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范文 | 范建添 课时目标: 1.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体会人物形象。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重点: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 难点:边读边想,初步掌握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述主要内容(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以公事为由,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经过是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结果是十万支箭三天就“造”好了,诸葛亮将十万支箭如期交给了周瑜,周瑜自叹不如。) 板书:起因、妒忌、经过、借箭、结果、自叹不如 2.上节课我们了解到课文中人物有哪些特点? 周瑜心胸狭窄、妒才忌能、用心险恶;诸葛亮神机妙算、胆略过人;鲁肃忠厚老实、信守承诺;曹操谨慎多疑。 二、读语言,了解人物 1.默读课文,找到诸葛亮与周瑜对话的内容。 句子1:“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周瑜早就有预谋,却不露声色。与大家共商军事,实则暗中设陷阱害人。 句子2:“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①?“推却”是指拒绝的意思。 ②你从周瑜的话里面发现了什么?造箭是公事,诸葛亮不能推托。 句子3:“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 ①“委托”是指周瑜把造箭的任务托付给了诸葛亮。 ②诸葛亮一口答应下来,说明了什么?他胸有成竹,能在规定时间内拿出十万支箭;顾全大局。 句子4:“十天造得好吗?”不能,因为后来周瑜不给诸葛亮造箭用的材料。 句子5:“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可看出诸葛亮以大局为重,智慧过人。 句子6:“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 ①“军令状”是指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表示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治罪。 ②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周瑜认为诸葛亮三天内造不出十万支箭,必受重罚。 ③三天造十万支箭这么难的事情,诸葛亮为什么主动要求去做?因为对于周瑜的算计,诸葛亮早有对策;做到了顾全大局。(这句读出自信的语气) ④概括一下诸葛亮的人物形象。虽已识破周瑜的奸计,却不露声色,实则早有对策,表现出他超人的智慧、胆略过人。 句子7:“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①“迟延”是故意拖延时间。 ②可看出周瑜是个什么样的人?嫉妒心强,心胸狭窄,阴险狡诈。 句子8:“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神机妙算”指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2.分角色朗读课文第2.3自然段。 3.思考以下问题: ①为什么要草船借箭?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要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内造好十万支箭。 ②?②怎怎样实施草船借箭?先请鲁肃帮忙准备必要的装备和人员,趁大雾漫天的凌晨,带领二十条扎满草把子的船前往曹军水寨,擂鼓呐喊,吸引曹军放箭,草把子上很快插滿了箭。 ③草船借箭的结果是什么?二十条船上的箭总共有十万多支,周瑜得知经过后自叹不如。 4.小结。你对课文中的人物有哪些了解? 从接受做箭任务可以看出诸葛亮顾全大局、智慧过人;从“借箭”一事看出诸葛亮知天文、晓地理、懂人心、神机妙算、才智过人;从鲁肃借船一事可以看出他忠厚老实、诚实守信;从故事的起因可以看出周瑜嫉妒心强、阴险狡诈;从曹操不了解虚实便命令弓弩手向江上射箭可以看出他生性多疑。 5.选词填空。高瞻远瞩?口若悬河 ?阴谋诡计 ?神机妙算 诸葛亮(高瞻远瞩),判定刘备与孙权联合抵抗曹操,可以三分天下。诸葛亮亲自去东吴见孙权,在会谈中,他(口若悬河),舌战群儒,终于促成了孙、刘联盟。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几次耍弄(阴谋诡计),要置诸葛亮于死地,但都没得逞。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使周瑜不得不佩服。 三、作业 根椐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三天造十万支箭这么难的事情,诸葛亮为什么主动要求去做?当诸葛亮立下军令状的时候,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起因:妒忌 经过:借箭 结果:自叹不如 神机妙算 教学反思: 通过朗读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细细体会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懂得诸葛亮“知天文、懂人心、晓地理”,草船借箭的经过写得具体,更好地体现了人物的特点;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