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规矩之中任自然 |
范文 | 江晨曦 【摘要】自读课文的教学需要探讨,以执教《一滴水经过丽江》为例探讨自读教学中的规矩与更多深入的探讨,能更深入地引导学生自读教材。 【关键词】自读课文;课堂;任务引导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教读、自读和名著阅读“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是语文部编教材的一大特色,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语文教学在精读指导上研究已经颇为深入,而在自读教学指导方面却还一直处于暗中摸索阶段。事实上,“自读”这个概念的出现并不陌生。早在20世纪,叶圣陶和朱自清等学者便在其著作对这个阅读的方式有非常明晰且精辟的论述。我们可以理解为,“自读”即学生运用精读指导中得到的种种经验,重点强调的是学生自己阅读和理解。学生自读时,因有精读的功夫,可随机应变,举一反三。自读应是学生提高自身阅读能力所必须具备的过程,也是真正拓展阅读视野的途径,是有效培植文学欣赏能力和写作技能,使其成为一个终身的阅读者。 那么有别于传统的精读教学,教师在自读课型中可以做什么?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中需提纲挈领,以教材作为出发点,而又不过度局限在教材本身,期在学生自得,于规矩之中寻求自然。部编教材八下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一滴水经过丽江》(以下简称为《一》),这是作家阿来的一篇游记,我们以此为例来探讨自读教学的可能性。 “游记”是学生在平常阅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种文学体裁,且学生习作也喜写游记。过去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并没有安排游记单元,甚至可以算得上是游记的课文也寥寥无几,且多为文言文。在部编教材中安排游记单元是一个颇具新意的设计。本单元安排的四篇游记风格、写法各异,所写景物也各有特点。《一》在游记中是比较独特的,它是以一滴水的前世今生作为文章的线索,描写丽江的景物与人,写出了阿来心目中的丽江。 在自读《一滴水经过丽江》之前,我们先精读了梁衡的《壶口瀑布》,学生对游记的三个要素和基本文本特点已经有一定了解。鉴于教材中有专门的游记单元,本学期开学初推荐了一系列当代较为有代表性的游记给学生。要求学生在阅读时知晓游记的不同类型、写作技巧和创作意图,并且做一些读书笔记和摘录,形成完整的读书报告。基于这些阅读的基础进行自读指导,课堂之中以设置问题和布置任务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和探讨。 部编版语文教材在现代文单元中于每单元设置了两篇自读课文,并且编排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但是课后都会给出相应的阅读提示。以《一》为例,其阅读提示如下: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游记作品。与一般游记作品以人的游踪为线索不同,作者化身为一滴水,以水的踪迹为线索,全方位展现了丽江古城的自然风光、历史沿革和人文景观,构思新颖,视角独特。这滴水,自玉龙雪山流下,一路向南,流过美丽的丽江坝,看过初建的丽江城,见证了人世的沧桑巨变;最终在昏睡数百年后再次醒来,来到现代的四方街。他登上水车,远眺古城现代的四方街,古城的全貌,东巴文字的魅力,百姓生活的恬淡,还有斑斓的夜色,旷野宁谧澄澈的美;在得偿夙愿后,跃入金沙江,完成了圆满的丽江之行。这段课文阅读提示清晰地概括了文章的特点、游踪及景物的特色,它可以是学生在初读文章后可以结合思考的第一手资料,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的轮廓。因此,笔者在执教时,课堂之初便是提醒学生阅读“阅读提示”,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内容来理解文章。 与此同时,教材相配的语文作业本中有多则对于作家阿来创作的评价,可以将其引入到课堂中,例如其中一则是评论家谢有顺在《散文之重——以阿来为例》的评价“阿来的写作,就是这样一种有声音的写作,这些声音可能发自作者的内心,也可能发自山川草木……每种生物都可以唱歌,关键是,你是否有那个心和耳朵来倾听。”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阿来的创作是和自然结合的有灵性的创作,其语言是一种“歌唱”,那么作家的这种诗一样的语言特色,可以让学生以诗的方式去表现。基于理解景物特点的基础上,用短诗的形式来表现“旅程中你印象最深的一处或几处场景”,充分品味作品语言之时感受到景物的历史、美丽、古朴、厚重之特性。学生在创作之后,进行朗读、交流与评点,在课堂之中激发创作的热情。 本文谋篇布局并不复杂,用“一滴水”拟作为主人公来贯穿全文是学生学习当中的兴趣点,也是难点。因此,课堂主问题设置之一,就是“为什么选择一滴水经过丽江?而不是一片云,一缕阳光,一粒种子或一只鸟?”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在否定他物的不合理时,研讨“一滴水”的合理性,从视角灵动、水的澄澈对人心灵的洗涤、和水作为丽江古城的标志等角度去诠释作家选择角度的合理性,学生在否定的过程中探求合理性。课堂到此如果已经结束,那便只停留在文本本身,学生通过单篇阅读达到类型阅读的拓展还没有达成。 笔者认为“自读”教学不只是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行展示,用任务来归置学生的阅读导向,而是让学生在“自读”教学的课堂中能够获得真正的自读能力,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思考,在教师的指引下推进自身阅读体系的建立。问题不应该细碎,大开大合的问题设置能够推进得更深。因此,笔者设置了如下问题来进行延伸课堂,“这一滴水旅程丰富,只是它经过每一处场景时,似乎都是浮光掠影,点到为止。和我们之前学过的《壶口瀑布》,同学们自己阅读的《登勃朗峰》都不太相同。对于一篇游记而言这是它的特色,还是短处?要求:联系这个单元的游记和本学期老师推荐的游记作品来讨论。(小组合作讨论)”将不同的游记进行比较,一方面使学生明确本文写法的独特性,另一方面,阿来在创作时曾说“此文是应丽江市政府所邀,为小学生而写”,写作的目的决定了如何写作,这样一种拟人化的视角,充满想象和联想,将情感流淌在行文的细节的场景之中,都是很有意味的。当然如果把握不当,也容易成为一篇流水文。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对游记的写法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对作家创作技巧的运用和创作对象之间的紧密联系也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将不同的文本引入课堂,使课堂不再局限在篇目之中,而是有了更宽广的阅读视野。 而这种思辨性可以在课堂中继续延续,之前是将此文和其他游记作比较。如果和作家在无特定预设读者的情况下的写作作比,又会是怎样。在读本文时,我也找到了阿来另一篇和丽江有关的文章,里面有这样一段话,“这是今天游客们的丽江。很多小資的网上或纸上文字,都津津乐道他们对丽江的新定义:艳遇之都。”——阿来《小资和艳遇概括了不丽江》事实上,当你在网上搜索“丽江”,浓重的商业气息,铺天盖地的酒吧文化让这座古老的城有点面目可狰,想必阿来也是知晓这些的。然而他笔下一滴水经过的丽江依然这么古朴,恬淡,沉静,是不是很矛盾?你想遇见一个怎样的丽江。同一片风景,同一位作家笔下的不同描摹,势必会让学生在课堂之中产生思维的碰撞。碰撞本身不是关键,因为答案本身也并不是恒定的,而是引导学生去关注单个文本后的延伸文本和作家的创作意图。学生的自读,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导”的作用,导的是思辨的能力,导的是方向,教师的作为在自读教学中应体现于此。 自读本身有相应的任务布置,在此基础之上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应是自读课教学的一种方向。如何在“自读”教学的路上实践得更彻底,还需要执教者对阅读的目的和方法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对阅读教学中不同阅读方法的任务体系有更全面的思考,同时基于学生的内需、学情,将其有序地进行落实。语文阅读素养的养成是一个丰富而又舒缓的过程,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读之间的关系也需切磋琢磨,也能真正让学生养成终身受益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朱自清.略读指导举隅[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谢慧.论阿来原生视野中生命的三重内蕴——以散文《一滴水经过丽江》为例[J].文化学刊,2017(8). (编辑:龙贤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