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王几何”的教学艺术 |
范文 | 蒋毅 【摘要】运庄于谐,举重若轻。本文对“王几何”的教学艺术从生活性阅读、体验性阅读和探究性阅读等三个方面展开。 【关键词】《王几何》;教学艺术;生活性阅读;体验性阅读;探究性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王几何》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新教材七年级上册二单元中的一篇新课文。简单地叙事,生动地记人,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值得一探。 一、生活性阅读(原始阅读) 王几何,何许人也? 中年人。 方头大耳,矮胖结实。 声音洪亮,语言风趣,行为“离谱”。 初中教师,教授几何,且热爱几何教学。 业务水平极高,深受学生喜爱。 让学生永远铭记了初中第一堂几何课。 二、体验性阅读(职业阅读) 初读《王几何》,让同为教师的我很是羡慕——毕竟能让学生牢牢铭记整整一堂课的所有过程和各种细节,非一般功力所能及。再读,让身为教师的我不禁追问——王老师的课究竟高明在哪里?仔仔细细地探究一番,原来这是一堂精心设计的课,处处有“心机”。 作为一门学科的首节课,吸引学生对该门学科的兴趣是所有老师都会重视的问题,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就看如何能把孩子的心抓住。但是王老师的第一节课,不是仅仅停留在兴趣这个浅薄的层面,他在幽默搞笑之余,还把热爱知识、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传播到孩子的心灵深处,就像一次火箭发射,威力十足,震撼无比,带给孩子们极大的心灵冲击,如同先知把一颗求知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田,教学境界高。 王老师无疑是一位深谙学生心理的老师,用表演的方式,引领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步入了几何学科的大门。 首先是一场哑剧表演“吸睛”。三分钟,用面部表情逗得孩子们大笑连连,舒缓了学生首次接触一位新老师的紧张感,拉近了师生距离。第二步,反手画图,巧作铺垫。又标准又好看,卖弄这一手是为后来请学生画图,进而阐明做学问的道理作好充足的铺垫。做足架势之后,王老师用金属般的声音进行自我介绍,从“大名”到“绰号”,还很遗憾没有学生当面叫出自己的绰号,行为离谱,彻底调动起学生一探究竟的兴趣,这是个怎样的老师呀?第三步,请学生上讲台,在黑板上画几何图形。目的,让孩子对“几何”第一次亲密接触,直观认识。更重要的是抛砖引玉,让学生从比较中产生直接的体验,看似简单的图形,即使借助工具,也不见得画得好,但是老师却能徒手画出标准图形,由此可证,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学生从乐不可支到肃然静默,强烈的反差中,水到渠成地领会到学习的真谛,也感受到这位几何老师敬业乐业的崇高精神,钦佩之情油然而生。四两拨千斤,王老师实现教学目的的方法举重若轻,教学水平高。 连我都希望能成为王几何的学生!幸运的作者亲历这一切,多年后,站在学生的视点,回忆了这节终生难忘的课,表达对老师的敬意,文章极富感染力。 三、探究性阅读(专业阅读) 仅仅一堂课,时间有限,空间有限,要展现老师的精神气质,该怎么办? 第一,作者采用了《史记》中的笔法,还原课堂原型,有什么写什么,没有什么就不写。本文以补叙收束全文:“王玉琳是父亲马仁海的毛根儿朋友”。这句话有什么意思,对全文而言是必要的吗?我品了又品,终于明白:对于父亲的这位发小,作者上初中前必定有所了解,可是文章一开头,他始终以未知者的身份,保持一个学生视角,把一堂课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交替融入到课堂进程中,绝不多言多语,插叙自己所知道的额外信息。作者不紧不缓地把握住记叙的节奏,细致地刻画了王老师的言行举止,尽力还原出课堂的真实场景,务必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这样一来,仅仅记录40分钟的一堂课,作者就传神地展现出王几何的种种特征,何须再写其他呢?收到了以管窥豹的效果。再则,为父亲有这样一位令人钦佩的毛根儿朋友,作者从小孩子的心理角度,还写出了一种与有荣焉的得意之感。 第二,运用了《口技》的笔法,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紧密结合。主体写王老师的授课过程,配以学生的听课反应,侧面展现出王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教学语言所取得的效果,令人印象深刻。 第三,作者用了小说结构的笔法,巧妙铺设了一条情绪的起伏线:静——笑——静——笑——静。好奇与渴望中,学生安静等待;老师哑笑引发全班哄堂大笑;老师敛笑待全班安静不是真的静,老师一张嘴,一出口,那特殊的金属般嗓音才是真正震住孩子们的原因;继而学生走上讲台画出奇形怪状的几何图形,全班再次哄堂大笑;最后老师郑重其事,把一个分量沉沉的朴素道理扎根在孩子们的心田,这时的静,宁静中透着肃静与庄严。这条情绪发展线索一次又一次地调动着读者的阅读兴趣,推动着欢乐气氛越积越高,高潮之处,陡然一转,转谐为庄,完成了一次心灵的净化。从文章开头“几何老师会是怎样一个人呢?”至此,读者才算真正懂得了王几何的为人,懂得了同学们能够终生不忘这堂课的原因。似解开了一个萦绕于心的悬念,有恍然大悟、豁然开朗之感。 教材解读完毕,顺着解读生成的思路,化繁为简,精心设计教学主问题,紧紧围绕两个话题展开: (1)这是一堂怎样的课? (2)王几何是个怎样的老师? 叙事结构的梳理、人物形象的分析、文章语言的品析、中心主题的理解,这几大问题迎刃而解。学生在上课的同时又欣赏到另外一堂好课,课中有课,两线并行,双谐成趣,获得了一次愉快的语文学习体验。 (编辑:龙贤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