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谈立德树人视角下语文课堂融入“新三好”的实践 |
范文 | 江小佳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当主动地将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与语文课程的教学进行整合,让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实现道德素养的提升。而随着“新三好”教育理念的提出,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对学生有了更具体的要求,即促使学生在提升自身文学素养的同时,逐步发展成为社会好公民、学校好学生、家庭好孩子。所以,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当在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下贯穿“新三好”的教育理念,以助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 一、渗透作者思想,做社会好公民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有其创作者,而每位作者在进行文本创作时,都会渗透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所以,在教学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分析文章的语言,还要引导学生对作者的情感进行把握。教师基于作者所渗透的爱国情怀、社会意识,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真正做好社会的公民,增强自身的爱国意识。 以《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来说,文章通过对比的方式,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师通过对文章内容的讲解,引导学生萌生强烈的爱国意识。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解读文章的语言,让学生直观体验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当下的破败不堪,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之后,让学生在分析文章表达特点的同时,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为的愤恨之情,从而不断萌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创建互助活动,做学校好学生 在向学生教授语文知识时,教师能够发现,不同的学生所具备的文学素养不同,对语文知识的建构质量也存在明显的差异。然而,由于师资力量有限,面对班级中的众多学生,教师很难在课堂上照顾到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跟上教育节奏。对此,教师可以发挥学生的力量,为学生组建互助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主动帮助他人,并接受他人的帮助,以便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引导学生做一个好学生。 例如,在教学《桂花雨》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和定位,知道哪些学生的文学素养较高、阅读能力较强,哪些学生的文学素养一般、阅读能力较弱。然后,教师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的安排,使每一个小组中的学生都保持一定的差异性。然后,让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主动地帮助组内的其他学生,引导其他学生进行文本的解读,以便学生在互帮互助中逐步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课文所运用的表达方法,从而形成融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互助品质。 可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安排特定的学习小组,能够让学生之间形成互助的学習结构,使学生在与小组成员的互帮互助中自觉意识到合作、互助的重要性,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好学校的好学生。 三、挖掘教材内容,做家庭好孩子 教师教授学生语文知识的目的,不单单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将所学习的内容运用到生活之中,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我们语文课本中的许多文章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具有密切的关系,也暗含许多家庭德育内容,所以,教师应当对教材上的知识进行深度挖掘,找出其与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和“新三好”教育理念之间的结合点,引导学生在理解语文知识的基础上,能够主动地做家庭中的好孩子。 例如,在教学《慈母情深》一课时,由于这篇课文表现了母亲的慈祥与善良,体现了作者与母亲之间浓浓的母子之情,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文章中所描写的情境与自己的实际生活中的情节有机联系起来,促使学生在认识文章中母爱的深沉、无私和宽广中,体会自己母亲的不易,从而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帮助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显然,教师对教材上的德育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引导学生将教材上的内容与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能够帮助学生强化家庭责任意识,使学生积极地做家庭中的好孩子。 总而言之,尽管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仍旧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德育体系,以促进“新三好”教育理念与语文课堂进行完美整合,但是教师仍然要具有足够的耐心,主动地渗透作者的思想情感,打造有效的教育活动,挖掘教材的内容,让学生不断地朝着“新三好”的方向发展。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