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析还原法在古代诗歌教学中的运用 |
范文 | 卢立敏 【摘要】还原法作为一种可操作性很强的文本分析方法,运用到古代诗歌教学课堂中,可以避免对古代诗歌进行随意性解读,进而提高课堂效率。其具体运用包括:还原诗境,寻找矛盾,抓住矛盾,理解情感;借助想象,召唤自身经验,填补空白,参与文本建构。 【关键词】还原法;古代诗歌教学;联想想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古代诗歌历来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中学生之所以读不懂古代诗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掌握基本的文本分析方法。还原法是由著名文艺理论家孙绍振教授较早提出并运用的文本分析方法。其核心是把未经作者加工的原生意象想象出来和作者艺术加工过的作品加以比较,去寻找作者有意地表现了什么,弱化了什么,割舍了什么,这样就能找出矛盾所在,而有了矛盾,文本分析就水到渠成。 还原法经过孙教授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文本分析方法。它所涉及的层面是非常广泛的,包括艺术感觉的还原、情感逻辑的还原、价值的还原、历史的还原、流派的还原、风格的还原等等。每一项都足以给仍在文本解读的海洋中摸索的我们带来新的思考,它的可操作性非常强,能够有力地帮助师生进入文本内部结构,揭示深层的艺术奥秘。 一、还原诗境,寻找矛盾 临江仙 清·薛时雨 雨骤风驰帆似舞,一舟轻度溪湾。人家临水有无间。江豚吹浪立,沙鸟得鱼闲。 绝代才人天亦喜,借他只手回澜。而今无复旧词坛。马当山下路,空见野云还。 上阕前两句中哪个字最能体现作者当时的心情呢?答案莫衷一是。这里便需要运用还原法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根据作者笔下描绘的画面进入诗境,诗人用“雨骤风驰帆似舞”描绘了一幅风雨大江图,“骤”字突出了雨势的猛烈,“驰”字突出了风速之快疾。“舞”字带有拟人化色彩,因为雨骤风驰,所以船帆摇摆不定,好似人在起舞。到这里,每一处描绘都是写实的,即作者笔下景象与客观景物并不存在显而易见的矛盾。但是下一句就有不同了,还原一下当时风雨交加的场景,按说行船应该是极其困难、极艰险的,可作者却用了一个“轻”字来描绘自己乘舟冲风破雨的景象。这里便有了作品与对象之间的矛盾,这个“轻”字既然不是写实的,那便应该是写情的了,是作者心情的直接写照。轻舟飞渡,无惧风雨,如此輕松自如,如此临危不惧,作者情感已经通过还原法顺利地挖掘出来了。一个“轻”字,不仅彰显了此时作者的心情,更为全词奠定了基调,作者本人的胸襟气魄、神采风范也宛然可见。所以,运用还原法能够抓住诗歌中原生形态和艺术加工之间的矛盾,而有了矛盾,就有了解读诗歌的钥匙。 二、借助联想,填补空白 运用还原法,有一个重要的条件,便是需要借助想象和联想。文本本身有召唤读者经验的功能,汉语也存在着一定的联想机制,只要在进行文本分析的时候大胆突破时空限制,对感知的形象进行补充和延伸,就能感受到更为丰富的内容。可以说,没有联想和想象,“还原”就成了空谈。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首诗刻画极简,好似横空而来,只截取一时一事一景,那么解读应该从何处入手?从文本微观分析的角度来说,我们绝对不能仅仅满足于这首诗凝练的语言、巧妙的刻画,这样是空泛的。有人从社会历史的角度认为这是一首政治寓言诗,反映的是作者政治生活的坎坷。这种分析可以作为一种参考,却忽略了这首诗的内在价值,因为分析作品应该立足于作品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性,而不是同一性。要探寻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最好的方法是通过联想和想象去还原,走近艺术家的心灵奥秘。 天寒日暮,风雪交加,况且苍山“远”,白屋“贫”,这样的环境对于旅途中的人来说是痛苦的,并且几乎是绝望的。这首诗描绘的精到在于通过简单的几笔描绘,便一下子将读者带入了情境,召唤出读者的羁旅经验,引发读者的深切共鸣。可是当柴门犬吠声起,痛苦疲累的旅程便陡然有了光亮,一丝兴奋开始于绝望中滋生蔓延,直到“风雪夜归人”句一下子倾泻而出:这是久已盼望的相遇,这是痛苦瞬间消解心灵满溢喜悦的大圆满。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在这个层面上得以凸显,它所写的,是痛苦绝望尽头的感动和温暖,是风雪之夜中暖融融的温情,是一种触动人心的情感力量。通过联想和想象,我们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情感的张力,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自行填补作者隐而不写的“空白”,这样就积极地参与到了文本的建构过程中。 三、结语 还原法使阅读和分析成为读者和作者的一种良性互动,借助想象的翅膀,透过纸张去发现,去想象,去品味更深层次的文学之美。将还原法引入古代诗歌教学,可以避免课堂教学的随意性,提高课堂效率。而对于学生来说,还原法的运用可以提高其思维能力、逻辑分析能力,真正地提高其语文素养。更重要的是,还原法的实践和运用能够一洗以往语文课机械分析的流弊,给语文课堂带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2]孙绍振.还原分析和微观欣赏[J].名作欣赏,2004(10). [3]陈堂君.评孙绍振的文本还原解读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9). (编辑:龙贤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