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舒婷《致橡树》的女性意识解读 |
范文 | 赵文英 【摘要】舒婷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活跃于我国诗坛,它与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人以风格独特的诗风,掀起了“朦胧诗”的大潮。舒婷经典诗歌《致橡树》创作于1977年3月,是朦胧诗派的典型代表作品。《致橡树》可以说是爱情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新时期中国文学的重要作品,在很多读者心中,《致橡树》就代表了舒婷,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首诗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本文站在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舒婷《致橡树》中所蕴含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舒婷;《致橡树》;女性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漫长的文学发展历程中,几乎是男性雄霸世界,女性作家寥若晨星。当五四运动后新诗出现,国内诗坛以男性为主的情况也并未有很大程度的变化,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末。舒婷的出现如同一只春燕,代表了女性诗歌春天的来临。 一、《致橡树》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一)木棉与橡树的意象 舒婷在这首诗中描写了木棉与橡树这两个独特的主体意象,借助于木棉向橡树表达心声的方式贯穿整首诗。所谓主体意象即是诗歌整体意象中最重要的意象。橡树是全球最大的开花植物,它的外形呈塔状,树形高大结实,大部分西方人认为橡树代表了强壮,可以说是男性的象征;木棉又称为红柿,其枝干舒展,花红如血,在远处望去就如同一团团在树枝上燃烧跳跃的火苗,而具有“红硕的花朵”的木棉也代表了拥有新的审美理念的女性人格,她摒弃了传统女性的柔弱、妩媚的秉性,洋溢着刚健、独立的生命气息,在意识沉淀中非常好地激发出了女性的自我意识。在《致橡树》中,木棉希望获得与男性相同的独立、平等的地位,希望可以和对方一起高高地立于大地之上,感受双方共同的人生经历,获得精神上的独立与自由,舒婷认为这也是爱情必须要拥有的基础,她用“我如果爱你”作为整首诗的开头,不仅非常准确直白地表达了爱的信息,同时也蕴含着追求独立人格的现代女性的风度美。她不愿意做“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等代表了柔弱依附爱情的女性形象,而希望自己能够是以“一株木棉”的“树的形象”与爱人站在一起,从而表达出自己对独立与平等的渴望,从本质上来说这是对传统女性思维与意识的否定。从诗句中可以看到,木棉和橡树有“紧紧握在地下”的根与“相触在云里”的叶,它们“分担寒潮、風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可以说诗歌中的木棉即是独立女性的化身,代表了新时代女性的新面貌,表现出非常鲜明的女性意识。 (二)次要意象的解读 根据诗歌中木棉这一主体意象,舒婷还描写了很多次要意象来实现充分的对比与反衬,从而构成对比式意象组合,即是选择两组或者多组物象相互对立和映衬。在诗歌中,舒婷用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以及日光、春雨来进行反衬,舒婷觉得,在爱情的世界中: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这几句诗中的次要意象和木棉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舒婷直接否定了在爱情中依附于男性的女性意识,否定了丧失自我独立人格的女性意识;否定了具有不平等色彩的两性爱情,从而从侧面表达出了自己独立自由的爱情观,彰显出了女性的自我意识。 舒婷作为一名女性意识觉醒者,一路都高举着女性独立和解放的大旗,希望能够唤醒更多还在沉睡中的女性,唤醒那些麻木的女性自尊。在《致橡树》中,舒婷说出了自己理想中的爱情,就是做橡树身边的一株木棉,根紧握,叶相触。和橡树相对,木棉独立但不失自身的柔美,二者的思想以及灵魂借助于根与叶的碰触来进行平等的交流,橡树与木棉共同分担风雨、共享美景,永远相依在一起。 (三)舒婷的自我超越 在《致橡树》这首诗歌中充分彰显出了女性主义写作特征,体现出了舒婷对女性权利、价值的要求和渴望,在经历了各个时期的忽略、轻视甚至压制后,女性觉醒意识也通过艺术的形式开始绽放。舒婷敢于打破时代桎梏,实现自我超越,唤醒女性意识觉醒。《致橡树》采取整体象征的方式刻画出了非常生动的意象,在舒婷看来,诗歌中蕴含了很多爱情伴侣的代表,比如说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等,但是这些爱情代表都被舒婷所否定,最后她选了木棉来当作是橡树的最佳伴侣。她希望木棉能够和橡树并肩站立在一起,以独立的姿态相爱,代表了爱情中双方的独立人格以及男女平等的思想。 《致橡树》这首诗歌作品非常明显地表达了舒婷对于传统女性观念的否定,她从现代女性觉醒的层面出发,借助于诗句中所描写的各种意象,力求为女性争取更多的尊严、地位,这样的抗争与呼唤也直接体现在字里行间。舒婷义无反顾的决心如同惊天动地的呐喊,从其时代意义这方面来说,这是对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强加于女性的枷锁的打破,也是一种自我的超越。《致橡树》发表之后,读者对于这首诗褒贬不一,然而女性意识的觉醒已经开始,舒婷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二、舒婷女性主义思想的当代影响 在《致橡树》这首作品横空出世之后,在舒婷其他诗歌中女性主义思想的影响下,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很多女性诗人如唐亚平、伊蕾等人都用自己手中的笔发出了女性内心深处的呼唤,要真正打破“男主女从”这一陈旧秩序,力求摆脱以男权为中心的话语模式,进而渴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的男女关系。在这些女性诗人的诗歌作品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及对妇女解放的呼唤经由更加鲜明的特征所表达出来,成了“新时期文学”“诗意启蒙”中的亮丽景色。因此,舒婷在《致橡树》中所蕴含的女性意识觉醒以及对独立人格的呼唤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八九十年代女性主义诗歌的觉醒与发展。 另外,舒婷在《致橡树》中所表现出的高扬的独立人格思想,到目前为止依旧对当代女性的价值观与爱情观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然而争取女性人格独立的道路非常漫长,在实际生活中依旧还有很大一部分女性都坚守着传统爱情观,并未有新时期女性的独立意识,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出了我们对怎样修正自身的价值观与爱情观进行深入思考。 每个人都属于独立的个体,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想法,舒婷在《致橡树》中所描写的女性形象“木棉”,用后现代主义的观点来看待,就如同为女性所给予的一个强加于身的“预设”,这一“预设”本来就是好的,但进行深入思考之后能够看到其忽略了个体的主观意识,如此一来就减轻了其为女性代言的力量。真正的女性解放不单单应当是脱离父权的压制,可以取得和男性平等的地位,更关键的是女性必须要活出自己,可以不再受制于社会强化的“贤妻良母”形象,可以真正根据自己的想法来自由生活。 三、结语 从表面上来看,《致橡树》属于不折不扣的爱情诗,但它并非单纯地描写爱情,从一开始就并非是情人之间的窃窃私语,而是强烈的爱的表达,更是唤醒女性自我意识和独立精神的呐喊,不仅具有经典意义,同时表现出极强的启蒙意义。舒婷可以说是当代最早开始正视内心情感的女诗人,舒婷所创作的诗歌总是在模糊中表现出一种难以言喻的不可抗拒的力量,这也许便是舒婷诗歌作品最具魅力之处。当女性在社会生活中获得了不单单是作为“性”,同时也作为独立的“人”的社会地位时,当男性也真正把女性当成是具备和自己同等独立人格与思想追求的“人”时,女性的真正解放与爱情的真正幸福才可以来临。 参考文献 [1]童县城.爱的宣言,人生的姿态——读《致橡树》[J].语文月刊,2018(1). [2]黄韦娟.从《致橡树》引申看中国女性写作中女性意识的发展流变[J].职业,2017. [3]吴涛.析《致橡树》女性爱情观[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27). (编辑:张晓婧)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