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林黛玉进贾府》中的“应对”
范文

    蔡小梅

    【摘 要】本文论述《林黛玉进贾府》中的“应对”文化,认为有批判性地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的“应对”文化、提高学生的修为是文学教育的重要责任,提出通过探究《林黛玉进贾府》中的进出规矩、问候次序、座次安排、应对礼节等“应对”文化,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提高个人素养。

    【关键词】《林黛玉进贾府》 “应对”文化 进出规矩 问候次序 座次安排 应对礼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4B-0116-02

    近年来,国家明确提出要重视和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现行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也增加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常识的考查。《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编排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第一课,借黛玉之眼描绘贾府环境,引出主要人物贾宝玉、王熙凤,为宝黛爱情主线作铺垫。笔者除了按文体要素引导学生理解小说情节、人物、环境与主题外,还注重了“应对”文化的探究性学习。

    所谓“应对”即待人接物的礼节、迎来送往的礼仪,这些礼节代代相传即形成了我国的“应对”文化。《林黛玉进贾府》充满“应对”智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应对”礼仪,就是很好的“应对”教育。学生了解并行出相关的“应对”礼仪,有批判性地学习,可以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提高个人素养,成为举止言行有礼有节的文化人。笔者以设问形式引导学生从四个方面进行“应对”文化的探究。

    一、从进入之门看出入之规矩

    设问:阅读第 1 段,黛玉进贾府走哪个门?为什么?

    从西角门入。拜见贾母、三春及王熙凤之后出来去拜见两个母舅,也是从此门出(见第7段)。为什么?

    贾府门之多,有西街门(正门)、东角门、西角门、后街小角门等,要求学生查找原著和资料,看各类门分别是哪些人在走,归纳《红楼梦》中走“门”的规矩。

    林黛玉进出贾府时走西角门,贾府的佣人进出走东西角门,刘姥姥来贾府走后街小门,元妃回来省亲走正门……学生发现了些“门道”,再结合贾家在金陵的地位,就可以得出结论了。

    贾家是一个世袭官职之家,所以宁荣两府自然是很显赫也很有规模的大户人家。这样的人家,“门”不仅大而气派,且多而礼节繁杂。就“门之道”而言:正门,专门给有权有势之人走,仅在重大场合才打开,如宫人传旨、元妃省亲、可卿出殡、贾母办丧等。正门完全有别于平民百姓家的大门,不能想开便开、随时出入,更不是人人可出入。林黛玉是外甥女,在母亲贾敏病逝后,孤身一个来依靠外婆家的弱女子,自然不够资格走正门,只能和佣人一样走角门。

    这就是进出规矩,是大户人家之礼仪—— 什么人走什么门。当然现在“走门”的礼节已不再那么讲究,但迎客送往,关于“门”的礼节仍很规矩。迎客进门送客出门有哪些规矩呢?

    客人到家门主动开门迎接,对待长辈和年老体弱的,出门甚至到楼下迎候。至于送客出门,《林黛玉进贾府》中更是范本。第 7 段提及,当黛玉离开正房大院去拜见两个母舅时,贾母等大家送她出正房大门,过三间厅,“送至穿堂前”;黛玉从贾赦院出来,邢夫人送出正室—正房—三层仪门—院门,到仪门前才停下。可见大户人家的送客之礼仪,送出一门二门甚至三门。普通人家没那么多门,但送客时,务必把客人送到门口外,对待长辈和年老体弱的,还应视情况需要,帮助其下楼扶助其上车坐好,再与之道别。不可刚和客人道别,立即转身进门;更不可客人后脚才跨出门槛,就“砰”的一声把门关上。

    客人则进门前先轻敲门三下,告别出门时请主人留步并轻带上门。

    以上迎来送往的礼仪,谨记并行出“门”的进出规矩。

    二、从拜见先后看问候之次序

    设问:黛玉进贾府,拜见了哪些人?有何顺序?

    学生依据 2~11 段可知:先在荣国府正房大院拜见贾母,其次北院贾赦院拜见贾赦夫妻,最后贾政院拜见贾政夫妻。

    追问:贾政是当家人,在贾府地位比贾赦重要,为何不先拜见他?

    引导学生疏理长幼顺序。贾母是贾府中长者,先拜见她,无可争议;贾赦在贾府中虽不是当家人,但是长子,按长幼顺序,也应先见他;贾政虽世袭官位,是贾府当家人,但仍是弟弟,理应次之。儒家遵循荀子所提倡的“长幼有序,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即重兄长如尊重父母一样重要,才能事业有所成。

    因此,拜见并问候人时长者或尊者为先。我们进家,理应主动问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如家有客,理当先问候客人,大方握手—— 但如果对方是德高望重之长辈或领导则应让对方先伸手—— 再按顺序问候其他人。出门道别亦如此。问候次序对了,方不失礼。

    介绍人物出场,顺序也由长到幼,如第 3 段中,介绍三春出场,迎春、探春再到惜春。

    三、从用餐入座看座次之安排

    设问:画出贾母院中用餐座次图,从黛玉的推让中你有何启发?

    第 12 段,贾母正面(北位)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分别是黛玉左边第一位、迎春右第一位、探春左第二位、惜春右第二位。学生不难懂,难的是王夫人位置和黛玉为何推让。

    引导:贾母为长者,是贾府的至尊,故作为主人陪客;黛玉初到,是客人,理应坐其左边的尊位,故推让;迎探惜三春按年纪大到小分别次之;王夫人为副陪等同于照顾客人,故在贾母对面侍座。这是吃饭的座位,以左为尊即尚左。

    那么,会议座位是否也尚左?引导学生联系《鸿门宴》中的座次。项王项伯东向坐即坐西向东,属最尊位;范增南向坐即坐北朝南,属第二尊位;沛公北向坐即坐南朝北属第三;张良西向侍即坐东朝西,一个“侍”字,可見是最卑的位。这是会议座位,尊西位,面朝大门为尊。

    但现在稍与国际的“尊右”接轨后,待客的座次安排稍有变化,目前中餐通行的规范:主人座于上方的正中是首位,主宾于其右,副主宾居其左,其他与宴者依次按从右至左、从上向下排列。那么,首位如何确定呢?一般是正向门、朝阳或正对电视,或依厅室设计装饰风格所体现出的重心与突出位置而设首位。

    启示:我国古代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所以我们不仅要讲中国传统,在现代交际中还要兼顾到遵守国际礼仪,待客安排座次要有礼有节。

    学习了本文,学生不仅认识了就餐礼节,还在居家生活、接待客人中行出了礼节。安排座席时,让长尊者于上座,晚辈陪侍后入座;席间主动给长者尊者盛饭夹菜(用公筷)、捧汤斟酒,饭后送茶递巾;离席主动给长尊者移凳护送。

    四、從言辞分析应对之礼节

    (一)从黛玉前后言辞看应答之礼节

    设问:对贾母和宝玉就读书的问话,黛玉的回答有何不同?从中你学到了什么?

    第 12 段,贾母问黛玉念什么书,黛玉回答说只刚念了《四书》,顺便问表姐妹们读了什么书。贾母说只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第 14 段则回答宝玉: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认得几个字。

    前后看似矛盾,实则耐味十足,细细品味,才咀嚼出其中的“应对”智慧。

    黛玉回答贾母说“只刚”,表明自己书念得不多,表现她在长辈面前的谦逊,而后回答宝玉完全是遵从贾母的“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的心理。既顺从了贾母又保护了自己还顾及了三春的面子,言辞极其得体。

    黛玉言辞得体还体现在第 7 段中辞谢邢夫人的留饭邀请:“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示为不可。望舅母容谅。”辞谢合情合理,既不为难自己,又保住了邢夫人面子,体现了自身极高的教养。

    可见,尊重长辈还要体现在言辞上,顺从长辈的心理,不忤逆长辈,不说那些挑战长辈心理底线、激怒长辈的话语,这样的晚辈更得长辈赏识,上司器重。

    (二)从王熙凤一石三鸟的言语看应对之周到

    设问:王熙凤称赞黛玉的话有几层意思?

    第 5 段,王熙凤赞黛玉天下标致的人物是黛玉貌美出众;接着说的“通身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可谓一石三鸟,既赞了黛玉的气派,还赞了三春的气质,更赞了贾母的大气。不过分不张扬,热闹得体周到,说得在场的人面畅心舒,堪称赞语中的典范。

    众前应对,言辞要得体周到,不顾此失彼;能做到一石双鸟或三鸟自然好,如不行,可一一地说各人的优点。

    (三)从称呼中学习谦敬之常识

    设问:王夫人如何称呼宝玉?暗含什么情感?

    第 10、11 段,王夫人对宝玉的称呼有“孽根祸胎”“混世魔王”,都是不好听的称呼,还说他言行“疯疯傻傻”,对他极不放心,并嘱咐黛玉“别睬他”“休信他”。看似贬斥实满含溺爱、嗔怪之情。王夫人为何如此贬称爱儿?

    原来古人在外人面前,称与自己有关的都用或卑或贱的称呼。如自称为“愚”“鄙”“敝”,自己的儿子为“犬子”“小犬”,女儿为“息女”“小女”,自己的妻子为“拙荆”“山荆”“贱内”“内人”,即使是君主,也称自己为“孤”(小国人之君)“寡人”(少德之人)“不毂”(不善)。贾政在第 7 段中也说“姐妹虽拙”这样的谦卑话语。

    因此与人交往,说到与自己有关的,我们尽可能用谦称,称别人用敬称,谨记“家大舍小令外人”。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内在素养的表现,言辞得体周到益处多,如凤姐既赞扬了他人,拉近距离,还活跃气氛,融洽氛围,使听者如沐春风;如黛玉,恭敬长辈,不露锋芒,既保护自己又顾全他人。

    以上四个方面的探究,学生学到了不少待人接物的“应对”知识,行出了礼节。进出教室不再蜂拥着而是有次序地进出;下课先让老师出门;遇到师长主动让道问好,用“您”“请”之敬辞;同学间聊天,暴粗口的少了,即使无意说了不雅之语也知羞耻并立即道歉;家长反应,居家用餐孩子多了些尊重……虽然只是一言一行的改变,却多了不少儒雅之风。

    弘扬中华民族的“应对”文化,提高学生的修为是文学教育的一个责任。“《红楼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里面涉及大量传统礼仪文化因子……探讨其礼仪文化……从中学到许多为人处世的礼仪”。因此,我们应有批判性地引导学生学习传统的“应对”文化,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提高个人的修养。

    【参考文献】

    [1]王全德.从礼仪文化的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2)

    [2]姚军强.谈林黛玉初进贾府的礼仪——《林黛玉进贾府》授课后记[J].甘肃教育,2014(22)

    (责编 刘 影)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7: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