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口头表达能力与活动式作文课堂
范文

    龙建烽

    【摘要】作为语文教学主要目标之一,培养学生“说”的能力逐渐淡出语文教学课堂。加强学生“说”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写作思维品质的提升。在写作训练中,思维是决定文章优劣的关键。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在语文课中还它应有的一席之地。笔者通过演讲和辩论两种形式,从中切实地提升了学生的写作思维品质。

    【关键词】口头表达能力;写作思维品质;演讲;辩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在口头表达能力基本概述中有这样一句话:口头表达能力是指用口头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以达到与人交流的目的的一种能力。本文所谈的“说”也就是口头表达。

    笔者在中学从教十四年,从所接触的高中生情况看,大多数高中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都是不尽如人意的。在开展朗读辩论活动时,这种情况尤其明显。学生不是羞于开口说,就是发音不准;不是口齿不清,就是话语支离破碎、缺乏条理。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是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及学习方式。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一阶段高中生智力发展已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正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急剧转化,情感日益深厚、稳定,带有闭锁性。相对初中生来说,高中生心理上更趋于成熟,也更趋于封闭,如不愿意与家长、老师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是将其隐藏在内心世界或记载到特殊的笔记本中。而且高中生始终把学习目标瞄准高考,整天埋头于练习试卷,金口不开的时候居多。

    二是教育理念没有转变。传统教学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不够重视,现在的教学在相当程度上仍是围着“升学率”这根指挥棒来转的。迫于考试的压力,教师不得不加强读写训练,而逐渐把听说能力的训练淡出语文教学课堂。一旦课堂教学缺少这一环节的训练,也就促使了学生的“沉默”,许多学生很少有机会登台亮相、当众发言,这样长期以来形成恶性循环:越不会说,锻炼机会越少;锻炼机会越少,就越不会说。

    二、培养“说”的能力的必要性

    培养“说”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写作思维品质的提升。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编著的《广东高考考什么》一书列举了当下高中生作文存在的四大病症,其中一点就提到思维深度不够的问题。从心理学原理看,思维与语言是紧密地联系着的,语言所表达的是思维活动的结果。那么,思维如果不敏捷、不清晰、不严密,语言的表达也就不可能流畅清楚。很难想象,一个思维迟钝而又混乱的人,能够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又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指出:“语言乃是思维的有机创造,它扎根于思想之中,并且从思想中不断地发展起来。所以,谁要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该发展他的思维能力,离开了思维,单独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可见,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思维是语言的核心。从以上分析来看,笔者认为要提升写作的思维品质就必须要学生多说。

    三、培养口头表达能力与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实践探索

    那么,什么是学生的思维品质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写作教学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有个性表达,有创意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在写作训练中,思维是决定文章优劣的关键。思维源于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和认识,从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只有掌握丰富的材料,才能使思维更加活跃,并为思维的展开与深入提供广阔的背景。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就正好起到这样的作用。在口头表达能力训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搜集材料,并对众多的材料作充分研究,根据作文的需要对材料进行合理的取舍与剪裁。这样就正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维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也就是说,我们老师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广度。

    为了掌握丰富的材料,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广度,我们就要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话题入手,将作文思维训练与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兴趣。只有强调讲真事、叙真情,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才更容易扩展学生思维训练的空间,训练他们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辩证性。口头表达能力训练的方法是多種多样的,笔者根据本校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地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一)利用课前三分钟演讲,让学生愿意说

    首先,规定三分钟演讲的形式。为了将“说”与“写”更紧密结合,更充分彰显“说”为“写”服务、“写”体现“说”的特点,笔者规定这三分钟演讲的形式必须是对最近发生的时事进行点评。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教学偏于形式,自然把作文看成一种特殊的事,跟实际生活不怎么切合,于是学生自然要叹无内容之苦。” 老师只有把学生的视野引向身边的生活,引向社会,从生活中得到感受和启发,让学生在心理上形成写作的兴奋状态,才能激发学生说的兴趣。

    因为评论的对象是时事,新鲜、真实而具有时效性,生活气息浓厚,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共鸣;或颂扬新生先进事物,或批判落后丑恶现象,或分析某一社会问题、提出看法,一事一议,针对性强。笔者希望通过三分钟的时事点评训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拓宽视野、提高思想认识、掌握分析问题的具体方法,从中切实培养写作思维能力。

    因为时评的基本结构是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引述相关新闻事件或社会热点问题,指出评论的对象;第二部分是“议”,旗帜鲜明地提出观点,并进行阐发议论;第三部分是“联”(或“驳”),从时空、行业等不同的角度展开联想,确立联系,作进一步论述;第四部分是“结”,回扣评论对象,小结全篇。学生按照这样的模式去进行演讲,条理非常清晰,是培养学生思维条理性的好结构。

    很多学生害怕说得不好,所以在演讲前就已经写好演讲稿。这样,由“说”带动的“读”与“写”就自然而然产生了。当然,在演讲训练中必须强化脱稿说话的训练。有些同学长期以来养成了离开稿子就说不了话的习惯,这样形成恶性循环,越拿惯了稿子,依赖性越强,依赖性一强就越离不开稿子,而拿稿子念是无法训练思维的。所以在思维训练中,我从一开始就采取“强行断奶”的措施,一律进行脱稿说话训练。这样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就能使学生克服对稿子的依赖性,促进思维的发展。

    其次,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必不可少。在学生“说”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是否深刻,视野是否广阔,教师一目了然。所以,教师在学生点评完时事后,必须对学生的演讲进行点评,除了提醒学生说话时不要低着头,要面对听者,举止要自然,不拘束,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之外,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具体方法,提高思想认识才是老师点评的根本目的。

    比如在对安徽合肥少女周岩被毁容案的点评中,这起因爱生恨的恶性案件点燃了学生的怒火。往怒火里添油的,还有施暴者的家庭背景和警方疑似的不作为。学生把“官二代”“富二代”这一群体插上了目无法纪、蔑视规则的标签。笔者在点评时引导学生要理性看待事件:这只是一起普通的个案,案件与当事人的身份无关。如果缺乏理性思维,往往会导致学生“仇富”“仇官”甚至于仇恨整个社会。而带着仇恨的学生进入社会,这是非常可怕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冷静分析,理性对待,体现了思维的深刻性。

    比如在对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的点评中,学生对18个路人见死不救、愤慨不平,而忽略了其事件背后深层的原因以及引发整个社会的道德、法律的大讨论。这时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以发散性思维对事件本身、结果、成因、影响等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笔者在点评时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多种可能、多种原因、多种结果进行思考,推荐学生阅读评论事件原因的时评—《冷漠的背后是深深的不安全感》,评论事件影响的时评—《小悦悦走了,但愿天堂里没有冷漠》,探索事件解决办法的时评—《小悦悦式的悲剧如何才能不重演》《立法制裁见死不救须理性》,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学习,培养发散性思维,提高思维的广度。

    通过演讲训练,老师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学生逐渐懂得评价时事的一些方法技巧,这将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兴趣。当一切变为习惯的时候,他们也就变得更愿意说了。

    (二)进行辩论比赛,让学生能说、会说

    辩手争斗的工具主要是语言,通过对问题的阐明和分析,以及反驳对手的论据来实现比赛的胜利。辩论者要将自己的思想用语言完美地表达出来,赢得对手和观众的认可。辩论中,辩手不可与平时闲谈相比,辩论语言的要求较高,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

    第一步,利用电视媒体开阔视野。古人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优秀的辩手必然是一个知识丰富的人,在辩论中才能做到言之有别、言之有物、言而有序、言之有理。要想丰富自己的语言仓库,必须多读书。笔者每周利用晚自修前15分钟的时间播放评论节目《马后炮》给学生观看,既让他们开阔了视野,也让他们对素材有所积累,为接下来的辩论赛做好准备。

    第二步,利用教材及时训练。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应该不复存在。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自由讨论,是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笔者认为,讨论有助于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的理解。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或是课文内容存在争议,或是故意设置问题,我都会让学生讨论一下。在学《失街亭》时,我给学生留下这样的讨论题:马谡该不该杀?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自学课文,然后进行辩论式的讨论,在讨论中答案渐渐明确,课文思想内容就自然理解了。

    第三步,进行辩论比赛。笔者曾用我校上一届班级辩论赛的辩题—“治愚比治穷重要吗”“酒香不怕巷子深吗”和2001年国际大专辩论赛中出现过的辩题“金钱是万恶之源吗”“以成败论英雄可取吗”,让学生先收集资料,然后自己分组进行辩论。辩论完后,再播放上述的4段视频让学生对比不足。通过比较,比赛中辩手精彩的辩词、理论功底以及临场应变和团队配合,让学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通过比赛,学生亲身感悟到了何谓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我相信,通过辩论赛的形式,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提升了他们思维的品质,知道了日后语文写作的努力方向。

    相对于书面表述来说,口语表达对思维的要求更高。特别是即兴说话,对思维的要求尤其高。书面表述可以思前想后,想好了再寫,写了后面的还可以再修改前面的。而口语表达则是边想边说,说前面时就得想着后面的,这就要求表述者有极敏捷、极清晰的思维。我们对学生进行口才训练,实际上也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谭健文.对高中写作学习有效性问题的思考[J].语文月刊,2011(2).

    [3]周劼.口语表达能力训练[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4]谢海龙.高考作文思维训练[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编辑:龙贤东)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6:3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