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及其当代价值 |
范文 | 摘要:《实践论》和《矛盾论》又称“两论”,是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阐明了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以及实践和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等问题。结合当今视角,对毛泽东的实践观和矛盾观进行分析,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实践论 ? 矛盾论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两论”的写作背景 随着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两论”创作于1937年,中国共产党人在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产生了争论,中国未来的道路如何走成为共产党人思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将全党人的思想认识统一,使全党同志和广大群众能够尽早看清革命形势,毛泽东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认为要解决问题就要考察中国实际国情,而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照搬。在著作中,他深刻阐述了认识与实践、矛盾的主次方面,强调看问题抓关键,理论与实践结合。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革命、统一战线以及军事思想中,这对当时的革命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两论”作为毛泽东思想成熟的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 二、“两论”的主要内容 (一)《实践论》的主要内容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与认识是相辅相成的。人类社会的生活首先要进行生产劳动,没有物质生产等活动,人和人之间就无法产生联系,同样也就无法和客观世界相联系,从而达不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人通过实践加深了认识,而人的认识是否正确需要实践进行检验。毛泽东提出,若想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就得通过革命来检验。通过实践对原有认识进行加深,对于对象认识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指导实践,仅仅靠理论是不够的,还必须落實到实践中,人的认识也是为了更好的改变世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①毛泽东正是合理运用了这一观点,通过论证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指出中国共产党必须通过实践来认识和推进中国的革命。 2.认识发展的过程 毛泽东认为,人的认识不是经过一次就完结的,而是变化发展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构成了人对外界事物基本的认识。通过实践形成初步的认识,但这种认识只是浮于表面,没有进一步深化。通过多次对事物进行了解,从而形成概念上的认识以及判断,这完成了认识的第一次飞跃。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是意义重大的飞跃,即通过实践得到的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指导实践的发展。“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是人类认识的总规律。毛泽东将认识和实践结合起来,使中国共产党能够更好的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中,运用到革命斗争中。 3.认识过程的循环往复 在历史发展的洪流中,事物的发展都是相关联的。毛泽东系统阐述了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但是人类的认识并不是经过一次认识、一次实践就完结的,而是反复无限的过程。实践和认识每一次的循环,都能进入到较高一级的程度。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循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又上升到更高一级的层次,通过螺旋式的曲线不断上升,由有限到无限,不断接近客观真理。毛泽东的这一论述也在引导着中国共产党人将知与行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学习不断前进。 (二)《矛盾论》的主要内容 1.两种宇宙观 毛泽东在文章的开篇指出了两种宇宙观: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和辩证法的宇宙观。形而上学主张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来看问题,从而忽视了事物之间本来的关联。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联系发展的看问题,从事物的内部出发。毛泽东认为,辩证的宇宙观能指导人们观察和分析面对的各种情况和事物的矛盾运动,并且能够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内因是促使事物发展的根本点,内因决定着外因,关乎中国革命成败的不是外部因素,而是由内因决定的。正是由于清算了中国共产党党内存在的不健康因素,才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两次胜利,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进一步深化。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由于当时党内不少人将俄国革命的经验直接照搬过来,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以至于为中国的革命发展造成了损失。毛泽东在文中分析了中国在某些阶段所面临的不同的矛盾,每一时期的矛盾是不同的,也都有其特殊性,不要带有主观性、片面性,更不要浮于表面,不能将中国面临的所有矛盾看成统一的整体,应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此他深刻阐释了矛盾的存在、矛盾的共性和个性,这对于正确认识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以及所要解决的革命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3.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在矛盾关系中,矛盾的特殊性处于重要位置。就矛盾的特殊性而言,毛泽东从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进行阐述。他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③他强调的是,看问题要抓关键找主流,矛盾虽然无时不在,但必定有一方是主要的,要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方面。中国的社会发展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必然存在与之相对应的矛盾,抓住主要方面能更好的认清事物、对症解决。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矛盾中的对抗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承接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毛泽东将其运用到中国的革命中,坚持统一战线思想,既斗争又联合,将群众以及不同身份的人拉进革命的阵营中,壮大革命队伍和力量,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但是在矛盾运动的发展过程中也不乏对抗,这是剧烈的存在同时也是矛盾无法调和的一种质变,这就引导共产党人如何把握矛盾,在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将对抗性矛盾转化成非对抗性矛盾。 三、“两论”的当代价值 (一)“两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两论”中阐释了理论与实践结合,走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中国的改革开放再一次表明,通过实践来引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从而正确分析、判断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通过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与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上了更高的层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现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黨中央继续坚持实践观点,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将一切落实到实践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才能加快社会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坚持矛盾思想,注重矛盾的特殊性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要坚持和运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注重问题的关键点,并根据主要矛盾来指导下一步的工作。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随着经济文化的日益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相应的矛盾也发生变化,充斥在社会中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发展影响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因此,更加需要中国共产党人在看待问题时抓关键、找主流。对于目前存在的一些状况,例如脱贫问题、教育问题、环境问题等进行具体分析,精准有效的制定对策。 (三)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实践需要通过人来完成,实践也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注重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地位在当今时代同样尤为重要。当前,国家强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不断进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如今,人民的幸福感摆在了更突出的位置,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人民群众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幸福需要劳动来创造,人民群众通过实践来创造历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增添生机与活力。 (四)坚持与时俱进,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不同时代被运用于不同国家,就在于其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践中去认识事物并促进其发展。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努力,从战争年代到和平时期,到经济快速发展,用理论来指导实践,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能够焕发出无限的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说过,必须用社会科学来了解社会,改造社会,进行社会革命。”④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开放的思想体系,用理论指导社会实践。在新时代,坚持和弘扬马克思主义和新时代的主旋律,不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向新的台阶。 四、结语 “两论”作为毛泽东思想成熟期的著作,是其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和精华所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中提出的观点也一直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的方向和道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源源不竭的力量。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36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296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320页。 ④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日报,2016-05-19。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北京:人民日报,2016-05-19. (作者简介:胡瑞琪,四川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