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外合作办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融合与创新 |
范文 | 许更亮 摘? 要:在国际合作日益广泛的如今,经济与教育都开始想国际化方向迈进,我国的教育国际化的脚步也在逐渐加快,程度也在不断地加深,截止2013年为止,全国已经有71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其数量更是逐年递增,也就使得教育模式向国际化方向创新成为了目前的重大问题,如何借着国际化的东风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对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是如今的研究方向。本文结合实际,论述了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如何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融合与创新。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12-0058-01 人才培养模式,其实际意义便是对于集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法、培养规格为一体的方案,而在1996年,世界21世紀教育委员会便提出了人才的七大要求,即: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崇高的道德品质以及对人类的责任感、较强的竞争适应能力及创造力、扎实的基础知识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终身学习素养,能适应科技发展趋势、丰富多彩的健康个性、与他人协调以及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这七大品质正是学生们从学校这个“象牙塔”中走到社会上所必须的,因此,学校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更多的是对学生品行的打磨与塑造。 目前,出于国际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一些中外合作办学的项目有了一定的实效,因此,我们必须将目光移向这一新兴的教育模式,将国外的教学模式引进本国并且依据本国情况开展本土化思考,为中国的人才培养事业做出贡献。 1? ?中外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性 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中外合作办学有着极大的发展,然而,由于中外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两者之间的磨合也造成了建设上的困难,直接限制了合作专业的发展速度与进度。 1.1 专业技能培养模式的差异 我国的各大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是先取得相关专业的院校毕业证书,随后再工作一年后再进行执业资格的相关傲视,例如建筑设计专业在毕业且从事相关工作3年后才能够参加二级注册建筑师的资格考试。基于这一特点,大部分的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更加看重的是相关课程的完成度,将毕业证放在优先地位,在毕业后先行就业,工作一年以上后再通过各种渠道另行考试来获得各种各样的资格证书。而国外的职业教育中,在校教学内容中所包含的不仅仅是基础知识,在学生们的基础知识到达要求后才会进入实际工作技术的培训,在完成相关的学习与考核后获得相关证书。 与国外的教学模式相比,国内的院校所注重的是文凭,而职业资格证书则是由相关机构考核发放,“学”与“用”在一定程度上是脱节的,并且由于长年累月的沿用,在短时间内,我国的教学模式很难拥有改变的可能,而另一边,国外的教育与社会以及政府机构融为一体,使得学与用相结合。在如此大的差异下,对于国外优质教学资源的引入是一大难题。 1.2 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 我国的职校以及高效对于人才的培养目标大多定位较为模糊,其适用性十分广泛,各个院校之间的学生们所学的知识、技能都大同小异,分工有待细化,大部分的工作都由一个公司大包大揽,也就使得从业人员的工作量剧增,需要涵盖的知识面也相当广阔,对学校教育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而在国外,由于工作室与事务所的普及,大部分工作都会细化到一个个节点,每个节点由相关对口的事务所来承包,企业内部的分工也是相当细致,也就使得学校对人才的教育目标可以得到细化,定位能够准确。在这样的差距之下,如何做到两者的融合也就成了巨大的挑战。 2? ?中外人才培养模式的融合与创新 中外合作办学是有其巨大的优势的,我国可以引进他国的优质教学资源来取长补短,但由于客观原因的存在也具有一定的挑战,因此,对于这些差异,我们所要做的便是理性对待,在两者之间取得折中,让我国的教学能够在国外的教学模式的影响下获得进步,因此,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 2.1 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中外合作办学的最终目的便是培养出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国际化发展趋势的人才,因此,所有教育工作者要树立起“人才为本”的教学理念。中外合作的主旨便是引进国外的优质教学资源来充实自己,使得本国的教育行业能够有所进步。作为办学的主体,明确的教学理念与教育目标是一个大前提,若是知识出于一时的经济效益与政绩而冲动引进,不做任何的深入调研以及办学规划,那么接下来的一切活动与投入都可以说是徒劳。因此,首先要做的便是各个专业间的对比,研究其可行性并且规划出实施政策,在合作的框架下,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应当有自主性与话语权,部分主干课程学生应当保证互认,而非全盘吸收式的合作办学。在这样地大前提下,合作办学所要达到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才能够得到完成。 2.2 人才培养目标的融合与创新 中外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差异,但也存在着取长补短的互补可能,国内的职业教育相对起步较晚,出于长久以来的思维模式的影响,我国的职业教育与社会的对接不够紧密,职业分工也相对模糊,虽然近年来有了向社会、市场移动的趋势,总体上来说却还是由于缺少高层的支持而显得偏于“闭门造车”的模式,而国外却拥有较为完善的教育系统,由国家做出协调,实现了学校与社会的对接,然而,由于方向规划过于细致,培养的人才所拥有的技能也相对单一,其后续的发展潜力与本国的学生们也较为局限。 3?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知道中外体系的差距以及融合的可行性。认识差异性是合作办学的基础,而如何解决这些差异所带来的后续问题则是合作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方案建立之初,就应当明确目标、理念、方向等问题,并且认真研究吸纳国外的优质教学资源并且根据实际情况来借鉴吸收,逐步摆脱“拿来主义”的合作模式,寻求双方的融合与创新。中外合作办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适应国际化发展需求的学生,基于这点,双方的合作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要在双方的通力合作下谋求更深层次的发展,培育出更加符合要求的学生,为国家人才的培养贡献出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魏胜强.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1):37-46. [2] 刘恩伶.我国高校校际合作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D].济南:山东大学,2010. [3] 王晓辉.中外合作办学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3):98-9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