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走进非洲”活动设计(人教版)
范文

    杨华

    

    

    

    摘 要:区域认知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该课是非洲区域地理高二复习课,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目的,以非洲农业发展问题为主题,整合非洲区域地理和高中系统地理两大板块内容。采用以问题探究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旨在探索如何帮助学生建构区域地理认知体系,提升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的实效性。

    关键词:区域认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区域地理;系统地理

    一、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区域认知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区域认知是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1]。”在课标中,进一步具体提出学生需要达到“区域认知”能力,即“能够形成从空间—区域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格局有较强的观察力,并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区域关联等方法认识区域,简要评价区域现状和发展[1]。”

    课标分析:“区域认知是人们出于认知和实践的需要,根据一定的标准将地球表层划分为不同尺度、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空间单位来加以认识的过程[2]。”“区域认知素养是学生在地理教育教学引导下,养成用区域的视角看待客观世界,并依据特定思维模式,恰当运用区域地理方法和技能认识区域、解决区域问题的综合性品质。根据科学素养划分標准及区域认知素养的内涵,可以将区域认知素养划分成区域认识、区域认知方法、区域认知能力和区域观念[3]。”

    二、设计思路

    区域性是地理学特点之一,区域地理是高中地理学习的起点和归宿。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目标的定位应是高中系统地理和初中区域地理的结合,以区域地理知识为依托,包括区域位置与分布、区域特征与成因、区域差异与联系、区域环境与发展等方面,用系统地理知识结构处理初中地理知识。运用区域地理方法分析现实中的区域地理问题,能够深化区域认识。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中转化出来的。建构认知结构可以实现区域地理教学目标“可视化”,提高区域认知能力,强化区域观念。将基本原理和规律等联系起来,从空间分布规律、区域特征分析、区域发展三个方面建立知识结构,运用知识结构图,帮助学生建构区域认知方法。选择非洲作为一个区域单元进行学习,有利于从整体上认识非洲突出的区域特征,分析和理解非洲面临的主要区域发展问题以及中非合作与交流的意义。

    教学活动设计完成三项具体目标:①以非洲贫困和饥饿为切入点,聚焦非洲农业生产条件评价,深化非洲区域特征认识;②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认识非洲区域的基本要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掌握认识区域的一般方法;③指导学生针对地理条件提出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方向与措施,强化区域观念、空间观、人地观(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和因地制宜观等。

    三、活动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出主题

    活动1:判断非洲某地景观的正误和分布(图略),认识非洲自然景观的多样性和分布的对称性。

    活动2:判断非洲某地人种的正误和分布(图略),认识撒哈拉以南非洲以黑种人为主,北非以白种人为主,马达加斯加还有黄种人分布。

    活动3:观看视频“卢旺达饭店”片段,认识非洲多民族冲突和战乱,1994年的卢旺达大屠杀3个月屠杀近100万人,因此,2000年《经济学人》称非洲为“无望大陆”。

    活动4:读世界极度贫困人口数量图(图略),认识世界贫困人口自1990—2015年数量大幅下降,但预测显示2030年近90%的极端贫困人口将生活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

    活动5:读2018年世界重度饥饿人口分布图[4](图略),认识非洲是重度饥饿人口集中分布地区。

    活动6:读非洲的农业人口和农业产值占比图[5](图略),认识农业在非洲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活动意图:通过以上6个活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认识非洲多样性的区域特征,非洲尤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还面临严重贫困和饥饿的挑战。引出本课探究的主题——非洲农业生产条件的评价和农业发展措施。

    环节二:分析探究,体系建构

    第一部分:自然条件评价

    活动1:读非洲地形图(图1),描述非洲地形特征,说明其对河流的影响。

    活动意图:认识非洲的地形以高原为主,总体地势起伏小,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受地势影响,发育了由南向北的尼罗河和由东向西的刚果河等大河。训练学生地形要素空间分布格局表征能力,强化对要素特征和要素关联性的认识。

    活动2:读非洲的气候类型分布图(图2)、年均温和年降水量分布图(图3),描述非洲气候特征。

    活动意图:从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年均温和降水量分布概括非洲三大气候特征:气候类型对称分布、高温和干燥面积广。训练学生的气候要素空间分布格局表征能力。

    活动3:读降水和气温资料图(图4),判断气候类型,分析其成因及最容易产生的自然灾害。

    活动意图:认识非洲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的特点和成因。受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全年高温,降水季节差异大,最容易受旱灾影响。训练学生概括气候特征和分析推理成因的能力,强化人地联系的观念。

    活动4:从地形、气候、水源等自然要素维度评价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填入表1。

    活动意图:通过表格帮助学生构建分析问题的基本模型,立足要素特征和要素关联性,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分析对农业发展的影响。通过表格直观表达,学生认识到自然条件对农业有利的影响更多,说明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优越。

    活动5:观看视频片段“中国人在非洲”,莫桑比克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这块天赐的良田为何不能让这里的人们生活富足,甚至还饱受饥饿的困扰?

    活动意图:激发学生对社会经济条件探究的兴趣,实现课堂教学的承转。

    第二部分:社会经济条件评价

    活动1:对比“1884年欧洲列强对非洲瓜分”和“非洲政区分布图”(图略),比较相似点。

    活動意图:对比两图发现,非洲政治地图始于欧洲列强对非洲的瓜分,产生两个结果:一是国家边界基本上继承了欧洲列强瓜分非洲的边界;二是国家数量多。引导学生认识到欧洲列强瓜分非洲是非洲民族问题复杂、多战乱的历史根源,以材料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

    活动2:读非洲语言分布图和埃塞俄比亚民族构成图(图略),说明非洲民族构成特点。

    活动意图:认识非洲民族具有极端多样性。

    活动3:读非洲出口地图(图略),说明非洲出口商品特点。

    活动意图:非洲有富饶的资源,如石油、黄金、铂金、钻石等,认识非洲经济以原材料和初级产品输出为主。

    活动4:读非洲与欧亚美四个大洲未来100年的人口增长趋势(图略),说明非洲人口增长特点。

    活动意图:读图认识到非洲目前人口12.5亿,预测在2050年人口将实现翻番。按照如今的趋势,非洲将成为人口最多的大陆。

    活动5:读非洲、中国、英国、世界谷物单产对比图,非洲、菲律宾、中国灌溉条件对比图,非洲主要国家耕地利用率(图略),说明非洲农业技术和农业生产条件特点。

    活动意图:通过材料认识非洲农业技术水平低,农业生产条件落后。

    活动6:从历史、民族文化、人口、技术等社会经济要素维度评价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填入表2。

    活动意图:构建分析问题的基本模型,提高区域特征分析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通过表格对比分析认识到农业生产落后的决定性因素主要在于社会经济因素,根源在于殖民统治。

    环节三:模型验证,创新应用

    活动1:(2010年高考上海地理卷第42题)读厄立特里亚位置及地形示意图(图5)及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厄立特里亚气候干旱,降水量小而且不稳定。2007年人均国民收入仅270美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但粮食不能自给。农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如在平原、山地斜坡主要采用传统地面灌溉和引洪灌溉的方式,很少实施喷灌、滴灌。目前我国和厄立特里亚正在开展农业方面的合作。 简述厄立特里亚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该国可以采取的措施。

    活动意图:应用思维模型(图6)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分析对农业发展的不利影响,针对问题因地制宜提出相应措施,树立人地协调的区域发展观。

    活动2:读2018年中非粮食产量和消费量对比图(图略)[6],比较异同。

    活动意图: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粮食生产取得了伟大成就,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千克左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远高于非洲人均粮食占有量150千克,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但人均粮食消费量达562千克略大于人均粮食生产量,仍有一定程度的粮食安全问题。不断深化中非合作,支持非洲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合理利用非洲的资源和市场,实现中非双赢。

    总结:非洲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延伸,也是中国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伙伴。非洲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很多,但在中非合作框架下将给非洲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专家点评】本节以非洲区域地理复习为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采用“主题式”区域地理教学,实现了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整体性教学。本节课主要特色如下。

    (1)以非洲农业发展问题为大主题组织教学内容。贫困和饥饿是非洲尤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突出的区域发展问题,联合国报告指出,冲突、气候变化与经济波动是导致粮食不安全的主要原因。本节课通过《卢旺达大饭店》视频片段等情境创设,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农业问题是个大主题,强力推动海量内容的整合优化,实现区域和原理两大领域融合渗透和有机关联,达到高效复习的目的。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域下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建构框架,深刻理解区域与原理,可以帮助学生完整有序地把握知识体系,自主建构有理解力和可迁移的知识结构,使隐性的思维形式外显为清晰的思路线索,起到事半功倍、提升思维能力的作用。在完善知识结构的同时,能更深刻地理解贯穿整个结构中的原理。

    (3)一图胜千言的数据可视化表达彰显学科特色。空间表达是地理学视角之一,地图是地理的语言。人脑的80%功能都是用于处理视觉信息的,人们对接受视觉信息具有天生的敏感度。本节课先图后理,利用地图、照片、坐标图、饼状图、柱状图等图表有效地提高了信息加工及信息传递的效能,有利于学生分析与理解,开启了大脑的无限潜能。(张文革/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地理教研员)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丁生军.“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策略 [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17):10-12.

    [3] 聂桐彤.基于课堂观察的“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现状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23):19-22.

    [4] 欧洲联盟,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粮食计划署.2019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EB/OL].http://www.199it.com/archives/856129.html,2019-04-04.

    [5] 赵志鹏,赵媛.非洲粮食问题的时空演化研究 [J].世界地理研究,2012,21(02):47-55.

    [6]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粮食安全[EB/OL].http://www.gon.cn/zhengce/2019-10/14/content_5439410.htm,2019-10-14.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8:4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