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互联网+”课程体系改革探讨
范文

    李晓春

    

    摘? ? 要: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但教育方式却较为固定,难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时代的进步、技术的发展促进教育领域对教学方式做出变革。本文主要基于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在 “互联网+”课程改革中的实践经验,探讨基于“互联网+”进行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可行性方案。

    关键词: “互联网+”? ? 在线课程? ? 教学改革

    1.引言

    传统教学多重理论和讲授、轻实践和学生参与,学生课后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然而培养大批具有问题意识、批判思维、创新能力与世界眼光的一流本科人才,既是高校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与多元快速的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1]。

    大量研究显示,与领域相关的习惯、知识、解决问题的方式,成为创造力评价和培养的核心,从而形成领域创造观[2]。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教学模式、思维模式及实践模式相关。随着国家对“应用型高校”的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受到学术导向与市场导向的双因素影响。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精神、学用结合的创造能力等是教好一门课的关键。

    此外,传统教学模式中,高校课程主要依赖于本校本学院的教师面授,但现在多数高校多校区建设,如通识课程在多校区多学院开展,若采用以往教学方式,高校需建立一支庞大的教学团队以应对不同学院的通识课程师资力量需求。2020年春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学生无法正常返校在传统课堂上课。进一步加大了对基于“互联网+”的课程建设及线上教学的需求。大规模开放在线教育,技术和教育的融合再次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

    “互联网+”的发展,将重塑高校教育领域,拓展优质课程资源,推动学生自主性和互动性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并强化课程的实践性[3]。本文分别从“互联网+”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师角色重塑两个角度探讨智能时代高校课程设置的改革方向。

    2.基于“互联网+”课程体系改革

    2.1构建“互联网+”课程资源建设

    基于“互联网+”课程体系改革,首先需要有“互联网+”课程平台作为基础支撑与保障。教育部于2015年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加快推进适合我国国情的在线开放课程和平台建设,促进课程应用。目前国内比较大的“互联网+”教育平台有中国大学MOOC(慕课)、网易公开课等,这些平台主推国家精品课程。随着技术的进步,部分高校开始结合自己的学科优势,打造适合自身高校学科建设的慕课平台,如清华大学慕课平台、中国科学院大学慕课平台、深圳大学创建了全国地方高校“UOCC(优课)联盟”等。

    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从2013年开始开展了基于“互联网+”Moodle平台的课程体系改革,后来整体迁移至学校的砺儒云Moodle平台,并在全院范围内进行课程改革。通过“互联网+”教学体系的改革,教师进一步拓展学习资源、丰富资源库,加强已有教学资源的整合及线上线下活动的融合。拓宽学生了解相关领域的方法,并通过在线课程平台获取更多的在线资源。

    线上学习平台主要模块设计与建设思路如下图所示:

    系统管理模块主要提供教师与学生用户的管理,学生学习动态报表分析、课程文件、成绩管理等基本的系统管理。

    在线教育资源模块常用于“翻转课堂”教学,教师通过对知识点制作教学课件、在线视频等,使学生提前了解章节的重点及课后对知识难点进行复习与巩固。

    直播课程适合无法线下教学的场景,如在多校区教学中展开,教师在一个校区上课,多校区可以共享。教师可以利用直播平台讲解重点知识、在线互动、在线答疑等。

    学生自主学习模块中,教师提前将试题录入题库,学生通过平台中考核模块就所学知识做在线测试、讨论,并与老师就教学内容做及时的沟通与反馈。

    如上图所示,各模块之间虽有独立部分,但更多的是模块间的融合,线上及线下活动的整合设计与建设。活动的设计可以用作案例讨论、个别辅导、学术研究等,可以穿插于教学周,以小班讨论模式展开。后面我们将详细讨论各模块的实施路径。

    2.2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高校不论是线下教学还是“互联网+”教学,都应以促进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能力提高为主旨。从创新行为的发生情境看,创新和创意在课程学习、科研探索和社团活动中广泛且自发地存在[4],在课程设计、竞赛、讨论中通过思维火花的碰撞,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注重创新教学活动与学生创新发展过程。明确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要实现哪些创新。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强调传帮带、交流、学习、以赛促教。特别是高年级开设的课程,高年级学生有能力高质量地完成有创新性要求的题目,通过团队不断参与,强化学生主动求新的意识。

    一些实践性课程为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多数课程可按授课+辅导(讨论)课结合的形式展开。讨论课分小班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分别安排教学团队中教师引导,如可按每3周1次形式展开,主要是结合课程内容选取部分案例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讨论并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讨论课采用小班小范围进行,有较高的师生比,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观点。

    3.基于“互联网+”教师角色的重塑

    人工智能的发展、5G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教师转型发展,教师从传统重复性的工作解放出来后,不仅需要关心学科知识的传授,更需要加强关注学生如何更好地自主学习。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对学习的获取渠道已不再是教师這唯一渠道,学习正在实现泛在化和自助化[5]。因此,在课程建设上,要求教师做好信息资料搜集、数据沉淀与分析工作,考虑如何设计基于“互联网+”的学习行动方案,发展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并从大量的学习资源中指导学生如何选择,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方案。

    此外,基于“互联网+”课程设计时,教师部分传统角色被替代,同时增加了反馈的及时性。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有些工作是重复的、可替代的,如批改作业等可以基于“互联网+”通过学生线上自助化完成。基于互联网平台,教师可以一次性将题库及对应的答案、详细讲解输入教学平台中,学生自主完成测试后,即可自动反馈详细讲解。教师依托教学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依此对教学做出适当调整。

    教师角色的重塑过程可通过“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活动的融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等多维度实现。

    3.1基于“互联网+”建设微课实现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教师的教学实践[6],基于“互联网+”建设微课实现翻转课堂,关键在于“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作为信息化浪潮下的一种前沿教学模式,互联网提供了多样化的技术支撑,2020年春疫情期间,多家企业开通了云直播课堂,如腾讯课堂、阿里直播等。这些微平台都为在线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

    开展“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教师首先需将教学知识点细化为若干知识点,针对相关具体知识点录制微课,学生可以提前自主学习基础知识及了解关键知识点,同时可以加大以项目实践、案例讨论为组织形式的教学比重。华南师范大学砺儒云平台中引入了LearnTV录制视频,学生不再需要一味记笔记、做题,可以通过关键词精准定位视频页面,通过视频预习及复习。在线下课堂中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交流讨论,对重点知识、疑难知识进行系统学习与讨论分析,强化学习效果。学生在砺儒云平台上学习、讨论完成后,云平台会有学习记录,教师可以根据测评情况提前了解学情,在线下课堂教学中根据学情深入讲解、研讨、互动等。线下教学中可以同时利用线上平台展开测试、课后加入巩固练习等。

    3.2线上线下活动的设计与建设

    线上线下活动的设计侧重学生自由探索与实践。在线学习效果受个体自控力的影响,且由于人的社会属性,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期望自己能归属于某个团体[7]。学生课堂沉默现象主要来源于内部和外部两大障碍,内部障碍有些是学生习惯性,如习惯性沉默,有些是能力性,还有的是文化性。外部障碍主要来自教师和课程,如教师是否善于引导、给学生创造发言机会[8]。因此,需要处理好活动设计中学术型、思想性、交互性、科学性的关系,处理好教学逻辑与学术逻辑的差异。如案例活动需具有设计感、新颖性、现实性,具有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主观愿望或有明显的需求驱动,形象理解知识,借助线上活动,将学到的不同知识建立起联系。

    线上活动更多需要学生自主参与,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活动能够营造活跃的创新氛围,能调动学生参与性,如可以通过直播、弹幕、游戏闯关[9]等增加趣味性、吸引性。创意往往集中在课外丰富多彩的活动和任务中,组建一个团队,共同思考,发现创新,可以是解决方案的设计,或者是应用型的案例,提出新的观点、新的方法。

    线上活动的考核需注重学生对问题分析的敏锐度及深入性,如能否理解知识,可从创意、行动的创新性、成果创新性、分析深度、善于联系等多方面考核衡量。

    3.3“互联网+”辅助学生自学安排

    “互联网+”课程建设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微视频自主学习,还可以从互联网多个教育平台上获取教学资源。在此,需要注意线上学习负担的均衡分配。学习者自我效能感对学习满意度呈现正向显著影响[10],过重的线上学习负担会负面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及学生对线上学习的满意度[11]。微课视频录制中,教师语言较线下更精简,如果时间过长,学生观看视频容易产生疲惫。因此,建议线上微课的录制控制为5分钟—10分钟。线下教学设计可针对学科新的研究领域、应用领域设计相关项目、案例,让学生带着问题投入线下教学过程中,参与讨论项目,制订具体的解决问题方案,深入探讨相关领域中具体的创新技能。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后测评模块,督促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吸收与转化知识,自主学习后完成自我检测。

    4.结语

    学院经过基于“互联网+”课程体系改革,目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结合了以往课堂教学与线上开放式教学的优势。在线课程的建设提高了教学效率,线下教学增加了更多的交流、研讨等个性化学习指导。

    在后续教学改革中,仍需要考虑新技术背景下如何进一步优化学校的教育资源配置,创新教育教学形态,注重实效,以及线上教育与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建立网络化的教育体系。当然在课程建设过程中,离不开学校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董泽芳,邹泽沛.常青藤大学一流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与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9(10).

    [2]于海琴.大学生的创造行为模型及价值——基于对本科高创性拔尖人才的扎根理论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9(9).

    [3]尚俊杰,张优良.“互联网+”与高校课程教学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8(5).

    [4]刘二丽.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20(5).

    [5]肖庆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角色重塑[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9(8).

    [6]段翀.基于翻转课堂的《金融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现代营销·经营版,2020(2).

    [7]郭丽君.大学生慕课学习满意度的影响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8(12).

    [8]雷洪德,于晴,阳纯仁.课堂发言的障碍——对本科生课堂沉默现象的访谈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7(12).

    [9]薛璐.2010—2018年我国慕课MOOC研究动态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0(5).

    [10]郭丽君,曹艳.大学生慕课学习满意度的影響机制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8(12).

    [11]赵颖川.大学生慕课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8(2).

    基金项目:华南师范大学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互联网+国际化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3:5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