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普通话口语交际”课程中的应用 |
范文 | 霍倩倩 摘 ? 要: 普通话口语交际能力作为人才核心能力之一,是大学生必备的综合素质。近年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已成为教学改革热点,为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普通话口语交际”课程中的应用。本文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流程、考核评价等多个方面构建了“普通话口语交际”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普通话口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 混合式教学 ? 普通话口语交际 ? 教学改革 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复合化趋向,语言交际能力作为人才的核心能力之一,能够辐射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特定能力[1](3),对个人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高校开设的公共课“普通话口语交际”课程,目标是改变大学生口语交际基础薄弱的现状,通过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提高普通话口语交际表达能力。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高校口语交际教学出现了“偏离和非本质的教学”[2](28),教学效果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教学资源匮乏,二是师生交互不足,三是教学活动单一,四是教学训练课时不足,这些问题影响课程实际效果。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混合式教学成为当代智慧教学的主题词,成为变革传统教学模式的助推利器,应用于高校辅助日常教学活动的开展取得了良好效果。笔者依据对“普通话口语交际”课程的认识和教学中的不足,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普通话口语交际”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以期增加课程教学体验,增强实际教学效果。 一、“普通话口语交际”课程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普通话口语交际”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面向大一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人文类公共课,是在语言学理论指导下进行普通话口语交际训练的实践性课程,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标准性、口语表达精准性和口语交际得体性,提高学生的汉语言文化素质,激发热爱母语的情感,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在傳统教学模式下,“普通话口语交际”采用大班授课,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教学资源匮乏,仅依靠教师讲授,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课时紧张,无法保证课堂训练时间,课外学习缺乏教师的监督指导,总体教学效果不佳。“普通话口语交际”课程的性质与教学任务决定了其对资源、实践、互动和反馈的要求较高,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充足的教学时间、便捷的互动方式和个性化的教学指导为保障,然而这些问题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不能得到良好的解决。混合式教学的优势主要是将传统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环境、教学结构、教学体验等更深层面发生了实质性变革,在增强教学效果方面卓有成效。为此,我们采用混合式教学对“普通话口语交际”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下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二、“普通话口语交际”采用混合式教学的意义 (一)加强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提高课程的“两性一度”。 “金课”概念自提出以来,在全国高校掀起了建设热潮,如何建设高质量“金课”、达到“金课”的“两性一度”标准,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成为当下热门话题。混合式教学利用网络技术拓宽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利用师生交互增加学习体验,提高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质量与效率,两者相结合能够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把“普通话口语交际”课程变为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性的“金课”。 (二)开辟深度学习实现路径,有效引导管理学习行为。 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是基于高阶思维发展的理解式学习。传统教学模式只重“教”不重“学”,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仅停留在记忆、理解的浅层次,而深层次的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则难以实现,阻碍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形成。混合式教学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情境创设,对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学习时间进行了重新分配,加强自我学习体验和知识体系的自我建构,为学生自主和深度学习提供了良好条件。此外,混合式教学还为学生学习行为评价反馈提供了数据支持,任课教师可自由调取平台数据记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增强课程教学效果。 (三)优化教学模式方案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 “95后”“00后”大学生具有主体意识强、新事物接受快、网络技术好等特点,传统课程教学问题表现为知识呈现单一、教学方法单一、学习手段单一,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普通话口语交际”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可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和现代信息技术为课程教学服务,为课程呈现提供海量的教学资源,增强课程教学方案的可选择性,满足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设计,符合群体化教学和个性化学习需求,减少逃课族、低头族,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加强课内课外学习联结,有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从信息论角度来看,教学过程实质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传递的过程,以提高教学信息传递效率为直接目的。传统教学理念是以“教”定“学”,教师单向灌输,学生单向接受,仅强化外部教学的刺激和灌输,忽视认知主体的积极主动性。混合式教学以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移动信息技术加强课内与课外学习的联结,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营造知识的学习环境,强化学习者自主学习策略的培养,有助于提高课程教学效率。混合式教学提倡的多种学习形式相结合(传统、视听、协作、自主等形式)将学生的“学”放在首要位置,有助于学生深度学习,培养创新型人才。 三、混合式教学在“普通话口语交际”课程中的应用 混合式教学的主要特征是借助移动技术实现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混合,通过技术手段完善教学资料,丰富教学方法,增进师生交流,加强学情把握,增强课程教学效果。笔者针对“普通话口语交际”课程传统教学中的问题,依托移动网络教学平台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教师教学指导下完成理论知识学习与口语交际实践,帮助获得全新的普通话口语交际学习体验,实现口语交际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 (一)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要求,我们将“普通话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设定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层次: 1.知识目标:正确理解现代汉语语音与口语交际理论的基本概念,掌握普通话科学发音原理及口语交际话语理解与表达的方法; 2.技能目标: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标准性、口语表达的精准性和口语交际的得体性;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汉语言文化素质,激发学生热爱母语的情感,培养全面发展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 (二)教学内容构建。 “普通话口语交际”课程依据大学生普通话口语交际现状和学习需求,体现知识与能力并重、语言与文化并重、交际优先、突出针对性的原则。以提高普通话标准性、口语表达精准性和口语交际适切性为目标,对传统“普通话口语交际”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重构,内容主要包括上、下两编,上编为“普通话与发音理论”、下编为“口语交际理论与实践”,各章节内容由五个模块构成,包括“单元导读”“目标透视”“新知探究”“思考练习”“实训天地”。 (三)课程教学流程。 “普通话口语交际”课程的教学流程主要可以从课前阶段、课中阶段和课后阶段三个阶段设计,打破一课堂、二课堂与三课堂之间的隔膜,建立课程学习、自主学习、课外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1.课前阶段:教师将本课程所有课程建设资料上网,在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的学习资源模块发布,涉及资源包括电子教材、教学大纲、课件、音视频资料库、案例库、电子书、试题及答案、学生作品库,所有网站资料学生均可直接在网站上查看。教师发布课程教学内容与资源,学生可以将传统理论学习移到课后通过碎片时間自学完成,课堂时间即可用于开展深度学习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课中阶段:教师可借助平台多元化场景和便捷的互动功能控件,诸如选人、投票、讨论、开展自主、协作与探究式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教师可安排内容多元的口语交际活动加强深度学习,充分消化课前所学知识,在资料提供的口语交际情景下尝试知识与技能的应用。课堂活动是以单项知识点、单项技能点或综合能力为中心的口语交际活动,采用单项交际、双向交际、直接交际、间接交际、单独交际、集体交际等多元化形式,目的是通过多角度、多渠道调动学生输入和输出,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与内化程度。 3.课后阶段:课后阶段教师发布普通话口语交际实践任务,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实践训练。普通话口语实践训练分为两级,即以静态为主的发音训练和以动态为主的连续语流中的语感训练[3](834-836),教师可发布语言实践任务,学生可自主选择模拟真实(情景模拟)或真实的实践形式。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对学生的实践方案和实践过程做好干预,及时通过线上交流了解实践情况,解答学生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实践结束后,学生可将反映实践成果的作品或报告提交至网络教学平台,教师根据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和取得的成果进行综合评价,给出最终评价,同时将优秀实践作品或报告提交平台展示。 (四)课程考核评价。 “普通话口语交际”课程的考核评价坚持“四个相结合”,即终结测评与阶段测评相结合,口试和笔试相结合定量和定性相结合,诊断性评价与预测性评价相结合。考核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形考测评、终考测评和附加测评三个组成部分。 1.形考测评。形考测评占总分的50%,共50分。形考主要是针对10次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打分,主要包括10次测评,内容包括普通话测评、经典诵读、方言测评、复述测评、讲述测评、介绍测评、谈话测评、话题讨论、线上答题、课堂提问,每次作业计5分。通过多样化的作业口语实践,加强口语理论与口语实践相结合,调动学生输入和输出。 2.终考测评。终考测评占35%,共35分。终考主要包括课程小论文和普通话口语测试两部分,完成的课程论文字数不少于3500字。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从一套普通话水平测试试卷中抽取一套,学生对照试卷用手机完整录音,测查学生的普通话发音标准程度。 3.附加测评。附加测评占15%,共15分。附加测评主要是考查学生课外语言实践活动的参与情况。凡是参加普通话水平等级证书考试、“美文朗诵”比赛和参加汉语言知识文化大赛的同学以每一项实践活动的参与情况各获得1分—5分不等的加分。 四、课程教学效果 为了解“普通话口语交际”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效果,我们面向两个合班共422名学生做了教学效果调查。经调查发现,学生在知识掌握、交际技能、学习兴趣、师生关系等方面均得到一定的提高。经调查结果统计,90%以上的学生认为实施混合式教学改革后的“普通话口语交际”课程的教学目标明确、内容充实、方法得当、设计合理、效果良好。针对本课程的教学优势,学生投票选出排名前三的特点包括:教学资源丰富、教师讲授精彩、交流互动频繁,其他优势主要有作业形式丰富、线上教学精彩、了解学生需求。总体而言,本课程教学评价良好,实现了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刘艳春.语言交际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龙彩虹.口语交际理论与实践训练教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3]赵毅.高校普通话口语训练课教学方法摭谈[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6). 基金:2019年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第二批精品课建设项目“普通话口语交际”。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