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品读文本,享受阅读精彩 |
范文 | 周燕 【摘要】小学是素质教育的起步阶段,更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文本的品读始终是核心内容。和阅读不同的是,品读更为细致、深入。通过品读,学生将见识到文本的精彩,体会到字里行间的旖旎情思。因此,本文深入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文本品读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品读;策略 语文作为小学阶段的核心科目,其重要程度毋庸分辨。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只是基础,品读才应为教师追求的目标。通过品读,学生将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主旨,进一步体会作者的精神世界。因此,教师需要利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让品读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增添一缕书香。 一、联系时代特征,促进文本品读 不同于阅读的浅层次,品读要求的是用更加细致的方式解读文本,即读得精细、读得深入。品读,其核心在于“品”,也就是深入鉴赏。这是一种高级的阅读方式,对读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读者不能深度理解文本,很难品出文本滋味、体会文字精彩。但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体是小学生,小学生受年龄、阅历等因素的制约,并不能直接理解文本内涵。因此,教师需要联系时代特征,为学生搭建一座通向文本的桥梁。 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典型的回忆性质的记叙文,作者主要记叙了伯父鲁迅先生身上发生的四件事,这四件事也从四个角度彰显出鲁迅的真实性格以及为人。想要引导学生品读此文,其难点在于理解鲁迅人物形象。只有把握了这一点,学生才会体会到文字中饱含的深情,对鲁迅其人的赞颂。但是,如何引导学生分析鲁迅人物形象呢?我认为,了解一个人的前提是了解其生活经历、所处的时代背景。只有结合大的社会环境,学生才能对鲁迅先生有一个深入的理解。因此,在正式学习以前,教师需要布置一个课前预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前搜集鲁迅先生的资料,然后用自己的话将其归纳整理,在课堂上进行互动分享。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就能更好的解读文本,理解文章中的很多细节,进而实现品读的目的。 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联系时代背景,让学生跳出既有的阅读枷锁。只有追根溯源,才能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确保阅读效果。 二、通过对比品读,体察语言维度 品读,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文本语言的鉴赏,即品出文字的特别之处。但是,教师应该如何帮助学生更好的鉴赏语言呢?我认为,通过对比的方式,就能有效落实这一目的。具体来说,我认为教师至少可以从三个角度对文章进行对比:其一,教师可以将文本中的关键词提炼出来,看看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每次的用法有哪些不同?语义是否改变?其二,替换文章关键句中的关键词,看看句子效果有哪些不同之处?其三,选取和目标文章相似的文本,让学生直接感受文章语言的区别。 例如,在学习《珍珠鸟》一课时,作者一连用了两个“啄”字,都出现在第11自然段。原文如下:“这样,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小红嘴,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第一处“啄”是针对笔尖,第二处“啄”針对手指。通过这样一处描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啄”字的不同效果。在教师的鼓励下,有的学生提出啄的部位不同,表现出珍珠鸟对作者的信任;还有的学生认为,通过“啄”字可以看出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所以珍珠鸟才不怕他,敢于和他亲近;还有的学生说,一个“啄”字充满了温情,表现出人与动物的和谐。通过对比,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文字的多样性、语言表达的丰富性。 在引导学生品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借助对比的方式启迪学生,让学生从文字的比较中感受文字的丰富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以及感知力,从而提高品读效果。 三、创设品读氛围,静待学生体悟 品读,是一种和心灵对话、和作者对话的思维活动。只有让学生静下心、只有让学生沉浸于文字,才能帮助学生“品”出更多文本的滋味。品读,是一种心境的体验,太过嘈杂的环境不利于开展品读活动。因此,教师需要尽可能创设适宜品读的氛围,不干涉学生的阅读活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给予学生充分思考、体悟的机会,学生才会对文本产生更加多元化的解读,从而确保品读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灰雀》这篇课文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适宜阅读的轻音乐,让学生能够放松心情。然后,给学生一个自行阅读的时间,比如10分钟。需要注意的是,在品读这篇文章之前,教师不妨用启迪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同学们,想必你们都曾见到枝头上的小鸟、或者听到小鸟的歌声吧?如果有一天,你发现枝头上叽叽喳喳唱歌的小鸟不见了,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接下来,就请你们用自己的方式去文章中一探究竟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纷纷翻开了教材。有的学生选择默读,有的选择出声读,但是学生都沉浸于文字中。当音乐声戛然而止,当学生抬起头时,教师可以和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谈谈自己刚才的阅读收获。比如有的学生读出了小男孩的诚实、善良,有的学生则读出了列宁的睿智、宽容,还有的学生读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刻内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实现了自主,品读的时候才能更加深入,才会有更多个性化解读。 在品读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回归文本,用引导性手段创设品读氛围。在适宜的氛围中,学生的身心是放松的,更容易集中注意力于文字上,从而实现深度解读。 四、设置文本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品读,不只是用眼睛看,还需要思考。如果没有任何思考,品读也就无从谈起。思考,既是对阅读内容的重新审视,同时也是对自身思绪的梳理。为了启发学生思考,教师需要结合文本进行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通过这一方式,学生品读将不再是漫无目的,而是有着明确的方向。这样既节约时间,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在问题的辅助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会更加深刻、更加宏观。 例如,讲解《爬天都峰》一课时,教师针对文本提出一个思考性问题,“为什么文章中的小朋友、爸爸以及老爷爷都爬上了天都峰?是什么因素支撑着他们呢?”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很多学生陷入思考。为了降低难度,教师可以给出一些提示,比如让学生重点关注第8- 10段,看看这几个自然段突出了什么内容。于是有的学生提出,小朋友和老爷爷本来畏惧登山,但是看到彼此都在奋力攀登,无形中产生了一种勇气,所以才会战胜畏惧,最终成功。而小朋友的爸爸体能好,自然会攀登成功;还有的学生认为,小朋友看到老爷爷时,会觉得年龄这么大的人都能爬上去,为什么自己不行呢?而老爷爷看到小朋友爬山,更会想我这么大的人怎么还不如一个孩子呢?于是彼此促进,最终都上了山顶。通过问题的启迪,学生看待文章也会更加深入,从而收获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在品读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方面能检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情况,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学生更加有针对性的阅读,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思考习惯。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读能力。品读,是对文章的深度理解,是和作者进行对话的必要措施。本文通过联系时代特征,运用对比手段、构建品读氛围、借助问题启智四个角度深入分析了小学语文品读策略。只有促进品读,才能开启学生心智、锻炼学生思维,让学生在美妙的文字世界中感受语文的精彩,最终让学生爱上阅读。 【参考文献】 [1]王凤香.试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J].启迪与智慧(中),2019(12):9 [2]郭春霞.如何增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J].新课程(中),2019(12):152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江苏苏州21502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