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京津冀协同一体化建设进程中高等学校分校区管理探索与实践 |
范文 | 孙忠博 刘世豪 许雪婷 摘要:文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要求,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目前我国高校分校区办学已遍及全国各地,分校区办学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的组织形态。它给高等学校分校区办学和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关键词:高校;疏解;分校区管理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和体量不断膨胀,这对疏解都市功能、优化都市结构的要求日益提高。高等教育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资源等因素的重要体现,若高等教育这一重要资源无法合理分配在各个地区,而是集中于大都市,则无法满足部分区域的发展需要。相对失衡的资源配置会愈发凸显都市问题。 一、京津冀一体化、疏解非首都功能中高校发展趋势与规划 201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明确提出“京津冀一体化”决策,同年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北京市集中了我国的大多高等教育资源,不论从院校数量还是师资力量的角度来看,北京毋庸置疑都是资源最优区域,这也是“高校迁移”模式提出的原因。 对于北京大都市中众多老牌高校来说,设立分校区是“高校迁移”模式中最优解。在法人办学的实体高校中,分校区是主校区之外的独立校区,是与高校单校区相对的概念。在不断推进的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分校区办学已广泛应用于我国高校。分校区实践扩宽了高等教育发展空间,有效地提高了高校竞争力,为疏解非首都功能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高校分校区办学的现状 近几年,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前行,高等教育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北京有92所高校,包括38所央属高校和54所市属高校。北京高校布局过于集中,城区六区部分高校办学空间紧张,占地面积偏小;偏远郊区,如延庆、密云、平谷、门头沟等高等教育资源不足;高校分校区办学现象普遍,像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化工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就有几十个分校区,导致教学科研资源分散、办学成本增加、学生成长氛围不连贯等系列问题,制约了学校长远发展。 近年来,北京坚持严格控制增量和净化库存相结合,扎实推进北京部分高校的功能疏解,但仍存在制约因素、困难和问题。 三、分校区教学管理模式 我国高等教育起步较晚,高校多校区办学的现象同样出现较晚。高校根据自身历史沿革,结合教学经验与学科发展要求,经过长期的实践,逐渐探索出符合自身发展实际需求的管理模式。总结归纳当下我国各分校区办学高校采取的多校区管理模式,可分为“以条为主”“以块为主”以及“条块结合”三种类型。其中,学校纵向领导称之“条”,校区或院(系)横向领导谓之“块”,两者也可分别称作集权型和分权型。 (一)集权型管理模式 该模式也被称为条形管理模式,以条为主,集权管理。集权型多校区大学的集中管理重心即该校中心校区,除了本校区的各项工作外,中心校区的各管理部门延伸发展至各分校区,统一领导和规划其他校区的教学、科研及管理等工作。 (二)分權型管理模式 分权型管理的管理重心位于各分校区,各分校区设立自己的管理机构实行自主管理,校区的行政管理、教学管理都相对独立。各校区工作独立成块,“以块为主”是该模式的一大特点。 (三)混合型管理模式 混合型管理模式也称为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是集权和分权两种管理模式的有机结合。该种模式下,中心校区虽然参与各分校区管理,但只是宏观上的指导,具体校区管理上允许各分校区有一定的自主管理权,各校区可自主决定绝大部分内部事务。在这种模式下,学校既做到了统一管理,又给分校区相对大的自主权。 三种分校区管理模式各有利弊,其优缺点总结如表1。 从以上三种多校区高校管理模式对比中可以看出三者各有利弊,但在实际使用中,多校区办学高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全面综合考虑,通过实践探索,一定可以找出适合自身特色的多校区管理模式。 四、实践与探索 (一)京津冀大学城的分布及发展 1.北京良乡大学城 北京良乡高教园区位于良乡卫星城东南端,距广安门20多公里。目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已与房山区签订合作协议。该地区包括研究和教学区域、中央景观和公共设施区域、教职工住宅区、学生生活区以及独立于公园建造的高科技园区。 2.天津西青大学城 西青大学城位于西青区、静海区和滨海新区的交汇处。面积近90平方公里,教师和学生约40万人。它周围有天津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天津团博体育中心等体育传送开发的新城区。 这个充满活力的新城环绕着校园,拥有开放空间,如生活区、运动场、研发区和大型绿地等。 3.廊坊东方大学城 东方大学城位于河北省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方大学城建筑面积180多万平方米,目前拥有各类学生5万多人,以艺术、医疗、旅游、航空、信息技术和软件为专业设置重点。东方大学城提出“将大学城建设成具有国际标准的职业教育基地”定位“教育城市”“文化城市”和“低碳城市”,实现“三城同生态发展”的发展模式。 (二)京津冀高校分校区办学的探索 1.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重点大学,学校由三个校区组成,总面积仅为812亩。 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为国家、工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北京化工大学提出了建设新校区的规划。2017年9月2日,昌平校区正式建成启用。昌平校区以支撑学校双一流建设为目标,以承担本科生人才培养为重任。校区按照“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模式,强化主要部处在昌平校区的管理职能延伸、强化各学院在昌平校区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校区重要工作的决策和执行采用昌平校区管理委员会机制。 2.天津大学 2015年9月,天津大学位于天津市津南区海河教育园的新校区启用后,天大立足新校区实行了相对集权型的管理模式,将学校校级管理机构集中设置在在新校区,校领导、党政机关各职能部处主要在新校区办公,对全校工作进行统一管理和规划,只派出一定的管理人员维持老校区的正常运转。在此管理模式下,天津大学在未改变领导机构、管理机构及制度体系的情况下,实现了将学校的管理重心从老校区到新校区的空间转移。 五、分校区管理建议 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解决我国高校多校区管理问题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一蹴而就。在各种各样的高校多校区运行管理模式中,没有哪一种是普适的。对于同在一个城市并且相互之间距离不算很远的几个校区,为了方便统一管理,降低人力资源成本,一般可采用相对集权的管理模式;对于几个分校区不在同一个城市的高校,一般倾向于采用相对分权的管理模式。一般来说,多校区管理模式在高等院校应用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与各校区功能定位相适应。分校区的定位与发展直接影响着师生归属感和凝聚力,应当在功能定位相符合的基础上确定管理模式,才是科学有效的方法,可凸显“一校多区”的整体优势。 二是整体性原则。在多校区大学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要拥有大局意识,从高校这一整体出发,整体利益高于局部利益,全方位科学布局。 三是管理的多样性原則。以学校统一管理为前提,遇到问题,应当从治理活动、实践活动入手,令资源高效率利用,让管理体系更加有活力,这是做好多校区管理的重要基点。 分区办学这一“高校迁移”模式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不同于过去单一的高校管理格局,其多样性为高校布局增添了活力。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深入发展分校区办学为双一流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为天津、河北等首都周边地区提供了发展力量,是京津冀一体化一个新的助推剂。 参考文献: [1]郑师晨,董伏霖,朱倩.京津冀一体化下高校迁移认知调查[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9,(1). [2]姚谏,吴章土.对高校实行分校区办学的若干思考[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1,11(6):97-100. [3]李厉.新校区建设背景下高校多校区管理模式研究——以天津大学为例[J].天津大学,2017. [4]李群.我国高校多校区管理模式研究——以C大学为例[J].长江大学,2014. [5]黄剑飞.高校短距离校区间办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4):14-15. 编辑/宋宇 作者简介:孙忠博(1983-),男,黑龙江佳木斯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