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关于完善减贫与发展政策体系的建议
范文

    林梦棽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过去6年,我们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采取超常规举措,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脱贫攻坚,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创造了我国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到2020年,我们将会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将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史上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这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共同努力实现的伟大成就。两会期间,本刊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卢克平,他就关于完善减贫与发展政策体系阐述了自己的建议。

    卢克平谈到,河南大学承担并完成了部分地区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脱贫摘帽经验总结等工作任务,结对帮扶河南省嵩县,并对开封市通许县前付村、祥符区双楼村等进行对口帮扶,助力脱贫攻坚。结合实地走访调研和评估情况,2020年后扶贫事业依然任重道远,减贫与发展议题仍然需要高度关注,一定时期内仍将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贫困地区与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短板依然存在。贫困地区、贫困村道路交通、农田水利、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仍然不完善,教育、科技、医疗卫生、公共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依然偏低。已有的脱贫攻坚成果面临着可持续巩固的难题,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农民生活可持续改善、收入可持续稳定增加等面临各种困难。因此,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只是减贫与发展领域的阶段性任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需要一如既往地做好减贫与发展工作。

    二是贫困问题会有新变化、新表现。2020年我们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但目前脱贫的建档立卡家庭与所在村庄其他人群相比,仍然是贫困的。不过这个贫困不是绝对贫困,而是相对贫困,而且相对贫困率比较高,比较严重。他们的生产生活面临着市场风险、灾害风险、健康风险等不确定因素的制约,比较脆弱。另外,在天灾人祸、医疗健康、创业就业失败、短期支出增加等因素影响下,农村新增贫困人群需要关注。据学者统计,通常情况下,农村返贫率约在20%左右,有的年份可能会更高,那就要及时调整建档立卡贫困户,及时将新增贫困人群、返贫人群纳入到精准扶贫对象之列。

    建议考虑打赢脱贫攻坚后政策转型问题,调整减贫与发展政策转型关注点,由绝对贫困治理转向相对贫困,由单一经济贫困转向能力、权利、文化等多维贫困,由贫困问题治理转向贫困预防,由贫困治理转向发展援助、社会保障兜底、扶贫扶志、教育文化扶智等多元化扶贫,进一步完善减贫与发展政策体系。我们建议,应重点做好如下工作:

    一是以城乡协同扶贫完善福利保障体系。当前,农村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占据了贫困人口的绝大多数,他们具有人口规模大、生存和发展能力欠缺的特点,这些弱势贫困人群在生产发展干预下难以有效脱贫。另外,贫困人群面临风险多,比较脆弱,需要借助政府、市场与社会力量建立健全风险损失共担、发展成果共享的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与保险体系。当前,不少贫困人群外出就业,到城市务工,因此要考虑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贫困治理战略,建立健全流出地、流入地协同共治的贫困人群帮扶体系,提升城乡医疗、养老、住房等统筹水平与政策衔接能力,以就业援助、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险为核心,为脆弱群体提供强大的社会安全保护网,降低贫困人群脆弱性。

    二是以文化教育扶貧为重点做好扶贫扶志扶智。当前,部分贫困人群思想观念落后、文化素质低下、主体意识缺失、内生动力不足。从长远的发展看,在做好经济资本投资的同时,必须做好人力资本投资、文化资本投资,应着力解决精神贫困、文化贫困及因学致贫问题,不断提升贫困人口的思想、文化、教育水平,掌握一技之长,增强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水平和发展能力,更好地推动贫困人群创业、就业,提高贫困人群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与能力。因此,要高度重视移风易俗、扶贫扶志工作,加大对中西部、贫困地区非义务教育投入尤其是高等教育投入,提高义务教育保障水平,完善幼儿园、高中及大学等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服务体系,提高“两不愁三保障”中的教育保障水平。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阶段,提高教育、扶贫、民政、残联、民族等部门信息共享程度,建立健全更精准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识别体系,准确把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求,以需求为导向,建立分层次、多元化的资助服务体系,完善以经济资助为基础的心理援助、思维训练与视野拓宽、学业辅导、就业能力提升、创业援助等资助服务体系,为不同需求的学生开出不同的资助服务“处方”。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3:5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