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移动阅读新形式探析 |
范文 | 【摘要】? 移动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移动阅读成为人们阅读的一种方式。阅读由私人化行为向公共化行为过渡,互动、分享成为移动阅读的必要元素。这种互动化的仪式使得阅读不再仅仅是个人空间的知识传递与生产。但这种形式下的移动阅读,在提升读者互动性的同时,给阅读带来的影响也值得思考。 【关? 键? 词】移动阅读;互动仪式;微信读书 【作者单位】马丽,新疆师范大学,喀什地委党校。 【基金项目】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课题、新疆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创新项目(XJ107621511)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22.012 第14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中,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较2015年上升4.2个百分点,在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者中62.4%的成年国民在2016年进行过微信阅读。微信读书作为微信的一个官方应用,以“让阅读不再孤单”作为主打,于2015年8月推出,用户可以在其中看到微信好友阅读的书籍并可以与好友互动谈论,还可以根据自身的阅读喜好拥有自己的个性化定制。微信读书与其他阅读论坛社区最大的区别在于,其是以熟人關系链建构的阅读公共空间,在用户的强关系下,社交成为这一产品的一大特色。本文对微信读书“社交+阅读”模式的互动性进行研究,并对这一阅读模式进行思考。 一、从私人到共享:阅读空间的弥合 阅读,长期以来是以一种私人行为的形式而存在,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对书的感想和看法亦以一种私人化的形式存在。随着移动社交的快速发展,移动阅读的方式具备了社交性,私人阅读空间不断被赋予社会化生产特色,具有公共性的表征。阅读不再是一种私人行为,其所增添的社交互动功能成为商家吸引用户、获取流量的一种手段。 在社交媒体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本是各自独立的阅读空间逐渐交融,空间关系的生产逐渐向消费心理学靠近,在这样一种变化中,将生产行为赋予仪式感和戏剧性成为促进阅读发展的主要策略之一。以移动阅读为主要特征的微信阅读,一方面在促使用户融入自身阅读空间,另一方面将各用户的阅读空间相互关联,形成共享平台,以点赞、分享、关注等具有仪式感的行为进行连接,使得阅读不再仅是私人领域的知识传递与生产。 二、微信读书中阅读形式的分析 微信读书作为一款具有社交阅读功能的移动阅读APP,在帮助用户利用碎片化时间以及吸引用户注意力等方面有所创新。在阅读的基础上,微信读书将社交融入其中,让互动和分享成为其特色,使得阅读形式发生了变化。 1.阅读产生的在场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网络空间中的在场感亦成为一种可能,人们可以通过各种移动设备,就某一话题或者兴趣参与讨论与交流,从而构建了共同的虚拟空间。彭兰曾经指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人们可以文字或其他形式交流与互动,形成一种虚拟的在场感[1]。 在微信读书这一虚拟的阅读场景中,参与阅读的用户的登入账号即微信号,微信APP可以直接将微信列表中的好友进行匹配,用户可以通过点赞、评论、分享这些行为进行交流互动。每个用户看书的时长会形成一个排行榜,用户可以查看该排行榜,了解自身的排行名次,用户也可以查看好友收藏的书单目录以及正在阅览的书籍。此外,微信读书还针对同本书推出当天共同阅读的界面,即用户可查看当天与其一起阅读这本书的读者,还可通过关注成为读书好友。在微信读书里,社交互动满足了用户身体在场的要求,实现了在虚拟空间中互动双方的真实存在。虽然这种互动不是在同一时间实时的在场互动,但这种互动构成了一种共同的虚拟空间,虚拟的在场感随之产生,参与阅读的用户能够感受到与他人一起阅读,这为用户带来一种共时性的阅读体验。 2.阅读场域中身份的限定 在微信读书这一应用中,用户需要登录微信才能参与到阅读中。在微信读书设定的阅读情景中,用户明确得知哪个好友参与阅读,也了解到未进入该环境的其他用户的情况。对已知好友身份的知晓可使用户更明确地了解和参与阅读这一情景,从而形成一个关于阅读的趣缘圈子。在此圈子中,用户可自行选择是否将一些读书想法公开分享,也可以选择将一些书单标注为私密书单,即形成了对自身阅读空间私密性和公开性的设定。 3.阅读中关注焦点的产生 微信读书中的阅读会随着用户的阅读活动产生相互关注的焦点,这种相互关注的焦点主要体现在对阅读书籍的关注以及对阅读主体的关注。 (1)对同一书籍的关注。在微信读书中,用户可在搜索界面中找到任何一本书,界面会显示共同阅读的用户以及这些用户所发表的感想,用户可通过自己的兴趣对其他用户所发表的想法进行点赞、评论、分享,也可以查看其他用户所做的笔记,还可以关注一些用户,与其成为阅读好友。(2)对阅读主体的关注。在对阅读主体的关注中,一种是基于微信好友进行匹配而成为阅读好友,一种是平台根据用户的兴趣爱好进行个性推荐。 不管是对同一本书籍的关注,还是对阅读主体的关注,都是用户对共同兴趣、共同焦点的表述。用户在互动分享中形成了相同的情感体验,产生相同的情感价值符号,这种由共同的关注焦点所产生的情感动因都将带动用户在虚拟空间中情感的认同。 4.共同情感的分享 在微信读书中,用户可以在浏览其他人所分享的阅读感悟了解对方的观点,可以通过点赞或者转发、评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达到情感共鸣。好友间相互加关注是互动仪式的一种表现,在对相关观念的表达和交流中,用户将自己喜爱或者感兴趣的好友设置为关注对象,达到更加亲近的关系状态,使得双方的黏合度得以提升,用户之间的情感成为双方互动的动因。点赞、评论、转发等形式是用户之间的一种互动形式,是一种对阅读空间的分享形式。这种互动仪式将阅读用户联系在一起,互动、分享等因素加入阅读中,成为移动阅读的新元素和新特色。 三、微信读书的阅读优势 1.微信阅读的便捷性 微信已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社交软件,其所自带的各种小程序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微信阅读带给人们一种随想随看的方便,这与线下的读书会、“书香跑”等阅读活动明显不同。线上阅读使用户可通过移动设备自行阅读,享受阅读所带来的乐趣。 2.读书分享的互动性 微信作为一个社交软件,其基于熟人所建立起来的圈层在阅读时更容易发挥熟人这一特质。用户在阅读中将自己感兴趣的观点与朋友分享,朋友间也可以交流与讨论。正是这种交流与互动的特点,使得这种线上阅读不再局限于个人,更是兼具了线下阅读活动中的群体性和共享性。微信读书通过评论、转发、点赞等仪式化的方式使得阅读不再孤单。因为这种分享交流所形成的是一个具有相同趣缘的虚拟阅读空间,也正是这一空间的存在,带动更多的人加入这一阅读活动。 3.阅读资源的丰富性 在各类阅读活动的推广中,公共阅读资源的缺乏是人们阅读受阻的主要原因。微信阅读这一形式使得这一问题得到改善。人们通过数字化的阅读形式,可以获得更多感兴趣的阅读内容,所接触的阅读种类也更加丰富。微信阅读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人群的閱读兴趣,使得阅读与人们实际生活相结合,让人们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四、对于移动阅读的思考 在互动仪式作用下的微信读书具有“阅读”与“社交”两大特色,让阅读融合了高度互动性元素,用户在阅读中互动交流,并分享自身阅读感受。这种移动阅读背景下新的阅读形式,在实际生活中也具有一定的消极因素。 1.社交关系下阅读中心的转向 在互动产生阶段,不论是关于共同感受还是虚拟的在场感,不论是共同关注的对象还是所产生的共同情感的分享等,都会使得参与仪式的每一个人达到一种身份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感的增强与“在场”成员互动所产生的关系符号密不可分,微信读书就是在这样一个巨大的关系网中建立阅读圈。 在“阅读+社交”的阅读活动中,好友成为阅读伴随者,读者在阅读中所获得的阅读时长不仅可以用来购买书籍,还可以一周为时间节点,根据好友阅读书籍的时长来进行排行,将竞争元素加入到阅读中。在微信读书这一应用中,“在场”成员的好友关系成为人人都具有的一种社会关系符号,也是在好友关系中进行的一个社会阅读行为,将阅读由个人行为转变为微信读书圈中全部读者的行为,阅读竞赛将阅读演变成一种游戏,并进行排名竞争。在这样一种形式的阅读中,书籍内容不再是读者关注的目标,阅读者成为中心,成为社会关系的节点,读者在相互分享、互动中进行信息生产和价值创造[2]。阅读的形式和方式,也逐渐转向较为浅层的阅读属性,“快”“泛”“短”“浅”“碎”这些特性逐渐成为其所呈现的主要特点[3]。阅读的“在场者”成为阅读的中心,也成为微信读书应用中各种社交关系的中心,阅读书籍感想的点赞、评论以及分享,好友的互相关注以及阅读书籍的排行榜等都在关注这一点。用户在阅读时被相互关注、互相交流等信息吸引注意力,使得原本碎片化阅读时间更加零散。社会关系下的阅读更倾向于对阅读用户关系的塑造,阅读这一行为的符号含义则在无形中被消减。 2.情感渲染力不足导致用户黏性不足 在微信阅读中,用户不管是针对相同的书籍还是互为关注的好友所进行的情感分享点赞等行为,都呈现一种共同情感、相同观点的认同,但对好友阅读感想的互动仅停留在浅层次的交流互动中,并没有形成较为专业、深入的阅读感想。 美国学者克莱·舍基曾提出“湿世界”的概念,其意义主要是指,因为社会性软件的存在,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变得更加具有人情味,而在这一软件促使下的社会也成为一种具有黏性的存在[4]。微信就好比一个“湿世界”,通过微信ID进入的微信读书,逐渐成为一个“湿世界”。在同样的平等交流和双向沟通中,其所带来的社交与用户黏性大不如微信,情感分享与交流也较浅层化。对于一些寻求专业性看法的用户而言,点赞评论仅是对好友关系的营造,并非自身想法表达,随着情感能量和关注焦点汇聚功能的减弱,用户对阅读中存在的社交性产生疑惑,对阅读中的互动产生疲劳感,用户黏性不断减弱。此外,一些用户对阅读空间的选择往往偏向私密性,社交性的介入往往让用户产生厌恶,从而使得黏性降低。 社交性的移动阅读已成为当下阅读的一种趋势,阅读、互动以及分享成为移动阅读发展的一种趋势。微信读书中的用户在阅读中相互交流、互相关注,通过点赞、转发、评论等仪式感行为在阅读时进行社交互动。然而,阅读模式中将互动、分享等形式融合,一方面为阅读注入新的元素,另一方面也对以阅读为中心的形式造成挑战。微信读者这一新的阅读群体的产生既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迎合用户口味改变的产物,这种改变最终对全民阅读质量的影响值得我们思考。 |参考文献| [1]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现场”与“在场”[J]. 彭兰.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3). [2]张芳芳. “关系”统合“内容”:社会化媒体时代媒介生产之变[J]. 传媒,2017(17). [3]周宪. 从“沉浸式”到“浏览式”阅读的转向[J]. 中国社会科学,2016(11). [4]刘砚议. 微信朋友圈中的“印象管理”行为分析[J]. 新闻界,2015 (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