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谈汉字六书与识字教学
范文

    刘永动

    【摘要】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识字教学,学生总是写不会字,即使写会了过几天又记不清了。其实那是学生没有搞清楚汉字是怎样一种文字,也没有掌握规律。如果教师能从字理方向进行分析,一定会使学生茅塞顿开。

    【关键词】汉字六书;识字教学;造字法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汉字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发明最早而一直沿用到现在的古老文字之一,属于表义文字,每个汉字都蕴藏着深厚的表义信息。那么,到底应如何进行识字教学呢?

    这还得从汉字六书说起。汉字的出现有很多种说法,如洛神河图说、个别超人造字说、钦定造字说等。而深究造字之理,你会发现汉字的发明绝非一人一朝一夕一举而定,而是我们的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为了某种表达的需要,逐渐把一些可以表义的符号约定俗成地固定下来,并逐渐丰富起来,就形成了完整的表义符号系统——汉字。而后人总结古人造字之法,即汉字六书。早在1000多年前,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就总结了古人的六种造字法:象形、指示、会意、形声、假借、转注。严格地说,这六种造字法当中,只有前三种是真正意义上的造字法,而其余的三种只是用字法,或者说是造义法。先说象形造字法,例如“山、水、石、马、羊、日、月”等,就是描摹事物之形象造字,具有首发性,故而是一种不折不扣的造字法;再说指示造字法,例如,“本”字是用“一”来强调出“木”的根,就是“本”的意思:“根本”;“刃”,用“、”强调出“刀”的关键部分就是“刃”,这也是一种真正的造字法;还有会意造字法,例如“尖、尘、众、森、疑”这些字,就是会意法所造的字。上小下大即是“尖”;小土即是“尘”;人多是谓“众”;独木不成“林”,多“木”就叫“森”;“疑”字其实就是一幅狩猎图,一把刀“匕”,一支箭“矢”,一根“矛”,下面是“走(跑)”,综合起来就是如果遇到一只猎物,当你还在犹豫是用“匕”刺还是用“箭(矢)”射或者用“矛”戳时,猎物早已“走(跑)”掉了,所以“疑”就是“举棋不定”之意。这些字都是汇集几个单字,集合成新字新意。故而是一种造字法——会意造字法。

    以上三种造字法,所造之字有好大一部分是独体字,且都具有首发性,所以是真正意义上的造字法。形声造字法,因为象形造字法造出的字非常有限,特别是抽象事物更不好描摹出来。例如“思想”,怎么描摹?“想”上面是“相”表音,下面是“心”表义,“想”离不开“心”,而上面的“想”在前三种造字法的基础上逐渐固定下来并已经有了一定的表音功能,所以就用作“声旁”。而“形(义)旁”才是表意的。所以用这种实质意义上的“组字法”组出的字,就无疑成为汉字的一个非常大的队伍,几乎占了汉字的90%以上。

    那么,这么多的形声字有没有规律可循,有。如“腿、脑 、胫、肺、脏”等,与人体有关的字大都带有“月”字旁,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个“月”字在古代是“肉”字,例如:“炙”是“用火烤肉”,即“炙”。所以,与人体有关的字带“月”字旁就不足为奇了。

    剩下“假借”“转注”,就是完全意义上的用字法。因为这两种造字法,并没有使汉字在总量上有所增加,但同样丰富了汉字的表义性。前面说过这两种只能属于造义法。如“来”古同“麦”,借来表“行来”之意,后专表“行来”之意,不再表“麦”字义。这种“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的用字现象,不管怎么借,汉字的总量并没有增加,只是意义更丰富了。还如:学习古文时,有那么多“通假字”就是属于用字法。正如鲁迅所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用的人多了,也便有了新义。只要深究其理,掌握汉字的音、形、义,并正确运用之,其实也不过如此。到底如何进行识字教学?

    一、深挖汉字隐藏的表义信息,余味无穷进行识字教学

    通过对汉字的造形,隐含信息的理性分析,既能改变过去靠死记硬背识字的状况,又能提高识字兴趣,何乐而不为呢?例如“疑”,一只猎物跑过来,用的是“矢”“匕首”“矛”里什么工具去捕獲它,容不得“疑”。“疑”就跑掉了。这个“疑”就像一幅画,再现了我国古代先民们狩猎的场景,也昭示了先民们不断发展的生产力的成果。工具已经由更早期的石器变成“箭”“匕首”“矛”了。

    二、分析汉字的内涵,正确进行识字教学

    每个汉字都是经过多少人不断地运用、总结才定型为目前的字形。在这个过程中,汉字的图画性不断减弱,而符号性不断增强,如不加以认真分析就可能出现错误。例如“采”是一只“手(爪)”伸到“木”上去,义为“采摘”。而好多人把它写成“丿”下面一个“米”字,这就错了,而且也无法释其意。

    三、多查字典,掌握字的本义,从根本上进行识字教学

    任何一种文字,都是一个开放性的符号系统。汉字也一样,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得到了不断发展与完善,有些字的意义也得到了不断引申、比喻,甚至扩大、缩小、转移,而字的本义不会变。只有牢固掌握字的本义,就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纲挈领地掌握汉字,得到牢固识字的目的。略举几例:“西”本义为“鸟在巢上”,后引申,因鸟在太阳落山时归巢。所以,就引申“西”表示“太阳落山的地方,与东相对”。“东”是“太阳爬上树梢”即“日”爬上“木”,义为“太阳刚升起”,故而“太阳升起的地方”称为“东”。如果弄不清字的本意,恐怕你很难理解“西”“东”为什么这样写?类似的现象比比皆是,我们要勤查字典,这样识字就能事半功倍、举一反三,甚至举一反十、反百,得到快速识字之目的。

    参考文献

    [1]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编辑:张驰)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2:5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