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情感交往对初三英语课堂教学的意义 |
范文 | 张薇 【摘 要】初三的英语课堂教学偏重对知识的归纳总结,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复习时间里达到熟能生巧的水平,教师往往采用一言堂及反复练习、纠错的教学方式。然而无视学生的情绪体验和情感需要,课堂往往沉闷复习效果欠佳。正因如此,“情感-交往”型课堂在初三复习阶段仍然有其非常重要的作用。打造“情感-交往”型课堂,实现课堂的高效,应该成为毕业班教师必备的教学素质。 【关键词】初三英语;情感交往;生态课堂 打造“情感-交往”型课堂是朱小蔓教授领衔的“教师情感表达与师生关系建构”项目提出的一个概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语言如果没有情感的血液在流动,就会苍白无力,索然无味。” 老师们都有一种体会,在情感表达充分的情况下,一堂课往往能行云流水事半功倍,这在初三相对枯燥的课堂里体现得更加明显。然而,情感的表达不能只有老师的“一厢情愿”,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情感-交往”课堂更强调学生与学习内容,学生与他人,学生与自我交往的真实性与连贯性。当学习在情感的渗透和推动下变为自愿、自主、自觉的行为时,学习的过程就会被赋予更多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一、以情感的体验激发课堂交往的兴趣 在大自然中,每一个鲜活的个体共同构建了具有无限生命力的生态系统。如果我们把课堂比喻成一个生态系统,那么其中的每一个元素,老师、学生、教学内容、目标等都是这个生态课堂不可或缺的有机体。在这个生态系统里,每一个有机体都会彼此产生某种情绪情感上的连接,他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每一堂课产生各种不同的化学反应,从而呈现出千姿百态的课堂表现。其中,学生的情绪连接尤其重要,因个体差异的不同他们表现出来的情绪反应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学习动机的不同。初三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两极分化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一点。初三信息量大跨度广,一部分学生易产生畏难情绪;还有些学生对知识的价值性认同感不高,也导致学习动机不足,课堂复习兴趣不高。老师们需要想办法刺激学生的情感觉察,使他们对学习对象产生一定的“好感”,以情感的体验来激发他们对课堂交往的兴趣。 以译林版《牛津英语》九年级上册Unit1 know yourself 为例,某男生聪明,成绩尚可,但注意力不集中。教师正好以此为突破口设计了一个“talk about your personality(谈谈你的个性)”的教学环节。 老师:As a teacher, Im very helpful. How about you? 学生:Im generous. I often share my books with classmates. 老师:Thats perfect. Do you think its a good personality? 学生:Of course. 老师:Good. Who else can tell me anything about him ? (其他同學积极发言,教师将有关个性的词分成两组写于黑板) 老师:Do you think they are all good personalities? Maybe some of them are not. For example, sometimes you are not patient enough. But anyway, I believe you can do better in the future. 情感觉察力是指人能感受到自己正处在某种情感状态之中。在这一环节里,该学生能始终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因为他能自然地觉察到同学们对他“有话要说”。而其他学生也感受到了他情绪上的变化和情感的需要,抓住了或表扬或吐槽的机会踊跃发言。学习内容自然呈现,学生的英语听说读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可见学生与学习内容的交往,与他人的交往,或是自我审视自我交往,总是以自己是否有交往意愿这种情绪体验为前提。教师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有用性,提升对学习内容价值感的认同;越是觉得某个知识有价值,学生与之交往的频度和深度也就越高,学习效果就会越好。 二、以情感的共鸣增加课堂交往的热情 “情感”与“交往”是“情感-交往”型课堂两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以情感为载体,以交往为形式,在交往中形成情感能力。《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通过体验、探究、合作等多种方式,不断调整情感态度,在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传授基本知识之外,更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情感能力,掌握自主学习的本领,为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如果说情绪的察觉和体验更多的是个体在情感交互的初期表现出来的情感能力,那么情感的调控能力则是较高层次的情感交往能力。学生进入初三以后,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大,某一次不理想的测验就有可能让其患得患失,产生急躁甚至自我怀疑。情绪的不稳定、注意力的不集中是初三的老师必须帮助学生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情绪的问题还是要从情感上找突破口,老师要学会从学生的初级情感体验开始,从相对容易的学习内容入手让学生找到自信,不断优化情绪体验,从而尽量减少负面情绪的影响。 如复习不规则动词表时,如果只是布置枯燥地背默作业,有些学生会觉得学习低效、浪费时间而产生抵触情绪。不如换个方式,将抄默变成接龙游戏,让学生转换消极情绪。 老师:Follow and repeat, forget-forgot-forgotten. 学生1:Follow and repeat, forget-forgot-forgotten, hide-hid-hidden 学生2:Follow and repeat,forget-forgot-forgotten,hide-hid-hidden,write-wrote-written... 这个游戏的规则简单易懂,“门槛低”使每一个学生都愿意参与其中。但简单的形式下却有着不简单的心理和思维过程。学生必须在最短的时间里将信息进行整合、记忆,并将大脑中的知识库自动分类。学生的旧知识和新的知识技能之间发生了自然的互动关系,“经由同化、顺应等心理活动,使学生个体知识体系得以丰富与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大脑在飞速地运转,同时随着难度的逐渐增大,学生的心理和情绪上也在经受着较大的考验。教师正好以此帮助学生提升情感的调控能力。教师的引导,全员的参与,同伴的鼓励,好胜心的驱使,能让学生产生不断挑战困难的情感共鸣,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情感的调控力能够不断地提升,复习的过程有趣有效,学习效果也立竿见影。 三、以情感的表达养成课堂交往的习惯 生态课堂探究的是如何让学生顺应天性而为,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培养创造性的思想,形成鲜明的个性。“情感-交往”型课堂正是着眼于以情感的渗透促进交往的达成,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使个性品质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然而与新授课听说读写热闹的场面不同,初三的习题评讲课常常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教师一味地强调正确答案,不了解学生真正的想法和思维的瓶颈,导致很多学生觉得复习课意义不大。笔者认为,“情感-交往”型课堂在初三的评讲课里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英语中考试卷里,阅读理解的“选择标题”是学生最头疼的题型之一。它不仅仅考查英语的语言知识更突出考验学生的理解深度。但是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思维方式差异较大,教师如果只是从解题技巧入手,就题讲题只能是“隔靴搔痒”,如果能留足一点时间让孩子们谈谈自己的想法,即使是不准确的,可能结果却是出其不意的。 以下面一篇阅读材料为例(有删减): Once my father asked me to hold his hammer while he repaired something, so we could have some time to talk to each other. For 22 years, after I left home for college, he called me every Sunday at 9 am.... Nine years ago when I bought my first house, my father, 67 years old, spent eight hours a day painting it for three days. ... But I was too busy. Five years ago,at age 71,my father spent five hours putting together a swing for my daughter. ...But again, I was too busy... Four years ago, my father drove all the way from Denver to Topeka... Then, one day, my father telephoned me as usual,…so I cut the conversation short. The call came at 4:40 pm that day:... I arrived in Florida at 1 am. My father had passed away at 9:12 pm. ... 老师:Which do you think is the best title of this passage? A.What a good father!B.How busy I am. C.Time keeps going.? ?D.My father and I. 学生1:我选择A。第三段和第四段都说到爸爸花几个小时为我装秋千,这样的爸爸真是太好了。 学生2:我选择B。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自己很忙。 学生3:我不同意A和B。这篇文章主要讲我和爸爸之间的故事,写两个人,选D (其它同学略有所思,频频点头) 学生4:C更合适。文章以时间为线索,且每一段都以时间开头。 学生5:但是C没有突显爸爸这个关键人物。我也选A。 (学生们展开热烈讨论,两种选择争执不下) 老师:听起来都有道理。选择A和D,文章主旨一目了然。选择B,表达作者的一种情绪。选择C,文章的脉络显而易见。那我们换个角度,大家听过一首歌 《时间都去哪儿了?》,如果把歌名儿换成《我和我的爸妈》如何? 学生:一听就是唱给爸妈的歌,感觉在说教。(学生们都乐了)没有那么感动了,有点儿像命题作文。 学生:或许我就不想再听下去。(同学们纷纷点头) 老师:看来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情绪体验。当你看到这个标题,再往下听的时候会有什么感觉? 学生:感动,时间过得太快,希望时间快得慢一点,爸妈能永远年轻。 老师:是的,这就是一个好标题的意义所在,合适的标题一定是最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最触动心灵的。(学生们都恍然大悟,有的意犹未尽,有的陷入了沉思) 在笔者看来,学生一定在这次讨论后会有所感悟。因为在这场讨论的前半段,学生充分表达了各自的观点,思想的火花不断地碰撞,在与他人的思想交往中逐步完善了自己的思维。但是教师并没有因此戛然而止给出最后的答题,而是在后半段追加了一个二选一的问题引发进一步的讨论,教师试从情感的角度让学生细细品味,然后表达各自的情感体会。这里,教师给予学生自我省思、自我体悟的时间和空间,没有任何知识点的灌输和情感上的壓迫,而是通过时空保障策略促成学生自我的独立反思,同时情感能力进一步提升。 《情绪教育法》一书写到,“人的认知能力和技术能力在本质上是依赖于情绪的,情感能力比认知能力和技术能力的总和还要重要两倍以上”。人始终是情感性的动物,一切知识技能都是为了满足人能在这个社会立足而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当知识在情感的充分体悟和表达中得以巩固,知识本身就不再那么冰冷,而是有情感温度的人生财富。 【参考文献】 [1]陈乾,王紫斌.生态课堂的创新、问题与建构[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3(7). [2]陈永兵,徐志刚等.情感文明学校的理论与操作实务[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初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 [4]丹尼尔·沙博,米歇尔·沙博.情绪教育法[M].韦纳、宝家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