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感悟语言魅力领悟语文精彩 |
范文 | 汤凤珍 【摘要】本文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探讨语言学习的重要性。认为要领悟语文的精彩,当从感悟语言魅力开始。 【关键词】语言魅力;感悟;素养养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教育大家于漪老师在《语文课要教出语文个性》里意味深长地指出:“课文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丰富的感情,是借助精当、精彩、精妙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也只有真正体会到文中语言文字的精湛,体会到它所表现的魅力与魔力,感受到站在紙上与你交谈,你才会真正触摸到作者思想的深处、感情的深处,跨越时空,与他们进行心灵的交流,乃至思想的碰撞。” 可见,语文教学必须高度重视语言感悟,只有深刻鉴赏语言的美,才能深刻领悟语文的精彩,感悟语言是有效提高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那么,语文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去感悟语言之美? 一、课堂共悟,领略语言多姿多彩的美 课堂是教化的主阵地,如何带领学生在课堂上感悟语言多姿多彩的美? 我们知道,阅读过程是文本的艺术形象和作者的情感意趣以及读者的认知感受相互作用的过程,而熏陶感悟则会使读者的认知领域和情感世界都因此而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所以“摄入—内化—释放”就是探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多方面、多角度、由表及里、由内而外地感悟语言和运用语言的一种模式。 所谓“摄入—内化—释放”,就是通过让学生感悟语言的美,培养学生美的情操以及热爱母语的情感,进而达到完美自如地运用母语的目的。“摄入”语言,就是要多吸收语言资料,积累语言资料;“内化”语言,就是通过感受语言形象,体味语言情感,与语言物我交流,对语言展开审美鉴赏,进而内化为自身的“确切感受”,最终变成“自己的”语言;“释放”语言,就是把已内化的语言加以外在化,即口头表达或书面表达。 比如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就可先从欣赏其优美动人的语言文字入手,以摄入、领悟、吸收语言文字的精华。作者开篇即从总的方面描绘春境,勾画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景象。可引导学生通过默读、表情朗读、美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内化吸收,深刻领悟到《春》像是一幅春光秀丽的画卷,是一曲赞美青春的颂歌。课文接着推出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五个特写镜头,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春天的美丽动人景象。课堂上,可通过小对话或小作文“说说春天”“写写春天”等当堂训练,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口头表达或书面表达能力,也从中体验和演绎语言缤纷多彩的美。 二、课余共读,领略语言优雅通俗的美 不同的文体,其美感有所不同,例如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美;议论文语言的思辨美;记叙文的动态美、层次美;诗歌散文大都体现了语言特有的音乐美、精确美、凝练美、形象美、意境美等。课堂的获得终究是有限的,语文教师要多些指导、鼓励甚至带领学生,通过大量的课余共读,加以感受这些独特的美。 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韵脚响亮,平仄相对,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其中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把山间云雾的冉冉上升、袅袅游动的情景表达得淋漓尽致,充分显示出语言的形象美。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语文教师要多些带领学生,以课余共读的形式,共同领略语言通俗优雅、多姿多彩之美。 三、徜徉生活,感受语言无处不在的美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语言的源头活水,大自然就是语言的源头活水。 徐厚安老师在《张扬个性,复归本源》一文中深刻指出:“任何一本教材都覆盖不了生活中的语文。”生活就是最精彩的语文,生活处处有最精彩的语言,“处处留心皆学问,时时积累好辞章”。你看那芸芸众生,千姿百态,其一颦一笑,一衣一着,一动一静,一言一语,无一不是鲜活的语言 ,精彩的语文。 大自然就像是一位精于遣词造句的语言高手,你看那巍峨的高山,奔腾的长河,漠漠的黄沙,寂寥的原野,无一不是一篇篇语言的华美辞章。大自然用她诗一般的语言描绘着诗一般的画卷。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用心感悟,就不难采撷到语言的珠宝,体味到语文的精彩。 很羡慕日本的“自然教室”和“修学旅行”课程。日本学生能在较固定和较充裕的时间里,离开学校,离开家庭,体验大自然:观察动植物,观测天体气象,访问发电站,参观工厂农场、文化古迹;可以去搭建房子,制作玩具,参加农田劳动;可以去登山、远足、划船、滑雪、跳民间舞、野炊。这个过程之后,别说是对语言的感悟,就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都已深刻得多了。 的确,要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语言的真正魅力,除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大量的听说读写的语言训练外,更重要的是要接触和吸收大量的活生生的语言材料。在这个生动而鲜活的语言世界里,学生不仅能感悟到语言的魅力、语文的精彩,还能体验到生活和生命的意义,能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能在生活实践中去体验整个世界,从而充满激情地去学习、去生活,并且能在学习和生活中一天天地长大成人。 因此,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更多地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实践,从中感受语言形态,把握语言主旨,并由此洞开感悟大门,开启领略窗户,敞开鉴赏心扉,从而全身心去感悟语言的魅力,领略语文的精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彭刚,张晓东.课程理念的更新[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陕西师范大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版),2016(9). (编辑:马梦杰)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