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试论孔子“仁”学说对当今全面从严治党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
范文 | 刘俣祺 摘 要: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以“爱人”、“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主要内容,在当今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仁”是贯彻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传统文化资源,且对全面从严治党的落实具有指导作用;但其历史局限性也为全面从严治党带来了消极影响,两者在价值上存在着一定冲突,且某些腐朽和落后成分不适应全面从严治党的时代环境。本文将就孔子的“仁”学说全面从严治党中发挥的积极与消极影响进行阐述。 关键词:孔子;仁;全面从严治党;影响 进入新时代,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的种种挑战,我们党深知“打铁还需自身硬”,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从严治党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为更好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我们必须认识到在中国有着上千年发展与积淀并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中华民族特性的儒家思想将对其实施过程有何影响,尤其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孔子“仁”的学说。 一、孔子“仁”的思想要义 关于“仁”,孔子并没有给出确切的定义,但可以从他在不同场合所做出的解释中,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爱人为仁;第二,克己复礼为仁;第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中最具纲领性的表述是“爱人”,体现了孔子对于“仁”的基本理解。这里的人是指爱他人,不是爱一切人更不是爱自己,且这种爱是由差等的爱,即根据血缘远近和社会地位尊卑来决定爱的顺序与程度。对于第二种含义“克己复礼为仁”,孔子认为要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不符合礼的事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第三种含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是相对而言的。前者是消极的“仁”,强调仁者不应当对他人做什么;后者为积极的“仁”,强调仁者应当对他人做什么,两者合起来阐明了“仁者爱人”这个有关“仁”的表述的丰富内涵。 二、孔子“仁”学说对全面从严治党的积极影响 (一)孔子“仁”学说是贯彻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文化资源 孔子“仁”學说为干部教育提供了文化基础,干部教育以孔子“仁”学说为依托。儒家思想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且在长期处于统治思想的地位,造就了中国人所特有的民族性格,其不少主张至今仍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等产生着深刻影响,尤其是其核心思想关于孔子“仁”的学说。全面从严治党首要条件就是要提高干部的素质与修养,让他们在思想上真正接受为人民服务。当前部分党员以权谋私,将个人利益放在首位,妄为人民公仆,完全将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置于脑后。孔子在关于“仁”的学说中提出“仁者爱人”要求为官者考察民情,为爱惜民力,体现人文关怀,担负社会责任。将孔子“仁”的学说与全面从严治党融合、将党员要求建立在传统文化价值观上,既有助于强化党员的理想信念,也符合民族特性与价值观念,更易于为广大党员接受。 孔子“仁”学说为在全面从严治党中起到规范作用。当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是最让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孔子认为“君子食无不饱,居无求安”,作为士君子,应该节制自己的欲求,且应当把美德和道义作为人生的追求。孔子所说的士君子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就如同党员在当今社会一样,是广大人民的先锋队,孔子对士君子的要求对于党员来说也同样应该达到,始终坚持安分守己、厉行节约。 孔子认为“仁”是一种个人内在的道德品质,需要通过修身即提升个人道德修养获得。当今全面从严治党要坚持把加强党性锻炼、提高党性修养作为党员干部自身建设的首要任务,这与孔子“仁”的学说有着相同之处,我们可以充分吸取孔子“仁”学说中所蕴含的道德规范等思想,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优秀传统文化支持以及价值基础。 (二)孔子“仁”学说对全面从严治党落实方式的启示 全面从严治党除了从党员自身方面提升个人素养,加强党员教育外,在外部建立完备的监察机制,完善相关规章制度,让党员干部不敢腐、不能腐。孔子在阐述其“仁”的思想时曾提到:克己复礼为仁。何为“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不违反“礼”的要求、不破坏“礼”所代表的秩序的程度,这里的“礼”当然是孔子所以崇尚的周礼,孔子认为理想的社会秩序是以周礼为标准而建立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讲话中指出:“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我们党是用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严密、纪律严明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我们的力量所在。全面从严治党,重在加强纪律建设。我们现在要强调的是扎紧党规党纪的笼子,把党的纪律刻印在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心上。”孔子认为对士君子的约束靠的是不成文但被社会广泛接受的礼法,而全面从严治党对于党员的约束靠的是党规党纪。 孔子同样强调榜样学习在领会和践行“仁”的精神方面的积极作用。他对于管仲等忠臣的赞赏,树立了符合“仁”标准的榜样。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征途中,除了要打虎拍蝇,让大家看到对贪污腐败不作为党员的严厉惩罚,还要树立党员先进并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和可贵精神。先进典型是旗帜、是标尺,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求实作风、奋斗精神和道德情操能够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激发见贤思齐的正能量。 三、孔子“仁”学说对于全面从严治党的消极作用 孔子“仁”学说与全面从严治党在价值上存在着一定冲突,且某些腐朽和落后成分不适应全面从严治党的时代环境。首先,孔子“仁”学说的起点是孝敬父母,顺从兄弟,他所说的爱人是由近及远的爱,从爱自己的父亲、兄长再推广到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对父母、兄弟的情感是一种私人情感,而共产党员必须对党对人民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将个人利益服从于党的利益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显然在“仁”学说的引导下,是难以做到的,孔子所提倡的爱的等差会让个人利益占据上风,违背了党的宗旨,导致党员干部滥用权力以维护私人利益。其次,孔子强调的仁是爱人,但是有等级的爱,等级观念是其主要表现形式,但由于等级制度的森严,统治者可以为所欲为,对下层民众可以任意践踏以至杀戮,“仁”的思想中所包含的等级差别观念与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及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平等观念相悖,不符合当今时代的价值与潮流。 孔子“仁”的学说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与沉淀,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至今仍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将“仁”的学说作为一种重要资源,能为我们提供价值指导,增强文化自信,从中吸取有益内容促进全面从严治党的贯彻落实。但几千年前的思想文化必然因其历史局限性而对当今的社会实践存在着消极影响,我们应以批判的眼光对待这一学说,使其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过程中发挥正面作用。 参考文献: [1]石中英.孔子“仁”的思想及其当代教育意义[J].教育研究,2018,39(04):127-134. [2]姜学勤.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逻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1):61-6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