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议古汉语中“之”字的用法
范文

    段轶皓

    关键词:古汉语? ?“之”字

    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时任语言所所长的吕叔湘先生曾经提到:“要对古代汉语进行科学的研究,必须要主义时代的地区的差别。对于这些差别,现在还只有一些零星的认识,还缺少系统地探索的成果。要进行研究,现在还只能先拿一部一部的书做单位。一方面在同一作品中找规律,一方面在作品与作品之间就一个个问题进行比较。”吕老先生的这番话也给我们对中古汉语中针对“之”字的研究提出了参考性意见。另外,郭锡良先生在其论文《古汉语语法研究奏议》一文中指出:“当前最需要提倡专书的语法研究和断代的语法研究。三千年来的汉语语法史必须建立在断代研究的基础上,而断代研究又需要从专书语法研究开始。”通过前辈们给我们提出的宝贵性意见看出,在古代众多的文言作品中,其内容包括了言语、文学、政事等多个门类,也涉及到帝王将相、士庶僧道不同的任务,这些书非常具体和形象的描绘了当时社会的非常重要的一个侧面,也就是士族阶层,所以,它们对于我们研究中古汉语“之”字的研究能提供极为丰富的素材。 本文正是鉴于此背景,对我国古代汉语中“之”字的具体用法进行分析和论述,以求能够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古代汉语中“之”字的具体用法。一、“之”字在古代汉语中的实词用法分析

    在古代汉语中,“之”字的用法颇为的复杂,有的“之”字可做实词,而有的可做虚词,而在不同的用法当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也会有所不同。

    在不同的语境中,“之”字会有不同的用法,所代表的具体含义也有区别,本文就古代汉语中的“之”字的不同用法进行分析。古代汉语中的“之”字用作实词时,常常有两个含义,第一,做代词来用,起到指代的作用;第二,则是用作动词。

    (一)“之”字在古代汉语中的代词用法分析

    第一,代人。古代汉语中有很多时候将“之”字作为人称代词,用来指代人。例如《项脊轩志》中的“先妣抚之甚厚”,“之”可译作“她”,代老妪;像《黔之驴》中“放之山下,虎见之”中的第一个之字也是用来做人称代词。由此可见,“之”作人称代词,可译作“他们”、“她们”、“它们”,通常是用来作宾语。《世说新语》中,“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此句中的“之”字便起到指代人的作用,他所指的是钟毓、钟会两兄弟。另外,研究发现,“之”作人称代词时所代的人称在上下文中不一定有具体交代。这要根据语言环境进行判断。这也是古代汉语中容易对“之”字的实际含义混淆的一个原因所在。

    第二,代物。《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之”代“土地”。《 世说新语》中,“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此段文字中共出现两处“之”字,所代表之含义都是指代李子,起到的是代物作代词的作用。

    第三,代事。《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与坐谈,问之客曰”,“之”代“与徐公孰美这件事”。 《世说新语》中“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在此段话中,“之”字用来作代词,指代的就是前面钟毓兄弟俩偷药酒喝这件事。而另外,“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海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这里的“之”字也是指代事。

    (二)“之”字在古代汉语中的动词用法分析

    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和资料能够发现,“之”字在古汉语当中被用作动词的频率非常高,而且,在使用的过程中,也非常的灵活,而且,“之”字所放位置的不同,所表达出来的基本含义也会有所区别。如《鸿门宴》中的“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之”用在处所名词“沛公军”前,作动词,所表达出来的基本意思就是说项伯于是连夜奔跑到沛公的军营里。另外,像“庄辛去之赵”,是说庄辛离开楚国到赵国去。“之”作动词在古汉语中的用法不是很多。二、“之”字在古代汉语中的虚词用法分析

    “之”字除了被用作动词,其被用作虚词的次数则是更加的频繁,而在虚词的具体用法过程中,无论是助词、连词、介词还是语气助词的用法,都是我们所要研究的重点,而且,在相应的研究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当时的时代特征以及语言环境来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和讨论,以求能够更加详细、全面和准确的了解他们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征。

    (一)“之”字在古代汉语中的助词用法

    《世说新语》一文中,“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此段话描写的是华歆、王朗华歆、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他们的船,华歆马上对这一要求表示为难。王朗说:“好在船还宽,为什么不行呢?”后来强盗追来了,王朗就想甩掉那个搭船人。华歆说:“我当初犹豫,就是为的这一点呀。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迫就抛弃他呢!”便仍旧带着并帮助他。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和王朗的优劣。这段话中出现两处“之”字,而其中的第二處“之”字就是一个助词,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的”。

    助词“之”的用法有五种情形:

    第一,“之”主要的用途是做助词,而且主要的位置是放在修饰语和被修饰语之间,在相应的使用过程中,往往会组成一个偏正短语的基本形式,从而使前后两项的基本关系得到最为准确的表达。所以,我们在对该类用法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进行分析。如“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上》),句中的“之”用在修饰语和被修饰语之间,表领属关系,译为“的”。

    第二,在动词和他的宾语之间,起着把宾语提前的作用,以达到强调的目的,可不译出。如“女罪之不恤,而又何清焉?”(《左传昭公二年》)。

    第三,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面,表示时间的持续等状态。如:“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中三年》),可译为“不一会儿”。

    第四,该类用法更加的灵活,主要是为了能够取消句子的相关独立性,在使用的过程中,更多的是放在一个句子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体现出更加具有内涵的意义。如“不知东方之既白”(《东坡全赤壁赋》),可不译出。

    第五,在该方面的具体用法过程中,更多的是放在了副词的后面,或者是谓语的前面,从而保证整个句子的语气能够更加的突出和延长。如“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

    (二)“之”字在古代汉语中的连词用法

    “之”字当做连词来进行使用,更多的是为了突出句子的连贯性,尤其是要保证句子的相关内涵能够得到突出的表现。所以,“之”字可能会被作为定语和中心语来使用,也可以被作为修饰语来进行使用,另外,也可以当做汉语中的助词来进行具体的使用。

    第一,连接定语和中心语。在连接定语和中心语的过程中,期意义的表达会更加的直接。如“今陛下能得项籍之头乎?”(《史记留侯世家》),连接名词定语“项籍”和名词中心语“头”。

    第二,用在主语和谓语中间起连接作用,但不宜认为使主谓结构转变为名词性的成分,因为它没有在句中担任主语、宾语等成分,而是作为一个分句用在加一个分句的前面,同它构成复句关系。如“父母之爱子,则为之深远”(《战国策赵策四》),“之”字可不译出。《世说新语》中“王恭始與王建武甚有情,後遇袁悅之間,遂至疑隙。然每至興會,故有相思。時恭嘗行散至京口謝堂,于時清露晨流,新桐初引,恭目之曰:王大故自濯濯。”该处的恭目之曰的“之”字就是连词,连接主语和宾语,可以不做翻译。

    (三)“之”字在古代汉语中的语气词用法

    “之”作语气词,常用在句末,多见于韵文中,表示一种咏叹的语气,同时还有凑足音节的作用。例如“神之听之,式谷以女”(《左传小明》),“之”在这里语气词。当然,“之”在古汉语中作语气词不多见。

    又例如,在《世说新语》中,山公以器重朝望,年逾七十,犹知管时任。贵胜年少若和、裴、王之徒,并共言詠。有署阁柱曰:“阁东有大牛,和峤鞅,裴楷鞦,王济剔嬲不得休。”或云潘尼作之。这段话中的最后一个“之”字就是语气词,表示一种感叹的口气,这种用法在本文中极为常见。另外,像“管甯、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甯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此处的“之”字也是语气助词。三、结语

    近几年,有关中古汉语中“之”字的研究成为了汉语语法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汉语语法的相关理论,但是总体情况却无法使人满意。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古汉语界并没有对“之”字具体的性质、作用、类别等达成一致的共识,而且对于“之”字在整个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具体意义还了解的不够,对于古汉语中“之”字的研究仍然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要想在这个研究中取得突破性的发展,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和分析。本文针对古汉语中的“之”字做了分析,并对照古汉语中“之”字的用法进行比较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总结出古汉语中“之”字的使用特点,但是,由于本人能力有限,并没有结合具体的语言背景和历史背景进行分析,本人将在今后的研究中加大对于具体语言环境中“之”字的深入研究和分析,以期取得更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张万起,刘尚慈.世说新语译注[M].中华书局,1998.

    [2]曲建文,陈桦.世说新语译注[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

    [3]岳希仁,赵运仕,黄林涛.世说新语译注[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创杨伯峻.孟子译注[M].中华书局,1960.

    [5]刁张万起.世说新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1993.

    [6]郭锡良等.古代汉语[M].商务印书馆,1999.

    [7]汤可敬.古代汉语[M].北京出版社,1992.

    (作者单位:襄阳市第五中学)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3:4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