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语文课堂: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
范文

    陈黎雅

    【摘要】传统的老师“满堂灌”,学生忙着记的语文教学已不适应学生的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及时改变教学模式,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学习能动性,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动”起来,使语文课堂成为探讨人生真谛、聆听天籁的场所。这才是语文新课标的真正理念。

    【关键词】语文课堂;学生;“动”;“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现代的教育理念认为要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应该构建一个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语言的探研活动中来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以为,这个教学模式应该让学生动起来,做到“动脑、动口、动手”。生动的课堂是深受学生喜爱和欢迎的课堂,是课改的方向,也是老师们的追求。那么,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呢?教师应发挥角色作用,成为是面向问题的激发者、组织者、引导者、思考者、回应者。

    一、动脑——主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

    文本是一个以问题展示出来的生命空间,这些问题无关于琐屑的知识。只关乎智慧、情感、生命,他们把课堂里的每一个生命,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吸引到了一起。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我们的教学往往被成绩牵着走,凡是试题中可能出现的知识教师都讲。事实上,讲的多,问题就多,重点反而不突出。“碎问碎答”成了传统课堂的主流。于是学生在教师的重复讲述中停滞思考甚而昏昏欲睡。

    想打破这种局面,必须关注课堂提问中的问题设计,尤其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一问抵多问”的重要问题的设计。余映潮老师称之为“主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从课文整体的角度或者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改编、欣赏,让学生“动”起来。一个恰当的主问题的提出好比一石激起千层浪,能积极调动学生思维,让学生迅速进入文本,主动探究,从而活跃课堂。

    比如:上经典名作朱自清的《背影》时,我抛开常规的几个问题:4次背影,4次流泪,3次自责。提出的问题是:请找出父亲来信中矛盾的一个句子,并分析其中所包含的情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们主动地进入文本,甚至自觉地生成许多子问题:矛盾的话语中哪一句更接近事实?这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等;预设的主问题引发生成的子问题。当学生经过积极思考、热烈讨论能够理解题目所包含的丰富深刻含义时,本文的所有教学目的:内容主旨、思想情感甚至重点句子词语的含义等也就在探究的过程中全部完成了。

    二、动口——朗读、讨论奏响课堂主旋律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对理解文章内容的重要作用。《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朗读是帮助学生理解词句、段落、篇章情感的一个重要手段,学生朗读能力高低与否,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文章不是无情物,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深入领会其中的思想感情。“耳醉于音,心同其情”,优秀的文学作品一定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逐渐养成主动读书的好习惯。所以我以为,语文课不能没有琅琅书声。

    大声朗读有利于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能够知人论世,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许多朗朗上口的经典警句更是在学生的反复大声的朗读中进入他们的脑海,激发他们的情感,引起他们的共鸣。

    如果说大声朗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那么课堂讨论则是便于引导学生展开和文本的对话的有利途径。它一改过去老师“一言堂”,学生正襟危坐的情形,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发言的总是那一小部分学生。论题太散,论而未果。轰轰烈烈走过场。为此,我采用的方法是:1.集中论题:每节课每一小组只讨论一个问题。2.分工合作:在教学《论语》时,提出讨论题:论语中的哪个或哪些句子给你启发?请就现实中的事例进行阐述。安排4人学习小组中的成员分别完成4个任务:背诵所选句子;列举现实事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总结你对句子的理解。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轮流完成。分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做,合作让小组成员的意见更集中。

    三、动手——清晰文字定格飞扬思绪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不少学生“眼高手低”,说得头头是道,可是拿起笔来却好似有千斤重,表达起来更是词不达意。如果能在平时的课堂上多进行训练,“平时如战时”方能“战时如平时”。所以,在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踊跃地说,也鼓励他们积极地写。说得好也要写得棒。

    比如,在上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生命的律动”时用两个课时。第一节课讲“走进诗的世界”,这一节课是文本解读。课上,老师布置他们按小组选择一首诗进行解读、赏析、讨论,可以是整首诗,也可以是某句,并形成文字,每组推选一位发言人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在一阵喧哗之后,学生纷纷进入状态:冥思苦想而后奋笔疾书……10分钟不到,许多同学已完成。

    “很喜欢这首诗,虽然通篇写井,可我们却能找到共鸣。茫茫人海中,有那么一群人,如井般纯洁、澄澈。‘几片草叶‘几朵浮云‘小小的天空便是他完整和谐的世界。其实,简单也是一种幸福。面对别人的冷漠,涉及利益才想到的汲取,甚至于蓄意的伤害,无怨无悔,在艰难中保持真我。静默、清澈、简单而虔诚,这或许也正是作者内心所追求的。诗歌最后一节,看似冰冷,却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澎湃!”

    “我喜欢第三节。它用‘温暖‘寂寞‘孤独来描写我的心情,因为屏弃于温暖,满足于寂寞,所以我才会保持‘永远的澄澈。”……

    学生思考之深入、速度之迅速、表达之清晰让人惊喜!学生们也普遍反映,这样的方式获益匪浅。

    学生的眼光越来越高,学生的胃口越来越“刁”。显然,传统的老师“满堂灌”,学生忙着记的语文教学已不适应学生的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及时改变教学模式,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学习能动性,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动”起来,使语文课堂成为探讨人生真谛、聆听天籁的场所。这才是语文新课标的真正理念。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语文课才能“活”起来!

    (编辑:龙贤东)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7:0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