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江苏省独立学院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
范文 | 赵爱杰 梁迎春 摘? ?要: 江苏省独立学院在制度转型和内涵发展多重逻辑驱动下,面临制度转型、办学条件、培养思路、培养模式、质量特色等诸多难题,要加快独立学院转设步伐,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以成果导向(OBE)教育理念,推进专业、课程、教学、教师、质保等综合改革,建设面向区域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 关键词: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高水平;应用型 目前,江苏省是举办独立学院最早、现存数量最多、规模体量最大的省份。办学20年来,独立学院有效缓解了区域民众高等教育需求,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据统计,2009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40%,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1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2.3%,江苏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位于全国前列;2018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8.3%[1]。江苏省正由“高教大省”向“高教强省”迈进,高等教育的主要矛盾发生根本转变。在此背景下,江苏省独立学院要在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制度框架内选择合适的发展道路,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等教育战略布局,树立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地方高校的战略目标,明确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的发展定位和方向,坚持走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道路,突破人才培养困境,实现高水平本科、高水平专业、高水平课程、高水平师资、高水平教学、高水平质保,培养高水平、高质量应用人才。 一、江苏省独立学院人才培养面临的难题 (一)制度转型。 独立學院最早起源于高等教育资源或区域经济发展较好的江浙地区,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过渡性制度安排。发展逻辑难与我国高等教育二元体制相融,转型成为独立学院制度发展的必然逻辑。2003年,教育部颁发通知要求规范独立学院这种新机制新模式办学行为,要求做到“五独立”;2008年,教育部颁行26号令提出“七独立”要求;2008年到2013年,教育部曾启动独立学院合格评估、检查试点等。在此期间,江苏省独立学院转设速度较慢,仅江南大学太湖学院在2011年转设为民办本科高校,其余25所仍坚持以独立学院形式办学。2016年年底,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确定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制度。2018年年底,教育部明确独立学院“能转尽转、能转快转”的政策导向。2019年—2020年,江苏省加快独立学院转设步伐,如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三所独立学院已转或将转为民办高校,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加快推进转为苏州市市属公办应用型本科大学。 (二)办学条件。 为达到教育部26号令“七独立”要求,江苏省曾出台相关政策法规,督促省内独立学院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如2017年,省教育厅会同省财政厅部门等六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规范发展的意见》。2018年,省教育厅出台《江苏省独立学院规范设置省级合格验收工作实施方案》,明确省级规范验收合格标准。目前,江苏省独立学院基本实现独立校区办学,校园占地面积均已达标,学校及生均教科研仪器设备值均已达标,专任教师总数及生师比均已达标,但部分院校自有专任教师数量尚不符合要求;少数院校纸质图书总量及年进书量尚未达标。虽然,省内独立学院不断充实办学条件,但还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尚待解决。如学校土地及房屋产权上,完全自有共9所,占比36%;部分自有共7所,占比28%;非自有产权仅独立使用共9所,占比36%①。此外,江苏省独立学院内部治理体系还存在许多共性问题,如理事会或董事会职能虚化,内部组织管理机构设置不科学、不合理,影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 (三)培养思路。 江苏省25所独立学院全部将人才培养定位为应用型,如存在“技术应用型”“实用型、技术技能型”“复合应用型”“应用复合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等不同表述。虽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和自身发展实际,但人才培养思路上却存在路径依赖、僵化、固化等特征。目前,江苏省独立学院大多由母体和母体基金会举办,这种方式能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稳定性,但人才培养上照搬母体教研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校企合作、教师培育等方面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出现人才培养“两张皮”现象,无法对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四)培养模式。 江苏省独立学院虽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列改革,但仍遵循知识本位而非学生能力本位培养,创新力度不够,模式单一,特色不鲜明,无法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标准上,无法有效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链和创新链,导致培养的人才与需求脱节;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大部分独立学院仍然遵循知识体系架构,以专业为单位,以知识体系为主线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上,课程设置碎片化、不规范、不成体系,课程中选修课程比例不足,课程建设滞后;在实践教学上,存在虚化、形式化、走过场的情况,缺少高水平高质量的校企合作基地和项目,尚未形成和谐共建发展的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在教学方法改革上,力度不够,微课堂、翻转课堂等尚未有效融入课堂教学中,智慧课堂尚未生成;在教学科研上,尚未形成相互促进、科研反哺教学的有效机制,教学成果、科研成果不足,课堂教学水平和质量不高;在教学评价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上,教师评价、学生评教、教学评价和质量保障体系尚需健全,第三方评价机构介入教学过程不够,评价及时性和过程性不足。 (五)质量特色。 江苏省独立学院整体生源质量较好,学生就业率较高,整体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评价较高,如武书连2019中国民办大学和独立学院创新能力排行榜前100名中,共有10所江苏省独立学院,占比10%。但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并不鲜明,无法和民办高水平大学及地方公办本科院校相比拟。第一,专业数量及布点存在问题。截至2019年6月,江苏省独立学院设置专业总数811个,其中,开设30个以上专业院校共15所,占比60%。同时,很多学校为节约办学成本,集中开设成本低、投入少的文科专业,淡化学校办学特色,致使区域高校专业同质化②,无法培育出高水平特色专业。如2019年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评选中,共65所本科院校参评,其中,独立学院24所,占比38.71%。最终共评审出501个省一流本科专业,独立学院50个,占比仅10%左右[2]。第二,独立学院整体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师资队伍、专业建设等方面,没有体现出独特品质,无法与公办高校相抗衡竞争,缺少群体优势和特色。以近三次江苏省高等教育立项改革课题数量来看,2015年,全省共立项639项,16所独立学院共立项24项,占比3.76%;2017年,全省共立项560项,18所独立学院立项27项,占比4.82%;2019年,全省共立项660项,24所独立学院立项48项,占比7.27%。此外,在2017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评选中,仅有2所独立学院教改项目获二等奖,占成果总数(399项)的0.5%。总体看,独立学院教改立项、教研教改成果较少。第三,个性化和差异化特色。独立学院还没有做到“校校有特色、校校有优势”,缺少能彰显个体的显著特征和优势。 二、江苏省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破解策略 (一)落实分类管理政策,明确办学道路。 独立学院是制度和政策产物,必须制度规范、政策引导、自主发展。一方面,在管办评分权过程中,地方政府要在分类管理制度框架中进一步完善地方性民办教育分类配套政策。虽然,江苏省政府、教育厅等多部门已出台《关于加快独立学院规范發展的意见》《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江苏省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实施细则》《江苏省营利性民办学校监督管理实施细则》《关于推进民办教育收费改革的指导意见》《江苏省民办高校规范办学年度检查实施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但还要继续深化落实分类管理政策。同时,江苏省地方政府还要将分类管理政策宣传、执行到位,抓住关键特殊问题,争取做到“一校一议、一校一策”,逐步落实独立学院办学自主权,激发独立学院办学活力和竞争力,引导独立学院向应用型高水平地方大学发展。另一方面,引导省内独立学院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内,尽快按照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制度,与利益相关者共商共治,选择适合的办学道路和发展方向,重点解决制约独立学院发展的土地、房屋产权等关键问题,积极推进学院转型转设。 (二)坚持OBE导向,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 江苏省要“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推进独立学院规范科学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独立学院转设为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建立多样化、不同类型高校之间协调发展、特色发展、同类型高校之间竞争发展、争创一流的高等教育分类体系[3]。因此,地方政府要引导省内独立学院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面向国内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新趋势、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未来岗位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坚持OBE产出导向,既突出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发展新内涵,又主动对接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标准,重点破解高等教育与工作世界的断裂、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断裂、学科分化与学科综合的断裂、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的断裂问题,实现产教融合、通专融合、学科融合、科教融合“四个融合”[4](23-26),牢固树立“育人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管理以服务为本、发展以创新为本”的办学理念,依托独立学院“民、独、优”制度优势,充分利用长三角、江苏省区域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突出差异化、应用型、有特色的发展理念,主动对接“强富美高”新江苏的战略目标,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学生为中心的教和学深度变革,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主线,充分激发“教”与“学”的活力,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和高水平建设。 (三)建设高水平专业,打造特色专业集群。 江苏省独立学院要强化专业建设中心地位,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依托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建设省级和国家级一流专业,重点培育特色专业集群。将专业调整转向专业集群建设,注重以区域产业链和创新链为“逻辑链”“依链集群、以链集群”,实现“四度四耦合”,即提升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匹配度,实现互动耦合;提升专业集群服务产业集群贡献度,实现共享耦合;提升专业集群服务产业集群保障度,实现竞争耦合;提升专业集群对产业集群的响应度,实现新设耦合[5](68-70)。要建成一流专业和特色专业集群,大力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和校企深度合作;要以学科专业对接产业,课程(群)对接职业,根据本地区新产业、新业态、新岗位对技术和人才的新需求,按照适度超前、量力而行的原则,发展和建设“四新”学科专业;探索共建研发平台、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合作研发项目、成果转移转化等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方式,探索共建实践基地、共建产业学院、共建专业、联合办学、顶岗实习、校企协同育人项目等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方式。 (四)优化课程体系,打造高水平课程。 江苏省独立学院要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突出课程在本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重视课程建设和课程制度综合改革,要顺应互联网、信息化、混合式学习等外部环境激荡变革形势,形成开放、平等、包容、多元的课程观,借鉴高水平大学课程体系,坚持以“金课”建设为抓手,打造具有应用性、高阶性、创新性的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课程[6](4-9)。坚决改造和淘汰“水课”,逐步提高课程建设质量。独立学院必须坚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建立跨学科专业的综合性课程,推进能力导向课程体系改革,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打造具有综合性、研究性、动态性、先进性的课程体系,系统优化课程管理系统,建立动态的课程实施体系和有效的激励保障机制,打造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水平课程。 (五)坚持“卓越双师”理念,培育高水平师资。 江苏省独立学院应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始终将师风师德建设放在师资队伍建设首位,以“四有”教师为标准,做到“四个相统一”;要坚持“分类管理、分类培育、分类评价、共同发展”原则,以“卓越双师”为导向,健全教师管理考核评聘制度,强化青年教师培养,组建中青年学术骨干、科研骨干和专业带头人等人才梯队,打造高水平教学、科研和实践团队。同时,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激励教师参加行业企业实践锻炼和培训,创新教师教科研管理评价模式,逐步培养“卓越双师”队伍。同时,江苏省独立学院要充分整合区域高校优质教师资源,选聘企业或科研院所技术骨干和人才,壮大自有双师队伍,打造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素质卓越的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 (六)推进教学综合改革,打造高水平教学。 独立学院不管选择什么样的发展路径,都要始终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动摇[7](122)。既是本科教育的内在逻辑要求,又是独立学院的生存逻辑要求。为此,独立学院要始终坚持教学中心地位,推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系统性变革。独立学院教学既要坚持立德树人、“四个回归”和学生中心理念,又要突出独特性和个性化,探索适合独立学院发展的教学理念。要制订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统筹推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建设,搭建实验、实践、实习、见习等综合能力培养平台,构建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应用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多阶段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案例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多元化的教学考核,推进混合教学、翻转课堂和微课等教学模式变革,提高教学水平和育人能力。 (七)多标融合发展,构建高水平质量保障体系。 独立学院要强化质量保障的主体意识,完善自我评估制度,构建开放性、全面性、系统性的內部质量保障体系,及时查找问题、诊断病因、持续改进和提高。要强化全员质量保障意识,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引入PDCA(戴明循环)模型,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教学组织机构,搭建包括目标系统、组织系统、监控系统、评价系统、反馈系统五大系统为核心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框架。要将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行业人才标准、专业认证、外部评估等质量标准及时、全面融入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构建科学完善的内部教学评估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办学水平和质量进行全面、多维评价;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实现智慧化、即时性和大数据质量监控,及时反馈质量监测数据和信息,形成内部质量保障闭环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注释: ①数据来自各独立学院网站。 ②截至2019年底,江苏省独立学院中设置最多专业前十位的分别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2个)、英语(21个)、国际经济与贸易(20个)、市场营销(19个)、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8个)、电子信息工程(18个)、会计学(17个)、通信工程(15个)、环境设计(14个)、视觉传达设计(14个)。 参考文献: [1]教育事业跨越发展教育公平全面推进[EB/OL].http://www,js,gov,cn/art/2019/9/6/art_34151_8705716,html. [2]公示[EB/OL].http://jyt,jiangsu,gov,cn/art/2019/6/21/art_58320_8368262,html. [3]《江苏省“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主要任务(三)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EB/OL].http://jyt,jiangsu,gov,cn/art/2016/11/25/art_38854_3259374,html. [4]白逸仙.建设一流本科重在四个融合[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9(2), [5]李忠华,张翠莲.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耦合途径研究[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9(04). [6]吴岩,打造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 [7]王胜国,蒋严谨,坚持“以本为本”,推进独立学院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思考——以湖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为例[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8SJA2202)阶段性成果;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7SJB217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