迪。

    三、政治观教育

    在信息爆炸、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青少年学生对政治现象是充满兴趣的,因此进行政治观教育十分必要。在阅读中渗透政治观教育,需要树立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认识各种政治现象,增强他们的政治主体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促使他们充满热情地投身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事业当中。政治观教育包括阶级观教育、国家观教育和法制观教育三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由于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阶级。在分析古代、近代和外国作品时,不能不考虑作品中人物的阶级属性,这是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的一个前提,也是“观察社会主义同各种敌对势力斗争的复杂政治现象的一把钥匙”。

    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当前学生在关注国际新闻时,虽然有着十分清晰的“我国”与“外国”意识和较为清楚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认识,但存在着国体不明的问题。不能基本認清国体之别,会使学生对各国的认识表面化、浅显化,误导他们对国际关系的理解,不利于养成清醒而强烈的家国情怀和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既具有无产阶级专政的本质特征,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充分的民主性、广泛的代表性与对敌对分子实行专政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其现实逻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共同追求。这些国家观的基本认识,贯穿于真题文本中,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

    法制观教育重在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培养学生遵守社会主义法律和制度的意识,使他们养成自觉守法用法的行为习惯。近年来一些现代文阅读真题围绕法制观念组织材料,持续引导学生知法懂法,积极呼应了依法治国的持续成就。

    比如2016年Ⅲ卷的小说《玻璃》。这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作品,通过一件生活中撞碎玻璃的小事,深入剖析了转型时期的社会现实,引发考生关于法制建设的思考。

    小说主人公王有福不小心撞碎了酒店正在安装的玻璃墙,“我”告诉他酒店贴出布告愿意赔偿,但王有福担心被酒店欺骗而拒绝去法院状告酒店索赔。小说成功塑造了王有福这样一位懦弱狡黠、缺乏法律意识的典型市民形象,通过玻璃墙伤人事件折射出转型期中国社会伦理观念、法治观念、诚信意识等不同理念交织导致的困惑和冲突。

    平心而论,酒店在安装玻璃墙时,确实没有提醒行人注意,法律上应该负有主要责任。而王有福在撞碎玻璃后第一反应是赶紧逃跑,即便事后听说酒店主动请求赔偿,他也依旧自作聪明地选择逃避。这种市民真实心态无保留的呈现正是给读者一种警醒,让大家反思自己是否会有类似的保守观念,也让大家清醒地意识到,法制建设任重道远,普通群众的法律启蒙有待加强,有法不依不仅是对不良行为的纵容,无法有效制止违法行为的发生,甚至有可能导致更多违法行为的出现。

    四、文化观教育

    文化观教育比较贴近高中语文教学的文化教育,后者也可视为语文的一种本色。但是,文化观教育更多的是观念上的引导与点拨,是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文化观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文化教育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三个方面。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出具体要求后,教育部于2014年4月曾发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各学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做出了具体规定,高中阶段需要“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可以想见,这一任务需要语文和思想政治两个学科为主来完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正式公布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有关内容立即引起广大高中语文教师的关注。该任务群要求在阅读中“深入体会革命志士以及广大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体现出革命文化教育的自觉意识。半年后的高考全国卷热情回应了新课标的要求,显示出对红色文学旗帜鲜明的张扬。

    比如2018年Ⅰ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为东北作家阿成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的小说《赵一曼女士》。赵一曼是一位感动了几代中国人的抗日英雄,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她的革命精神在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当代,依然具有强大的正能量。

    因为原文较长,选入试卷时做了删改。文本的主要情节为:赵一曼被捕后住院治疗,成功争取了看守董宪勋和护士韩勇义,在他们的帮助下逃脱却最终失败,被重新逮捕并枪杀。选文同时还保留了赵一曼写给儿子的一封遗书,充满了母爱和民族大义韵味。

    不仅主人公具有可贵的革命情怀,作家还在叙述中采用了历史和现实穿插的方式,以进一步突出展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代价值。小说设置了一个现在的叙述者“我”去讲述历史的英雄赵一曼,“我”去翻阅赵一曼的资料并重述英雄的光辉历史,“我”去纪念碑凭吊英雄与陌生人相逢对话,“我”从现实追问、沉思历史,勾连起两个不同的时代。这种拉开距离的观察使主人公形象更加立体化、崇高化,加深了读者对革命活动背景的了解和对英雄人物思想境界的理解。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代中国的新文化。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样便厘清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变迁与生成,即既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又运用革命文化的成果。一些真题材料有意呈现当代文化的古色和红色,体现出培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努力和进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的用意。

    比如2009年的论述类文本《诗与歌词》。第一段回顾唐诗的流行性质和歌词风貌,指出它在历史上是社交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代的歌词。第二段具体比较了现代歌词与唐诗的内容和主题,列举了李谷一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谷建芬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等,以感性的方式让读者体会古今歌诗对故乡、母爱、生命等的吟唱,以感受当代与古代文化的共通性。最后一段明确强调诗与歌词有着同样的身份,实际上能让考生意识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构与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一脉相承,增强了时代青年继承传统、传承文化的责任感。

    五、道德观教育

    道德观教育也是语文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一项内容。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20个方面规定了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总书记系列讲话中,更加简洁概括地从“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做了强调。因此,融教学的道德观教育主要包括大德教育、公德教育和私德教育。

    大德关乎家国情怀和理想信念,要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在国家利益方面旗帜鲜明。公德是个人对社会、群体应尽的义务,一方面要遵守公序良俗,另一方面要勤懇对待工作。私德是个人在家庭与私人交往中的作风,要严于自律,维护家庭、邻里和朋友间的关系。高考真题的人物传记和古诗文阅读中,固定出现具备高尚道德的人物形象。

    比如2012年的文言文《萧燧传》,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四》。原文围绕传主记叙了拒秦桧、议用人、罢庸官、进忠言、辨兵员、远小人、富地方、赈邻州、察官德、减赋税等十件事,选文删改后留下了其中七件,基本保存了萧燧恪尽职守的重要史实,表现了他谨守公德的可贵品质。《宋史》给萧燧定论为“忠实敢言”,对他的优秀官德给予很高肯定。

    全国卷节选二十四史内容作为文言文阅读题的文本,也不尽反映传主的大德和公德,有时也有意选择严修私德的典范人物,如2017年Ⅰ卷的《宋书·谢弘微传》。传主富有文才,又为人审慎。他从小便过继给堂叔谢峻,为避继母名讳而用表字通行于世。新家比原来的家庭富裕,但他只接受了数千卷书籍,其他财物毫不在意。叔父谢混因为参加反对刘裕的活动而被迫自杀,叔母晋陵公主在胁迫下与谢家断绝关系,谢弘微便替谢混家管理全部产业,但并没有据为己有,即便很少的财务出入他都会记录在册,用为朝廷工作的严谨态度办理家务事。过了九年,刘裕称帝,晋陵公主不能再住在皇宫,只好重新回到谢家,谢弘微如数交还资产,谢混家的产业不仅没有减少,还在各方面都有所发展。即便后来叔母过世,谢混仅有的两个女儿分光了所有资产,谢弘微不仅分文不要,还用自己的钱安葬了叔母。他那句名言“亲戚争财,为鄙之甚”,道出了大家庭成员应有的觉悟。谢弘微这种对待家人、家产的态度,可谓严修私德的楷模。

    综上所述,高考语文真题中的阅读文本文质俱佳,可以有选择地作为高三语文教学的阅读课文,同时,还要根据“五观+五育”的内容分类进行思政教育的“融教学”,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每个环节,为培养新时代中国青年发挥最大的效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刘书林.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专题研究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3]冯留建,刘国瑞.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4).

    [4]徐礼诚.古诗词阅读教学之过程和方法目标的定位及落实[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9).

    [5]教育部考试中心.精准落实立德树人 大力助推素质教育——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J].中国考试,2018(7).

    附? ? 注

    六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2017年度立项课题(课题名称:迁移理论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LK17009)。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3: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