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专哲学与人生教学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
范文 | 杨立英 摘要:本文從中专《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的意义、实践、保障条件三个方面,阐述了《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因材施教的中专《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有助于中专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这强大的思想武器指导人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门课教学所起的“立德树人”的特有作用,是不能低估的,也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 关键词:立德树人 ? 中专教学 ? 哲学与人生课程 ? 思考与实践 为了贯彻落实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精神,起好教师在教学中的点燃剂、助燃剂作用,把不利因素“改过来”,做好学生的领路人,完成中专《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立德树人”的特殊任务,笔者在中专《哲学与人生》课教学中做了些思考与实践。文中中专生“学习哲学”是指“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简称为“三观”。 一、中专《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的意义 (一)中专《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可帮助中专生形成科学的“三观” 哲学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相统一的学说[1]。当今世界因文化多元化使社会上各种思想交融和冲突,中专生又正处于“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中专《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刚好可以引导中专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科学指导人生的思想武器和方法论,引导中专生形成正确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中专《哲学与人生》课教学,有助于中专生成才 我国学者周国平说,“童年和少年是哲学的黄金时期”,要想使孩子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人,哲学就是“必修课”[2]。抓住中专生是学习哲学的黄金时期,借助中专生容易接受的《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形式,让中专生系统学习与人生相关的哲学基础知识,学会分析、总结事物的客观规律,用哲学智慧思考、解决人生问题,靠正确的“三观”唤醒参与共建“中国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找准成为新时代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途径,充分发挥《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立德树人的独特作用,对促进中专生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有积极意义。 二、中专《哲学与人生》课立德树人的教学实践 (一)充分把握中专“哲学与人生”课的主要特点 中专“哲学与人生”课的主要特点:一是以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为知识载体和基本线索,保证哲学和人生的基础知识的完整性。二是哲学通俗化和人生熟悉化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易理解,并真正入脑、入心、见行动。三是把教学落实到训练和提高学生做人做事的方法和能力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根据课程特点,精心选用学生易于、乐于接受的课堂教学方法、内容展示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贴近生活的实例,理解哲学道理,激发学习兴趣和激情,提高教学效果,还应该避免把课上成了思政课或纯德育课或纯人生课,而失去开设“哲学与人生”课的意义。 (二)引入“课堂革命”,活跃课堂,营造适合培养学生哲学智慧的教学氛围 哲学是拓展思维的方法论,老师在中专“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中,不能再用填鸭式教学法,也不能对中专生“恨铁不成钢”,而应该引入陈宝生部长提出的“课堂革命”,选用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课堂,引导学生在老师预习导学指导下,进行课前预习,带着个性化疑点、难点和自己的观点到课堂上分享、模拟活动、讨论、辩论,再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找出事物的客观规律,分析与哲学观点相应的正面或反面实例,起好老师的启发、引导作用的同时,诚恳地及时认可、肯定和表扬学生的点滴成绩和闪光点,鼓励学生思考、质疑、求真、求实,开发、培养学生哲学智慧、科学思维,努力营造学生积极思考、交流而互动的活跃课堂。再加上布置学生个性化的、都能做得出来的三大类型的课外作业,第一类是基本知识、基本观点组成的客观题,第二类是有梯度、有弹性的学习体会、案例分析、写案例组成的主观题,第三类是搜集素材、“实例应用”、“实践体验”组成的实践题,让每一个中专生在学习和作业中体验收获、成功、快乐和成长,增强自信、客观地了解自己、愉快地接纳自己、找准各自定位、体验成长,并根据客观规律和自身条件,制定出自己成为社会需要的、不可替代的、有价值的技能人才的职业生涯规划,还能学会用科学的哲学方法,提高按客观规律做人做事的能力和效率,充分发挥出教学的罗森塔尔效应正能量,引导学生学好哲学的同时,提高了解决人生问题的能力。 (三)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练就中专生活学活用哲学观点和方法的良好习惯 笔者在教学中尝试将“做中学,做中教”的“实例应用”和“实践体验”用于知、信、行训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本文把用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学习、专业和社会实例,分析、归纳出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所寓含的哲学观点和方法,以及找出与哲学规律、观点、方法对应的人生实例或案例这两种应用方法,合称为“实例应用”,把中专生用所学的哲学规律、观点、方法指导自己的人生实践,总结经验教训,体验成功,体现知、信、行的统一的实践,叫“实践体验”。在教学中,让学生准确理解概念和哲学观点的含义后,通过“实例应用”和“实践体验”训练,领会哲学知识、观点并用于解决人生问题,熟悉哲学观点、方法的普遍适用性,培养和提高用哲学这强大的思想武器思考、分析、解决人生问题的能力,把“实践体验”养成人生自觉行动的习惯。老师还给学生提供在学校技能节或德育参赛或参展的单项活动中,展示“实践体验”成果的机会,并精选出本校各届学生“实践体验”典型成果,汇编成《本校学生哲学与人生实践体验小小说集》,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或课下阅读,发挥好“实践体验”成果的相互交流和“辐射”效益,引导学生把活学活用哲学观点和方法养成习惯,并成为自觉的行动。 (四)发挥好课程学习评价对学生学习的导向、综合检测和指导作用,促进理论内化为智慧和能力 对学生的评价,在百分制下,一般平时过程的预习、考勤、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占30%,期中考试占20%,期末考试占50%。在学校认可的情况下,还可增加学生日常行为表现和进步的行为评价项,并可让这一项占3%到5%,到条件成熟时,还可把这部分增加到10%或更高的比例,由此来考核知、信、行统一的实际效果,这一项可由班主任、学生、家长、老师共同评价,共同监督。考试就从知、信、行三个维度来考评,分基本知识、“实例应用”和“实践体验”三大类题型。“实例应用”考题的人生实例,可选择有梯度、有弹性的自己写或参考教材和其他资料,“实践体验”题可以写学生自己成功或失败的实践事例,并说明在什么哲学观点、方法指导下成功,违背了什么客观规律或哲学观点而失败,给学生一定的选择机动权。考试选用开卷方式,基本知识部分的考试用统一的时间在课堂上限时完成,按时交卷,“实例应用”题和“实践体验”题,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以不准同学之间相互照抄为前提,用课上和课下相结合的方式去完成。这样的考试适合不同层次的中专生,还能以考促学,有利于学生活学活用哲学与人生相关的知识和方法,真正达到理论内化为智慧和能力的目的。 三、中专《哲学与人生》教学效果的保障条件 (一)学校重视,安排有丰富素养老师上《哲学与人生》课 有人说过:哲学课的首要目标是点燃对智慧的爱,把科学思想的乐趣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相信哲学决非一种枯燥的东西。可见,客观上对哲学课教师要求很高,只有学校重视,并安排有雄厚基础、丰富素养的老师上《哲学与人生》课,老师也应该深入学生生活,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才能让学生听得懂、有激情、有兴趣、学得好,保证教学效果以及中专生的获得感和老师的成就感。 (二)应修订出内容更精炼、更通俗,案例更适合各专业中职生的中专《哲学与人生》课配套教材 由王霁主编,2018年4月印刷,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职国家规划新教材《哲学与人生》(第四版),可能是很多中专学校首选教材。但这教材对于中职生来说,每个课文的篇幅过长,其中职业和专业性强的实例也保证不了让所有专业的中职生感兴趣。为此,建议把教材必读课文的内容更精炼、更通俗,再把职业和专业性很强的案例作为选读素材,以“参考资料”单项安排在每个课文或整个教材的最后,还可以按专业大类编写教材或“教学参考書”,或中职学校自编教材。 四、结语 教无定法,但中专《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通过老师的精心设计,做到通俗化、熟悉化、层次性、个性化、实践性,是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哲学与人生》课是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见效果,学会哲学思维,学会分析、总结事物客观规律,养成按客观规律思考、解决人生问题的习惯,学会用哲学观点应万变的人生问题,进而变习惯为稳定的能力,提高办事效率。老师在教学中所起的点燃、助燃作用的效果是明显的,是行之有效的,课程教学“立德树人”,帮助中专生全面发展、充分发展方面所起的特有作用,是不能低估的,也是其他科目无法替代的。 参考文献: [1]王雯.哲学与人生(第四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2]周国平.周国平谈孩子为什么要学哲学[DB/OL].百度网络,2017-06-19. [3]陈宝生.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B/OL].2019-01-18. [4]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国发〔2019〕4号[S].2019-02-14. [5]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DB/OL].新华社,2019-08-14. (作者单位:云南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