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高考诗歌鉴赏难点的突破
范文

    【摘要】本文以高考诗歌鉴赏难点的突破为论题,论述了如何把握高考诗歌鉴赏难点的突破要领,明确了解决高考诗歌鉴赏难点的方法是:需要考生寻找答题的切入点,找到了切入点,就找到了答题方向;再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深入思考,难点就可以突破了。

    【关键词】高考;诗歌;难点;突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时,归纳内容要点,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难度层级为D级。如何突破这些难点?就需要考生寻找答题的切入点,找到了切入点,往往就找到了答题方向。再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深入思考,难点往往就可以突破了。

    【典例一】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题。

    早秋山中作①

    王维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

    岂厌尚平②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草间蛩③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注解】①这首诗疑作于王维四十多岁的时候,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②尚平,字子平,东汉朝歌人。为子嫁娶毕,即不复理家事。后用为不以家事自累的典实。③蛩,蟋蟀。

    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对自己不被知遇的抱怨。首句说自己“无才不敢累明时”,是谦词反语,埋怨自己满腹才华,却不被知遇重用。(2)对仕途世事的厌倦,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颔联两个典故,表明诗人与尚子平、陶渊明一样的意欲归隐山林的思想,而且归隐之心非常迫切。(3)理想落空,独守山林生活的些许落寞。颈联的环境渲染了悲凉的氛围,烘托悲戚的心境,尾联的“寂寞”“空”“独”更是直接点出了这种情感。(如果第三点答“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惬意。每天在林中散步,独与白云相伴,如闲云野鹤一般,充满幽居的情趣”,可酌情给分)

    【解析】

    这首分析归纳思想情感的题有一定难度,若找到答题的切入点就找到了答题方向,就找到难点的突破口了,那么难题就变容易了。我认为,此题的切入点是注解①中的“半官半隐”。针对这“半官半隐”四个字,可以发问,做深入思考,再结合诗中的关键句及关键词印证。比如,诗人为什么要归隐?为什么厌恶仕途?从文中“无才不敢累明时”来看,当时王维是名满天下的年轻才俊,不是真“无才”,而是谦词反语,为何要说反语?他埋怨自己满腹才华,却不被知遇重用。所以才想去“守故篱”。“岂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一“厌”一“嫌”既道出对官场厌弃之极,又道出归隐之切。厌恶在官场不被知遇不被重用,既然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那就每天在林中漫步,与白云为伴吧。

    由注解①中的“半官半隐”切入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深入思考,那么此题所涉及三方面的思想情感问题就都在诗句中得到了印证。

    【典例二】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解】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久住于长安而未得一官。

    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一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过着像刘岩一样的隐士生活”。运用典故,通过对韦曲春色的描写,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因此产生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曲折含蓄地表达出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情绪。

    【解析】

    这首诗尾联用典“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委婉含蓄道出诗人自己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这是为什么?要回答原因,除了韦曲景致美之外,主要原因应该在注解①中“久住于长安而未得一官”,处于此种境遇之中的人应有怎样的情绪和心态?所以,我觉得要解答诗人在此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问题,切入点有二:一是题干中的“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二是注解中的“久住于长安而未得一官”,此种境遇中,诗人的情绪和心态应该是焦虑、烦躁、厌倦、失望的。知人论世,推断出答案就不是难事了。

    【典例三】

    閱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途中寒食

    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14、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是唐代诗人宋之问被贬到泷洲后,次年春秘密逃还洛阳探望友人所作的诗。作者借用途中遇到的景物抒发复杂的感情。

    B、寒食,亦称为“禁烟节”“冷节”,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后因距清明较近,人们把它们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等风俗。

    C、诗的首联使用互文手法,表现季至暮春,时逢寒食,诗人行走在被贬南方的行程之中。

    D、“北极”和“南溟”,前者说明皇上的位置,后者说明逐臣将去之地,暗示距离遥远。

    E、结句是诗人途中所见所感,借助春色的变化和生机盎然,反衬诗人的悲情。

    1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方面的复杂感情?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4、(5分)(对一个得3分)D项“北极”和“南溟”,是虚写,不能视为“皇上的位置”和“逐臣将去之地”,只是借此说明被贬之遥远。E项,“结句是诗人途中的所见所感”错,尾联是诗人的想象,是虚写。

    15、(6分)(每点2分)(1)放逐之悲:诗人被贬遥远南方,难免有悲情。(2)浓浓的乡愁:途中思念故园,内心无限悲伤。(3)伤春之痛:暮春将去,时光易逝。

    【解析】

    此诗鉴赏的切入点在14题选项A中“被贬到泷洲后,次年春秘密逃回洛阳探望友人”。关于15题中的“复杂情感”,还要到诗中找关键句关键词来印证。“南溟作逐臣”“途中属暮春”“故园肠断”,三个短语之中的“逐臣”是核心词,因为被逐,所以为故园肠断,因为被逐,触暮春之景才有惜春伤时之感。

    【典例四】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泊岳阳楼下

    杜 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檠;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

    B、在本诗中,杜甫十分重视炼字,比如颔联中的“翻”、“洒”就是炼字的典范。

    C、“鲲鹏”“图南”是作者化用典故,都出典于《庄子·秋水》。其中,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自己前途的不可预料。

    D、全诗以豪景抒悲情,岸风夕浪,舟雪寒灯做起伏,及滞留,危难而转图南鲲鹏,意境起伏,富于节奏;承转顿挫,铿锵有力;情景呼应,浑然无间。

    E、作者在尾联进行了情感的突转,从颔联的慷慨豪迈转为尾联的漂泊愁苦。

    15、本诗与《登高》相比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

    14、C E。C项典故错,出自《庄子·逍遥游》;E项情感突转,从颔联的慷慨豪迈转为尾联的漂泊愁苦,错。

    15、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2分)异:本诗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卜,但是诗人的报国豪情饱满高涨,仍然期待倾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2分)而《登高》则更侧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等词句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2分)(没有结合具体诗句分析的酌情扣分)

    【解析】

    此诗是杜甫晚年兵荒流离时乘舟从湖北初到岳阳所作,整首诗歌以豪景与壮志衬托出豪迈基调,意境悲怆而宏伟有力,表现诗人的满腔报国之心,临危弥坚,不弃不馁。

    这首诗的切入点应该在标题“泊岳阳楼下”,还应该在我们比较熟悉的作者“杜甫”本身的遭遇和创作风格等方面。再与《登高》比较阅读,就不难梳理出答案了。

    总之,诗歌鉴赏考点的切入点应该怎么找?从标题、作者、注解、诗句、题干甚至选答题的选项中找,皆可能找到答题的方向,找到突破口。

    参考文献

    [1]梁权伟.中国历代诗词名篇鉴赏[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9.

    [2]葛兆光.唐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3]蕭涤非.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作者简介:蒋宝清,女,1965年生,高中语文教师,中教高级,现就职于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第二高级中学,研究方向为文学评论、高中语文教学。

    (编辑:龙贤东)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2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