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基于胜任力理论的中小学校长能力研究初探
范文

    刘国胜

    未来社会,综合国力的竞争取决于科技的进步和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教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了科技和国民素质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全社会对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教育应如何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改革传统的管理模式,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而处于学校管理中心地位的中小学校长,他们的能力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发展水平。因此,中小学校长的能力水平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只有明晰了中小学校长的能力标准,才能有的放矢地依据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校长的评价、选拔和培训工作,使校长培养走向专业化的道路。

    一、校长能力的相关政策和传统理论研究

    原国家教委在1991年6月颁发了《全国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试行)》。它是根据我国上世纪90年代教育事业发展对中小学校长队伍素质提出的要求,兼顾当时校长队伍现状而制定的。文件中对“校长的岗位要求”分为基本政治素养要求、岗位知识要求和岗位能力要求三个部分。其中岗位能力要求涉及六个方面的能力: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的能力开展思想工作和品德教育的能力;指导学校教学和业务工作的能力:协调学校内外关系的能力;开展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能力;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在实践中,这份文件成为了选拔、任用、考核和培训中小学校长的基本依据,一直延用至今。它对于全国校长专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很多学者在经验总结、理论归纳概括或是问卷调查和访谈等传统手段基础上进行校长素质分析。李大健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得出,21世纪的中小学校长应该树立“自律自重、和衷共济、求实务实、学者、公仆”等五种形象。赵天明归纳总结出中小学校长必须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要有较强的领导方法和艺术、要善于总结经验等四项素质。瞿卫星对成功校长成功因素概括提炼,发现名校长成功的内在因素是能力因素、人格因素、理念因素。

    

    纵观上述政策和理论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对于校长能力大多强调校长的政治素养,侧重校长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重视校长领导能力和创新精神,但在语言表述上比较宏观、抽象、笼统,缺乏行为示例,在实践层面上不容易操作。特别是很多地区的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在使用《全国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试行)》对校长进行评价考核时,为了便于统计测量,需要对规定的能力进行合理的理解和分解,并转化为基层可理解、可操作的能力内容。在理解和操作过程中常常对专业能力分类及分解产生不同的看法,造成分类不明确、相互包含,或者是分解项目过大、过于细碎等问题,使得中小学校长评价、选拔和培养等一系列工作缺乏统一且科学的依据。

    二、基于胜任力理论的校长能力研究

    胜任力理论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传入我国,开始主要是在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等领域内研究和应用。自2000年以后,我国一些教育理论研究人员开始尝试通过胜任力理论进行教师、校长和大学辅导员等特定人群的胜任力特征研究。

    1胜任力的研究起源及基本概念。

    1973年,麦克利兰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文章《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首次提出胜任力概念。他指出,传统的智力和能力倾向测验不能预测职业成功或生活中的其他重要成就。这些测验是不公平的,人们主观上认为能够决定工作成绩的一些人格、智力、价值观等方面因素,在现实中并没有表现出预期的效果。他强调回归现实,从第一手材料入手,直接发掘那些能真正影响工作绩效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为提高组织效率和促进个人事业成功做出实质性的贡献。他把这种直接影响工作绩效的个人条件和潜在的行为特征称为胜任力。目前,对于胜任力的界定,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若干种说法。综合分析,胜任力的含义包含四个方面胜任力强调工作情境中任职者的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动机、价值等特征:胜任力与任职者工作绩效密切相关:胜任力与任职者能力水平和行为表现相联系,胜任力能够区分任职者的卓越表现和一般表现。由此可见,胜任力的概念较之以往的能力或素质概念,更强调了任职者的自我概念和特质等心理特征因素,强调了所任职务的工作背景和绩效,而且能够直接区分出优秀和一般工作者。

    2关于校长胜任力研究的现状。

    20世纪60年代,美国将胜任力特征研究引入教育领域。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中学校长协会就建立了校长胜任力特征指标体系,并用它来指导校长选拔和职业发展工作。之后,胜任力特征研究传到了英国。于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校长胜任力特征就成为美、英等国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

    美国中小学校长胜任力特征是,分析各种复杂问题、判断、组织、决断、领导、承受压力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及时了解他人各种需要和所关切的问题、广泛的兴趣、注意自我修养、具有较成熟的教育思想,易于接受新思想、新观点。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成立了国家教育评价中心(NEAC)。该中心提出了一个包括8个方面26个胜任力特征的学校管理者胜任力特征模型。(见下表)澳大利亚校长中心认为校长作为领导者,其领导能力包括教育领导力、监督、绩效评估、个人意识、沟通、压力管理、个人管理、培养他人、影响力、冲突管理、团队建设、清晰的系统思维、战略思考和规划、建立组织文化、资源管理、项目管理、全球视角、领导视角、环境和行业观点、公共关系等。

    胜任力模型取之于实际、用之于实际、标准易于操作、组织保障措施到位,英、美等国的中小学校长胜任力模型成功地被纳八校长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中。同时,胜任力模型应用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始于选拔,作为遴选、培训、评估、继任、薪酬等制度设计的依据,它使这一过程成为连续的完整的科学过程。胜任力模型将理论价值成功转化为了应用价值。

    国内以往的校长能力研究侧重于收集观念性的资料或者进行理念探讨,较多地关注不同主体对校长的“应然素质”的理念探讨,而对其“实然素质”体现较少,或者说从实际行为角度来探讨校长能力的研究较少。胜任力理论的出现,标志着人力资源管理进入了一个以能力为基础的时代,给国内校长能力研究开拓出一个崭新的空间。

    国内学者刘维良等使用关键行为访谈法,从胜任力角度对中学校长胜任力进行研究,为中学校长的选拔、聘任、绩效评估,中学校长胜任标准和任职资格标准的制定以及校长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了实证研究的依据。

    云南师范大学的李丽娜在2006年进行了中学校长胜任力特征的实证研究。她采用面谈和电话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对云南省某些地区约30位校长(分为优秀组和普通组)进行了行为事件访谈研究,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揭示出中学校长的胜任力特征模型。该模型包括成就导向、影响力、关系建立、团队领导、自信心、培养他人、逻辑思维能力、灵活性、组织承诺等9项特征。由于该研究力图区分优秀校长与一般校长,以优秀校长的胜任力特征为研究目标,因此,建立了胜任力卓越模型。戴瑜在2008年研究了浙江省宁波市中小学校长的胜任力,依据访谈数据T检验结果,分析出校长优秀胜任力特征包括自信心、建立关系、影响力、自我控制、资源管理、分析思考、发展他人、战略思考等8项;校长基准胜任力特征包括尊重理解他人、互动沟通、灵活性、团队精神、创新变革、自我评估、专业知识与技能、前沿追踪、诚实正直、持续学习、执行力、成就导向、责任心、务实、主动性等15项。按照聚类分析结果,将上述23项特征分类表示为个人特质、人际关系、管理特征、专业智能、敬业度等5个类型。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建构了基于胜任力的校长专业发展模式,并以此为指导发展了宁波市江北区基于胜任力的校长专业发展行动计划。

    从目前国内的中小学校长胜任力研究情况看,出现了三种趋势:一是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更科学的研究视角,以实证为依据,分析研究符合中国校长,以至于符合我国不同区域校长需求的专业能力结构和能力标准,二是推进了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结合,将校长专业能力的研究与校长专业发展相结合,将校长能力研究的成果,应用于校长专业发展的各个方面,三是系统研究了校长的专业能力发展,将校长的能力发展与校长生涯发展、情境学习等诸多因素结合起来了。

    校长是重要的人力资源,应根据人力资源管理流程的要求建立健全校长管理制度,通过制度建设促进校长专业化。而胜任方理论恰恰适应了当前中小学校长能力研究的需求,将宏观层面的岗位能力分解为基层校长能够理解的能力要素,并依据校长的专业发展的情境、个体条件的不同进行取舍,从行为表现的角度来描述校长的岗位能力,建立合适的校长专业能力标准,便于教育行政部门直接采用研究结果。这种做法有利于促使校长形成自己的专业角色意识,激发校长的职业热情与责任感,激励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因此,实践呼唤我国研究者对于校长专业能力进行更为深入的基于胜任力理论的研究。

    (责任编辑张嵘)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2:0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