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壮瑶医药英译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对策
范文

    陈立群

    摘? ? 要: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一种结晶,是世界认识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伴随着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机遇增多,中医英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本文结合广西壮瑶医药发展和传播现状,提出利用广西的政策优势和区位发展平台,加快广西中医药复合型英译人才的培养。应以中医英语课程体系建设为起点,加快壮瑶医药英译人才培养,推动与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协同发展,突破中医药对外传播的发展瓶颈。

    关键词: 壮瑶医药文化? ? 英译人才培养? ? 困境与研究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有效载体,中医药文化传播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项战略举措。美国学者约瑟夫·奈认为:“国家的软力量主要来自3种资源:文化、政治价值观及外交政策。”[1](1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然而,中国要实现和平崛起,匡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仅靠硬实力的提升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将软实力建设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以全面提高中国综合国力[2](1030-1032)。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扩大了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带动了中医药产品的国际化,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

    一、广西壮瑤医药文化发展和传播现状

    广西壮瑶医文化是中医文化的宝贵财富,是具有独特历史文化特色和民族医药特色的医学资源,发展和传承民族医药是保护中华民族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战略举措。分析研究壮瑶医药发展和现状,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优势、促进发展,对于提速壮瑶医药文化传播和增进对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一) 壮瑶医药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地方特色,这一特点体现在壮瑶医药文化中。壮族和瑶族是全国两大少数民族,全国壮族总人口为 1800 多万,90% 以上聚居在广西; 瑶族总人口约 260 万,60% 以上聚居在广西。由于广西山多地少,以壮瑶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炎热潮湿的山林地区,因此,壮瑶医药在解毒、瘴诊和痧证这三大方面颇有优势,同时瑶族人民十分注重养生,强调通过中医药辅助达到养老养生的目的[3]。壮族先民认为空气湿热导致风湿腰腿痛等病频发,是湿热为患、气血不畅所致,为此创造了多项具有疏通关节、运行气血的运动,并绘制在著名的宁明花山绝壁上。此外,壮医药线点灸可以有效缓解痧瘴症,和瑶族的庞桶药浴一并列入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此, 在与自然灾害和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壮族和瑶族人民逐步形成了具有壮瑶民族特色的医药文化体系,使壮瑶医药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二)壮瑶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优势突出

    广西壮瑶医药的发展和传播,正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得益于广西具有得天独厚的政策、平台等优势资源。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广西政府制定了《加快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的决定》《壮瑶医药振兴计划(2011—2020)》等文件,把广西中医药文化纳入地方重要发展规划,在金融财税、优惠措施、人才队伍、科研攻关等方面均给予明确的扶持政策,成为广西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政策优势;广西中医药大学和东盟国家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办学等交流机制,这些平台的建设成为广西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平台。“一带一路”倡议赋予广西壮瑶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大好机遇,我们要充分发挥广西中医药文化对外播的优势资源,乘势而上,振兴民族医药的发展。

    二、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对中医药英译人才的迫切需求

    (一)中医药英译人才需求和短缺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对中医药翻译人才的需求相当迫切。广西对外开放平台层次多、种类全,涉及经济论坛、产业投资、商贸合作、信息服务、学术交流等多方面内容[4](90-92)。近年来,广西与东盟国家乃至众多欧美国家的经贸往来发展迅猛,广西民族医药加快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发展,已成为产值超过2000亿元的重点支柱产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国—东盟传统医药高峰论坛的举办;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中国—东盟自贸区、中国—东盟信息港等建设的推进;广西中医药大学和东盟国家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办学等交流机制,这些平台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大量复合型中医药英译人才的支撑,在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医翻译人才供不应求。

    (二)中医药英译人才培养滞后

    我国已在全球创办了300多所孔子学院和300 多个孔子学堂,但能从事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人才凤毛麟角,很大程度上掣肘了中医药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壮瑶医文化的挖掘和传播方兴未艾,近10年来,壮族医药文化才逐渐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被提出[5](57-59),壮瑶医药文化的整理和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壮瑶医学科翻译人才培养更是滞后。

    从人才培养方案来看,广西高校现有的中医药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无法跟上市场对中医药英译人才需求的步伐。中医英译对于学生中医专业知识和英译水平均有较高要求。目前中医药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普遍存在“三个缺乏”:大学英语公共课程缺乏延续性、ESP医学英语课程缺乏专业性、跨文化英译课程缺乏系统性,造成中医药专业的大学生“英语基础不扎实、中医文化基础薄弱、中医翻译技能欠缺”的尴尬局面。在目前的培养方案下,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医学英语笔译和口语能力十分薄弱,加上缺乏国际商务知识和技能,不能胜任广西与东盟中医药产业和贸易来往的需求。

    从学科专业设置来看,广西缺少高水平中医英译人才培养的学科建设点。目前国内能培养中医翻译硕士的院校极其有限,国内已有的中医翻译学硕士点分别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及辽宁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作为广西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2003年开始招收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英语方向)硕士研究生,为培养翻译硕士(中医翻译方向)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然而没有独立的翻译学科硕士点是人才培养的硬伤。值得欣慰的是,目前翻译学硕士点(中医方向)已经通过我区教育厅审核正在报国家审批,在学校和政府共同发力下,加快广西翻译学(中医翻译)硕士学位点的建设,对于填补广西高层次翻译人才的缺口,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从壮瑶医药翻译研究成果来看,国内对于壮瑶医药的研究起步较晚,壮瑶医药翻译的成果更是不多,不仅制约了壮瑶医药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而且影响了壮瑶医药翻译人才的培养。目前国内学者对壮瑶医药翻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医与壮医翻译理论对比研究、壮医药名词术语标准化研究及壮医针灸穴位名称翻译等方面,对壮瑶医药及文化翻译涉及相对更少。从最近几年发展来看,在国家振兴民族医药政策的带动下,壮瑶医药研究和传播得到一定的重视。总体上看,壮瑶医药研究刚刚起步。因此,广西壮瑶医文化翻译研究和人才培养任重而道远。

    三、壮瑶医药英译人才培养的建议

    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的审议工作会议时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当前,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正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历史时刻,广西拥有独一无二的民族医药资源,要想抓住机遇,解决人才问题是关键。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与英译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是解决中医药翻译人才问题、突破中医药对外传播的发展瓶颈的重要举措。

    (一)整合资源,加快翻译学(中医翻译方向)硕士学科点的建设。

    翻译学(中医翻译方向)硕士学科的发展符合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对中医翻译人才的需求。中医的发展和对外传播离不开学科的推动和助力,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中医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对高层次中医翻译人才提出更高要求,目前国内能培养中医翻译本硕士的院校极其有限,广西中医药大学作为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区唯一独立建制的中医药高等院校,理所应当承担起广西高层次中医翻译人才培养的重担,借力学科建设推动广西壮瑶医药文化的挖掘与整理、翻译与国际传播。

    学科人才的培养与行业和职业发展紧密衔接。该学科所培养的高层次中医翻译人才有着广阔的就业前景,可从事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工作,满足中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的相关人才需求,亦可推动中医药典籍著作及各项研究成果的翻译进程,推动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传承和国际化传播。就学科分布来看,单一学科或高校无法加强中医药复合型翻译人才的培养。因此,广西高校需要整合资源,提高翻译学(中医翻译方向)硕士点学科建设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转变观念,加强中医英语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平台,课程设置和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中医英语课程改革肩负着培养中医药国际化人才的重任。在中医药英译人才短缺的形势下,加快中医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刻不容缓。

    目前高校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中医对外交流和文化对外输出的形势要求。因此,必须进一步明确国际化英译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和完善中医英语课程体系,加强课程设置的总体规划,将中医药文化和中医英语课程相互融合,重视提高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才能解决英语课堂“文化失语”的困境,有效提高英译人才的综合素养。

    其一,对课程体系和育人模式进行改革,构建“外语技能+中外文化+中医学科”的课程模块,增加中医药笔译与口语教学的权重,增设与跨文化相关的课程,使课程体系朝着中医药文化和国际化齐头并进的方向发展。同时,借力信息化时代,构建互联网环境下“三结合”的多渠道教学途径,即“课堂与课外结合、语言与文化结合、专业与外语结合”的育人路径。

    其二,开发具有民族医药特色的中医英译教材,探索和研究壮瑶医药翻译的标准化,提高英译的国际化水准。教材要体现广西民族医药的独特文化内涵,突出区域性和民族性。现有的中医英语教材侧重点有的放在词汇和语法,有的注重翻译理论和技巧,以中医药文化尤其是壮瑶医藥文化为内容的英译教材尚属空白。由此可见,中医药文化处于教学内容的从属地位,教材的文化生态失衡是目前中医英语教材存在的最大缺陷。

    (三)加强规划,多模态培养双语教师队伍。

    如果说做好中医药典籍翻译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的话,那么建设中医药高校双语教师队伍就是中医药文化传播一项根本性工作。中医药博大精深,中医药翻译是跨越东西方文化的最典型学科,双语师资人才匮乏,成为制约高校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瓶颈。广西中医药大学从1976年招收第一批境外短期进修生以来,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校进行中医短期进修培训。这些中医短期留学生多以学习针灸为主,具有团组形式多样、生源结构复杂、文化背景差异、语言交流障碍、学习目的不同、学习时间长短不一等特点[6](129-131)。因此,非常需要能用外语带教的医生作为临床教学老师,作为老师、学生、患者三者间的桥梁和纽带。

    中医药专业双语教师的培养,既可以“走出去”,与国际院校签订培养协议,提高教师学术的国际化水平,又可以“引进来”,与国内高校联合培养,走内培发展的路径,具有可行性高和效率高的优势。还要清晰认识到,双语教师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在政策导向、发展定位和学科平台建设等方面做系统规划,才能保证师资培养长效机制的有效运行。

    四、结语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壮瑶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既要充分利用政策和区位等优势,又要突破广西壮瑶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瓶颈,构建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与英译人才培养协同发展的机制,培养出更多具有高层次中医药复合型翻译人才,促使中医药文化真正克服跨文化的障碍,融入世界医学体系,推动壮瑶医药文化走向世界,助推“一带一路”建设,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美]约瑟夫·奈, 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 [M].吴晓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2]赵海滨.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软权力实现途径的视角[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8).

    [3]尹靖. 瑶医药养生保健的理论探索及应用[D]. 南宁:广西中医药大学,2017.

    [4]黄静婧.论“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

    [5]庞宇舟. 壮族医药文化的研究 [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35(4).

    [6]吴椋冰,郭宇航,蒋基昌 .针灸临床短期留学生教学管理体会[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

    基金项目:广西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2010JGB043);广西中医药大学校级科研项目(2018MS047)。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7:1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