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高中历史线上教学有效性探究
范文

    摘 要: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线上教学成为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的主要模式。如何更好地开展线上教学,保证线上课堂质量,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成为教师推进线上教学时需要特别聚焦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历史;线上教学;有效性

    线上教学是“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网络学习,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网络的学习”。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其明显地优势,可以随时随地学习而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一、 清晰认识线上教学

    (一)认识线上教学的本质,不偏离教学的“初心”

    在线上教学的热潮中,对于线上教学存在这样的误区:线上教学等同于老师进行视频直播,线上学习等同于看视频掌握新知识。在这样的认识下,很多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学习内容的视频化、网络化上,教师成了单一的视频制作者和播放者。这样很容易做到了“教过了”“教对了”,但关注的重点却不是能否支持、促进学生的学习,学生是否有所得,达到了“教会了”的境界。对于缺乏自控能力的学生而言,面对在线教学带来的诱惑与干扰,可能会出现缺勤、走神等现象而难以进行学习,更不用说有所得了。这种将讲课内容网络化推送到学生面前,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教学。正如特级教师支玉恒所认为的,只有达到“教会了”的境界,学生有所得,才能算得上完满的教学。

    課程都指向学科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若只是一味借助网络媒体实现“在线”是不够的,也偏离了教学的“初心”。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帮助人们学习。”线上教学的本质也应是导学与助学,即如何引导、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突出教师在完整的线上教学的价值。

    (二)认识“教”与“学”关系,调整时间分配

    笔者认为,线上教学的主要功能应当是组织学习,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主体。在线上教学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以信息资源的角色成了学生建构自身知识的脚手架。学生在学习中渐渐摆脱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开展学习活动。因而,线上课堂应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

    线上教学期间,以一节课40分钟计算,高中学生一天至少要上四个小时以上的在线课程,再加上课后的作业或者回看等,一天的在线时间均要超过八小时。这对学生而言是个极大地负荷。在这种情况下,课堂内容要精简,线上课堂授课时间不宜超过25分钟。剩余的时间是答疑时间,学生提问、教师答疑,或者学生进一步完善当堂笔记,完成作业。

    (三)认识线上平台的功能与价值,提高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线上教学平台是教师组织线上教学的载体,线上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根据学情选择适合的网络教学平台为前提。课题组成员通过调查发现:QQ直播(或群课堂)、钉钉、华为welink成为本校教师使用较多的平台直播软件。对教师来说,线上教学既是对传统线下教学的挑战,也是一次对教学技术改革的新尝试。线上教学的开展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熟练掌握平台中涉及的各种常用功能,能熟练进行课堂直播、微课制作、作业布置及批改、在线答疑等操作。为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条件下各类平台的使用价值,还要求能够将不同的平台、工具组合使用,提升线上教学的实效性。

    笔者在此次的线上教学实践中选择了QQ直播,效果还是有效的。直播过程中可以与学生共享屏幕,也具备录播功能,课后学生可以进行课程回放。通过“投票”功能对学生进行出勤考查。还可精选教学资源包推送到平台,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有利于提升学习质量。对于线上考试,笔者则选择华为welink平台,考试一端的学生只要打开摄像头就全都处于教师的监管之下,防止学生作弊,提高成绩的真实性。

    二、 精心设计,构筑“有趣、有意义”的线上课堂,持续吸引学生

    线上教学要发挥实效,关键在于“在线”的学生要“在学”,教师的教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在学”状态。与传统线下教学相比,教师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备课,精心设计每一节课,持续吸引学生,使学生保持“在学”状态。

    (一)打磨、呈现历史细节,感知历史

    美国历史学家理查德扎克斯说过:“历史的生动之处往往在于它的细节。”细节可以“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细节常常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通过细节可以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联想、想象甚至深层次的探究,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呈现历史材料的细节,让学生关注,有助于他们深入了解并探究历史,给予他们真正的启迪。

    例如,在教学人民版必修三《神权下的自我》一课内容时,关于文艺复兴代表人物米开朗琪罗的作品《大卫》,教师在进行大卫人物介绍之后,让学生欣赏《大卫》的图片。紧接着根据教学的需要放大聚焦其中的某些细节,让学生观察,如大卫眉头紧皱,目光坚毅;右手青筋暴起;左手所拿的武器(投石器)轻巧;躯体完美。引导学生进行合理分析和推断,得出历史认识,从而深刻认识和感受到《大卫》作品里所蕴含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内含:不仅展示了人体美,是对人本身的歌颂,更体现了人的意志、人的力量、人的智慧、人的价值。

    (二)创设情境,问题引领,调动学生思维

    高考评价体系明确思维质量是考查的重点,更加注重学科思维与学科方法的运用,同时,考查也突显“问题意识”,指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以上认识,线上教学的课堂上若还是以教师传统的“一言堂”为主,忽视学生素养能力的培养,不仅难以达到高考的考试要求,课堂也暗淡无色,缺乏生机,“线上”的学生失去听课的动力,难以持久“在线学习”。笔者认为,线上课堂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生思考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思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基于问题教学,用一个大问题或者若干问题组织教学过程,把相关内容设计得有趣、有意义,就会极大提高线上学习的“粘度”。

    好的问题有启发性,概括性和针对性,能充分体现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形式多样,能够激活学生思维,打破惯性思维,引发学习探究。因此,如何创设出好的、有深度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在问题情境中创设认知冲突是一种有效方法,在新旧学习的矛盾之处创设认知冲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审辩思维能力。

    (三)制造“吸睛点”,提升趣味性

    让历史知识充满趣味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进而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线上课堂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用不同的学习资源来制造“吸睛点”。

    博物馆便是历史课堂很重要的一个资源。让博物馆走进历史课堂,有趣有料。例如,进行文艺复兴这一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电子博物馆,带领学生走进乌菲齐博物馆这座艺术圣殿,欣赏文艺复兴时期的惊人巨著,一起追寻几百年前“人”的发现,体会人类文化巨潮。教师还可以借助能体现人文情怀的相关影视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国家宝藏》等热播节目,以节目中的文化底蕴来吸引学生。比如执教《抗日战争》一课时,播放《见字如面》节目里明星朗读“赵一曼写给儿子的遗书”。学生听完后,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共产党人为国牺牲的伟大情怀,使家国情怀这一素养落地生根,发挥出线上教学应有的教育作用。

    三、 展开有效教学互动,促进情感的交流

    不同于传统线下课堂面对面的授课,线上教学下教师与学生隔着屏幕进行,导致师生、生生间在语言、动作、思维、情感方面的交流与碰撞大大减弱。

    (一)重视答疑,增强互动

    学生的问题既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对教学的补充,是教学中非常宝贵的生成资源。在线上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问若没得到有效解决,不仅不利于后续课程的学习,也会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线上课堂的答疑时间内,可采用集中线上答疑形式进行。特别是讲评课,教师可事先收集学生集中的问题,之后可以针对这些问题制作讲解视频发布,或者直接在平台上进行在线讲解。学生在线提问,教师在线解答,这样的方式突破了由于教学场所的分立导致师生间的互动不足,促进了师生间语言的交流。

    课后时间,学生的提问方式更多的是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学生对于自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会通过平台(一般是微信或者QQ群)向教师或者群主求助。教师看到后,都会及时地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甚至有学生也会积极地留言回答,进行一番激烈的讨论,引发思考。还有一些平日里性格较为内向胆小的学生,反而在这线上教学期间会单独与老师联系,对他们的解答需要更加注重方法的指导,回答往往就需要更加详细。

    (二)创新线上学习合作、学习分享

    学生进行线上学习,面对的是电脑、手机或其他的电子产品,没有同学、老师,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缺乏情感交流,容易产生孤独感,学习效果无法得到保证。

    为增强生生之间的互动,我们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且设小组长。小组长的职责是考查出勤及检查作业,组织小组成员线上交流讨论。教师适时地发布小组学习任务,最终小组成员可通过以下的方式进行成果地分享:如各小组进行一次直播分享;进行一次视频录制发布在信息技术平台里;开通学习空间,撰写一篇博文或者撰写一份小组项目报告等。在小组合作互助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加强了成员间的沟通、交流,此外,小组间形成的良性竞争机制,也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这也可以填补线上教学造成的教师监管弱化的空缺。

    四、 结语

    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是“互联网+教育”,在这一时代潮流下,在线教学也必将成为未来教育的重要模式。对疫情下出现的在线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究,希望能为疫情以后的在线教学的发展提供思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方荣辉.混合教学模式的实践教学探析[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

    [2]翁瑩.以《历史一轮复习—先秦史》为例探究网络教学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20(48).

    [3]李林川.问题意识:高考开放式历史试题的精髓[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上半月·综合,2019(5).

    [4]余文森.论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J].中国教育学刊,2008(11).

    作者简介:

    庄铃华,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第三中学。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5 11:1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