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研学旅行课程的现状调查与设计策略
范文

    施肖梅 廖伟业 黄飞凤 侯刘起

    

    【摘 要】本文分析我国研学旅行课程的现状,根据实践调查和问卷访谈发现存在课程目标不明确、内容丰富但还不够深入、课程实施方式较单一、忽略结果性评价等问题,以“白头叶猴”课程为例提出课程设计的策略:制定具体的研学课程目标、深入挖掘研学内容、基于实践力实施多样化教学、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组织主体强强联合等。

    【关键词】研学旅行 课程现状 课程设计 “白头叶猴”课程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7B-0115-03

    2014 年 3 月 4 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出研学旅行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組成部分。2017 年 9 月 25日,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包括研学旅行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笔者通过实践调查和问卷访谈了解研学旅行课程现状,针对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课程设计对策,以期为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提供参考。

    一、我国研学旅行课程现状

    研究者王晓燕提出,做好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但目前不少研学旅行缺乏课程设计,让研学旅行变成了集体旅游。研学旅行变成漫无目的的闲逛,内容无主题,教学随意,违背研学旅行中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的要求。

    在研学旅行课程属性方面,任虹燕认为研学旅行是一门独立课程,不是附属课程。段玉山等提出,研学旅行是学科课程内容的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既是学科课程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应用,也是对学生各学科核心素养养成的实践检验、各学科领域学习成果的拓展和加深。最重要的并非研学旅行课程本身,而是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素质教育改革。

    在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方面,王显怡提出,学校的成功之处就在于高度重视最核心最困难的问题:活动课程的开发建设。黄敏、王露认为,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是有效研学旅行的前提和基础。威海市锦华小学对以往由各班级、家委会主导的“碎片化”“随意化”的社会实践及游学活动进行梳理、整合,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将“活动”升级为“课程”,进行研学旅行课程的校本化开发实施。为确保顺利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是关键。

    在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方面,李婵娟认为,可以采取多学科融入的考查方式。朱洪秋提出了“三阶段四环节”的研学旅行指导策略。威海市锦华小学采用“项目制学习”的模式,即对应“研前—研中—研后”三个阶段,采取“前置性学习—探究性体验—拓展性成果”的操作模式。类似的,陈吉锋采用了三部曲,即“前期准备—课程准备—成果展示”,舒义平采用的是“定点学习+营地体验+特色课程”的全程体验式教育模式。无论是项目式还是体验式,在研学旅行过程中,都应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起引导作用。

    在研学旅行课程评价方面,李先跃提出,急需建立一套完整的研学旅行质量评价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保障研学旅行的有序组织和研学产品质量。任虹燕认为,研学旅行必须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朱丽男、石媚山根据课程设计的三阶段理论,提出需对课后评价阶分为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三个部分。于俊霞提出,课程评价方式方法多样,其中,评价方式包括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性与定量评价、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价、专家评价等,评价方法包括纸笔测验法、档案袋法、调查法、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法、观察评价法等。组织者应根据不同研学旅行课程组织形式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方法。

    二、研学旅行课程调查结果分析

    笔者从 2017 年 1 月至 2019 年 3 月,利用寒暑假及节假日参加了 15 次左右广西研学旅行活动,对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及开展情况进行了实践调查,且在活动过程中对研学导师、组织者、家长和学生进行了问卷访谈,深入了解了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情况。问卷访谈主要围绕广西研学旅行开展的组织单位、目的、内容、实施方式、效果、次数和地点等进行调查,回收问卷 273 份,有效问卷 256 份。

    (一)课程概况。在问卷调查过程中,有 41.98% 的学生对参加的研学旅行活动感到非常满意,在真实情景中探究学习,对事物有了直观的认识,体验感和趣味性强,收获了很多科学知识;但 58.02%的学生认为研学课堂随性,没有明确的知识主线。目前广西研学旅行还在起步阶段,课程设计没有统一的标准,实施过程中盲目性和随意性很大,研学旅行效果良莠不齐。

    对研学旅行组织者、研学导师进行访谈了解到,广西目前研学旅行组织主体主要有高校、中小学、培训机构、户外公司和旅行社。高校的专业指导力量强,课程设计能力强,号召力强,但高校的教学对象主要是本科以上的学生,对中小学学情不够熟悉;中小学的校内课程设计能力较强,教学对象是中小学生,熟悉学情,但缺乏户外课程设计能力;社会上的教育培训机构的课程设计具有灵活性,善于聚焦知识点,但户外教学能力不足;户外公司的组织能力强,善于规避安全隐患,但缺乏组织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旅行社善于组织活动,讲解能力强,但不善于教学。各研学旅行组织主体特点不同,在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方面有优势也有不足。

    (二)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如下。

    1.未给学生明确课程目标。笔者在活动过程中访谈学生时,学生提到,只在活动介绍中知道了研学目标,但实际参加过程中不了解当天的学习目标,更多只是跟着老师走,自己不明确学习目标。

    2.内容丰富但还不够深入。研学旅行活动内容包括了白头叶猴、恐龙化石、岩溶洞穴、手工艺品、皮划艇、热带亚热带珍稀植物、林业测量方法、近代边防工程和户外安全教育,内容丰富多彩、实践性、教育性强。但笔者在参加活动中发现,五天的时间,除去来回时间,有时候一天开展3个内容的学习,由于时间的限制,学习的内容不够深入。

    3.课程实施方式较单一。笔者在参加研学旅行过程中发现,活动的教学方式主要是“让学生自主观察—小组讨论问题—派代表汇报—导师讲评”这一教学方式开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探究性。但笔者也发现了,全程单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每去到一个学习点,他们就习惯性的去看看,没有带着问题去思考,逐渐消减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不是很好。

    4.忽略了结果性评价。笔者在参加研学旅行过程中发现,“左江研学旅行五天”活动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导师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关注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性结果,在探究过程中,老师给学生指出问题并给予建议。活动有效地进行了过程性评价,促使学生在过程中进行积极反思与总结。但是,忽略了对学生进行结果性评价,没有检测学生整个活动的学习效果。笔者对研学导师问卷访谈了解到,课前还没有对整个活动设计结果性评价量表,忽略了结果性评价。

    三、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对策

    研学旅行属于学校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范畴,要推动其有效开展,需要有健全的课程体系,课程设计具有科学性和完善性。本文就以上问题针对“左江研学旅行五天”中在保护区岜盆片区开展的“白头叶猴”课程提出五点对策。

    (一)制定具体的研学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的灵魂,是课程的导向,是课程评价的依据。研学旅行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融合了各学科课程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又是对各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成效的实践检验。应结合各学科课程标准及研学旅行课程标准,制定具体的研学课程目标,使中小学生在每个学习点都清楚探究目的,培养并提升价值认同、实践内化、身心健康、责任担当等意识和能力。如“白头叶猴”课程目标可优化为:(1)能坚持完成白头叶猴保护区集体徒步 3 km;(2)能正确使用望远镜观察白头叶猴;(3)通过观察白头叶猴,在导师的引导下,能说出白头叶猴外形特点及其家庭结构、活动方式、饮食习惯、生活环境特点等;(4)观察保护区内生态环境,能说出地貌类型及其形成原因;(5)通过考察石灰岩,能说出岩溶地貌的特点;(6)通过访谈护林员,能说出岜盆乡与保护区的历史演变与祖国发展的关系;(7)讨论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能说出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

    (二)深入挖掘研学内容。中小学研学旅行最大的特点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本身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深入性。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应贯彻这种研究性,深入学习。如“白头叶猴”的课程内容可优化为:(1)在护林员的带领下,寻找白头叶猴的同时,记下白头叶猴出来觅食的时间、常出现地点的特点;(2)观察白头叶猴的外形,对比不同年龄段的毛色、体积;(3)学习白头叶猴的家庭结构及其组成过程、活动方式及繁殖方式、饮食习惯及其叶果种类、生活环境及其特殊性等;(4)考察岩溶地貌及其形成原因,并考察石灰岩及其矿物成分;(5)访谈护林员,了解岜盆乡与保护区的历史演变与祖国发展的关系;(6)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7)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和谐发展模式。

    (三)基于实践力实施多样化教学。按照实践育人的教育规律,通过体验、体悟、践行的教育过程,在研学旅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如“白头叶猴”的课程实施可优化为:(1)告知学生课程目标—让学生自主使用望远镜观察白头叶猴—根据观察到的事物提出问题—小组讨论解决问题—代表汇报—导师讲评—学生反思总结,形成图片、文字等多样性的学习报告;(2)告知学生课程目标—给学生一个实验探究岩溶地貌任务,让他们亲自用地质锤敲击石灰岩、用稀盐酸检验岩石成分—小组讨论分析石灰岩的特点、岩溶地貌的特点,得出结论报告上交—导师讲评—学生反思总结,形成图片、文字等多样性的学习报告。

    (四)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研学旅行必须采用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因为研学旅行的过程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在过程中才能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通过交流进行再学习,使研学成果再升华。如“白头叶猴”的课程评价可优化为表 1。

    (五)组织主体强强联合。研学旅行组织主体强强联合,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最强化。如南宁师范大学与广西南宁元途体育产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的“左江研学旅行五天”“百色地心探秘亲子研学之旅”等。师范院校在师资力量、课程设计和教学管理方面具有巨大优势,主要负责研学课程设计、教学实施;元途公司户外专家户外活动经验丰富,规避安全隐患能力强,主要负责安全保障、后勤安排。目前每次活动都顺利开展,未出现过任何事故。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是否合理,是有效开展研学旅行的前提和基础,优化了“白头叶猴”课程后,学生将更加积极有序地参与动手实践探究活动,小组合作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通过考察白头叶猴及其生活环境,综合分析白头叶猴的生存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素养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通知[Z].2014-03-04

    [2]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Z].2017-09-25

    [3]王晓燕.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是关键[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8(10)

    [4]任虹燕.研学旅行课程在实践中的几个问题[J].中小学德育,2017(9)

    [5]段玉山,袁书琪,郭锋涛,等.研学旅行课程标准(一)——前言、课程性质与定位、课程基本理念、課程目标[J].地理教学,2019(5)

    [6]王显怡.研学旅行,行走中的课堂——以四川省邻水实验学校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18(8)

    [7]黄 敏,王 露.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

    [8]崔晓琳,荣华萍.研学旅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威海市锦华小学为例[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8(9)

    [9]李婵娟.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刍议[J].文教资料,2018(33)

    [10]朱洪秋.“三阶段四环节”研学旅行课程模型[J].中国德育,2017(12)

    [11]陈吉锋.“黔北明珠·印象遵义”研学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中国教师,2017(9)

    [12]舒义平.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实践省思——以“天姥山唐诗之路”课程为例[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8(11)

    [13]李先跃.研学旅行研究综述及探讨[J].高教学刊,2018(24)

    [14]朱丽男,石媚山.研学旅行课程建设范式研发——以青岛海洋研学旅行课程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7)

    [15]于俊霞.小学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开发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壮族自治区普通高中地理学科基地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编 刘 影)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3: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