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美是理式”——柏拉图之思》说课 |
范文 | 刘鑫 一、课堂设计理论依据:“沉浸式”教学 二、教学创新理念:情境还原、专题建设、翻转课堂、教学辅助 点突出课堂教学创新的理论依据和实施过程及效果,评委将重点围绕课堂教学创新的理念、组织、实施与效果进行提问 三、课堂创新组织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1)版本:凌继尧主编《美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分析:随笔式编纂,语句生动、突出情境效果。 2)课程位置:本节课内容选自《美学》课程中第一讲《美从何处寻》的第三部分《大希庇阿斯篇》。 分析:《美从何处寻》的理论枢纽,在对“美是什么”毕达哥拉斯认识的基础上进行介绍,同时提炼“美是理式”内核,为下部分“我爱我师,我尤爱真理”亚里士多德思想的介绍进行一个良好的铺垫。 3)特色:“点”、“线”统一。 分析:西方美学思想思想发展的总体脉络与柏拉图个人思想的有效融合。 2.学情分析 1)难度适中:导论内容。 2)识记为重:思想史认识。 3)指导现实:课程思政。 4)问题导向:西方思想情景。 3.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A.认识“美是难的”美学困惑。 B.掌握柏拉图“美是理式”的美学思想。 2)能力目标 A、提出问题 B、问题分析 C、理论运用 3)情感目标 A、激发兴趣 B、保持兴趣 4.重难点分析 1)重点:理式的阐述与存在层次。 处理措施:在讲授中,教师需要加大这部分内容的讲授比重,结合生动的具体事例,寓教于乐,在例子的陈述中帮助学生消化这个核心概念。 2)难点:“美是理式”的内在逻辑关系。 处理措施:及时总结课程前述内容“美是难的”原因在于本质追问以及理式存在于本质层,在学生对于上述内容较为熟悉的基础上,进行有机的内容勾连,完成对“美是理式”的逻辑阐述。 5.思路分析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什么?”无法说清→“美是什么?”疑问变成困惑→柏拉图“美是难的”认识→“美是理式”的对应思索→理式的涵义阐述→理式的本质层次存在→“美是理式”的内在逻辑→“美的理式”在生活中的表现 (二)教学方法 1、内容:讲授法、启发法、演示法 2、形式:混合式教学法,數据分析法 (三)教学过程 1.课前 1)美的发现 (学生为主导) 2)基础材料准备(寻找生活中的“美”) 2.课中 1)美的认识 (理论情境的课堂还原) 2)理论知识学习 。 3.课后 1)美的应用 (理论对现实的观照) 2)使用课中学习的“理式”理论分析课前原始资料 四、课堂创新实施 (一)情景创新 利用教学软件模拟理论产生的原生环境,加强学生学习体验度。 (二)角色创新 1.课程讲授配合使用蓝墨云等教学软件。 2.淡化教师的单向教学角色 3.强化学生的学习中心角色 (三)视角创新 1.地方特色视角:所选事例来自学院和陕西地域。 2.可持续发展视角:学生在历史的学习中提炼对现实生活的启示,进行历史的延伸。 专业理论课发挥“课程思政”作用。 五、课堂创新效果 (一)点、面结合 点:突出学生的个性。 面:兼顾课堂整体效果。 (二)理、事结合 理:“美是理式”说。 事:相关配套事例的支撑论证。 (三)史、实结合 史:西方美学思想史的连贯性介绍。 实:紧密联系生活现实。 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2017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应用技术型大学语文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项目编号:XGH17265 “外研社”大学外语教学科研项目“中西比较视阈下的美育研究”(项目编号201712270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